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盐田区小学道法“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案例展示系列(七)|田心小学——基于汉字“禾”的项目式学习探索

2022/12/19 16:08:10  阅读:637 发布者:

 前言

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根据新课标“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提升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盐田区教科院与罗湖区教科院于20225-12月期间联动开展第一届“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今天继续为大家持续展示盐田区优秀案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开学伊始,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的史珺宇同学在学校午托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虽然老师已明确要求“合理取餐,文明就餐”,但同学们仍打得多吃得少,大量米饭被肆意倾倒在食物回收桶里。当她询问同学们为什么打那么多米饭最后又倒掉时,个别同学回答道:“我菜都吃完了!米饭又不贵,吃不完倒掉也没什么吧?”   

<午托用餐浪费图>

同学们这种随意浪费粮食的现象,让史珺宇同学深感痛心。于是,她决定和同学们组建一个探究小组来解决这一问题。周之凌同学提议,可以结合学校汉字文化的传统特色,链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展对“禾”的汉字探索,进一步了解和宣传五谷文化,呼吁同学们珍惜粮食、节约为美。

<讨论并选定以《悯农》中的“禾”字开展汉字项目式学习探索>

由此,一场基于汉字“禾”的项目式学习探索在田心小学“悄然”展开。接下来,就请大家搭上田心号项目式学习探索列车,一起来欣赏这趟旅程的风景吧!

 第一站:组建汉字“禾”项目式学习小组

万事开头难,小组合作破万难。党诗涵同学邀请了年级中对汉字“禾”的探究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学习小组,正式组建“粒粒皆辛苦——汉字‘禾’项目式学习探索”小组,并做了如下分工:字理小组、科技小组、情景剧创作小组等等。

01

“禾”字的起源

同学们还请到语文老师邹老师讲解汉字的起源,邹老师分享之余建议大家查阅资料,深度挖掘“禾”字的内涵,了解“禾”字演变的过程。

<听老师讲汉字起源>

<同学们查找关于“禾”的资料>

除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同学们还查看了《甲骨文字典》《汉字行义详解》《说文解字》等书籍,发现原来禾是谷类植物的统称。古代也常指粟,它跟树木一样,有主干、枝叶和根。庄稼成熟以后分量重了,穗子就垂下来,用一撇来表示。

<组员查看关于相关书籍>

02

同学们动手画“禾”

<同学们笔下的“禾”>

大家整理了“禾”字的演变过程,用手抄报记录了下来。

<“禾”的演变过程>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古代也常指粟,它跟树木一样,有主干、枝叶和根。庄稼成熟以后分量重了,穗子就垂下来,用一撇来表示。“禾”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来看,和“木”字近似,它有主干、枝叶,下面有侧根、须根,但唯独顶部下垂,这就是庄稼——禾麦的特点

03

“禾”与“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木”的演变过程>

老师告诉同学们,“禾”后来成为庄稼的代表,作为偏旁组成了很多的字,仅作归类符号,被称为“禾木旁”。为什么叫“禾木”呢?就是因为“禾”与“木”二字很相似,仅仅是多了一撇。

于是,小组继续追根溯源,多方查阅资料,发现庄稼可以结穗、结麦粒,谷子、高粱等均是如此,结了穗以后的庄稼头部变得沉重,就压弯主干垂了下来。古人根据这一特点,勾勒它的图形,来表示一棵结了谷穗而下垂的庄稼。金文则更突出禾麦头部的下垂,到了小篆时期,为了美观,其头部歪着的部分趋于圆润平滑。隶书为了追求书写的便利,干脆就变成一撇,下面加一个“木”字。真是神奇呀!

04

中国的“五谷文化”

过年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奶奶祈求“五谷丰登”,五谷又是指哪些呢?

<同学们查阅中国的五谷文化资料>

在浩瀚的书海中,同学们了解到,谷类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在中国谷类可分为禾谷类,包括稻类(籼稻、粳稻、糥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黍、黄米、荞麦等;豆菽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等;薯类,包括甘薯也称红薯或白薯、马铃薯、山药、芋、木薯等三大类。

<绘制五谷文化手抄报>

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 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知道这些以后,同学们不禁肃然起敬:五谷孕育人类文明之滥觞,五谷文化的绵延发展是人类的骄傲!

 第二站:探究水稻的一生

探究小组上网查找水稻生长的资料,绘制了水稻一生的生长变化思维导图。

<同学们制作水稻生长变化的思维导图>

水稻经历了萌发-幼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晚熟这几个阶段,在思维导图中都有清晰的认知。

<思维导图作品>

 第三站:制作稻谷脱壳机的模型

在水稻经过了萌芽——发芽——幼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 —杨花——乳熟——腊熟——完熟这一漫长的阶段后,人们迎来了丰收的时刻。成熟的稻谷收割之后,怎样变成白花花的大米的呢?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科技小组研究以前的人是怎么将稻谷脱壳的。最原始的方法应该是碾压,再去壳。为此,小组成员设计了好看且具有一定功能的稻谷脱壳机,优选了陈弘亿设计的图纸开展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寻找各个部分长、宽、高纸片的最佳比例。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了各部分的长度,纸的用量。在瓦楞纸板上精准地测量,利用美工刀切割出各部分,然后用透明胶进行粘合。但发现它缺乏美观性和牢固性,在小组讨论后,大家决定尝试使用胶枪进行粘合。尝试中发现胶枪的胶粘合度极佳,最终成功制作出了一个简易的稻谷脱壳机模型。

<稻谷脱壳机模型初稿>

<稻谷脱壳机模型最终图纸>

<稻谷脱壳机模型所需材料>

<同学们制作稻谷脱壳机>

<同学们制作出的稻谷脱壳机>

 第四站:煮饭体验

谷物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又怎样变成香甜可口的米饭呢?组员通过亲自煮饭,认真观察了从米到饭的煮熟过程,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丰富了生活经验,且对践行光盘行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煮饭体验之旅>

 第五站:设计情景剧《米粒儿直播间》

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热腾腾的面条、白花花的馒头,这些美味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职业的人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呢?情景剧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设计了一个简短的情景剧——《米粒儿直播间》,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

米粒儿直播间

<米粒儿直播间剧照>

Hello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米粒儿直播间,我是今天的主播——张佳琦。双12即将来临,万众瞩目的大米粒儿将在今晚迎来他的专场直播,请您千万不要走开!

场景一:米粒儿的前世今生

<特邀嘉宾小米粒>

说起大米,还有谁不熟悉呢?咱们中国人7000年的吃米历史,使得大米堪称用餐届的国民专宠。远古的石器时代,在今日中国版图的南方潮湿地带,我们的祖先同鸟抢食,所抢之物就是野生稻谷。据闻那时的吃法便是采用「石烹法」。存放居住地,成熟的谷粒自然散落在地,年复一年的观察,让他们发现规律,开始尝试耕种,人工水稻的鼻祖逐渐诞生,这意味着野生世界步入农耕社会,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很可能是全球最早种植稻米的国家。

场景二:春种秋收感辛劳

<春种秋收感辛劳>

有国外的观众朋友在评论区提问了,这稻米究竟从何而来?那就交由咱们的嘉宾小米粒为大家亲自解答。

每年春天,农民伯伯不仅要将我从一粒种子孕育成秧苗,还要帮我整理好床铺。到了插秧季,我该从温暖的育苗棚里搬家到稻田里。为了让我在新的环境里茁壮成长,风吹日晒是避免不了的,蹲腿弯腰也是农民伯伯工作的日常。你可别以为只用静待丰收这么简单, 整个夏天,温度、光照、风力、病虫害等很多因素都足以左右我的长势。除虫除草、祛病除菌、施肥灌排……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我都需要被农民伯伯惦记、呵护。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业,收割、脱粒、装袋,一气呵成;晾晒场上,干燥、删选,我完成了从稻谷变成稻米的华丽转身。在这里,我们还有其要感谢袁隆平爷爷,还记得以前咱们家族人丁稀少,可自从袁爷爷攻攻克了“杂交水稻”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现在亩产1530多公斤,前不久袁隆平爷爷还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呢!

距离添加购物车只有不到1分钟的时间啦,在这里我要郑重提示,以下用户无法领取本次直播间的优惠券,他们以“舌尖上的浪费”为典型代表,分别是:外出请客摆阔气、在家用餐不定量、剩饭剩菜倒一筐。据统计,目前全球长期营养不良和挨饿的人口仍有9亿人之多。全球有30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米粒的生长来之不易,可要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六站:五谷粮食画创作

<依次是春耕图、插秧图、秋收图>

五谷粮食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五谷粮食画,感受五谷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在网上查阅资料,共同设计创作出谷物脱壳机,并画出效果图,锻炼了创新创造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第七站:项目式学习展演

活动尾声,小组成员共同向全校师生积极展示了本次项目式学习,倡导全体师生一起加入“粮食保卫战”的行列,践行“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理念,爱惜粮食,从你我做起!(扫二维码可观看展演详情)

<“禾”的探秘项目式展演>

项目学习成果及反思

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我们收获满满,不信,你来看!

(一)

珍惜粮食创文在行动

探究小组深入各年级进行宣传,倡导全体师生践行“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理念,爱惜粮食,从你我做起。宣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为践行光盘行动的小伙伴点赞!

<践行光盘行动>

(二)

学生反思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三)

教师反思

汉字博大精深,以“禾”为代表的五谷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珍惜五谷,节约粮食是华夏儿女所共认同的主题。我们刚好可以结合学生此次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之旅,和学生一起走近汉字“禾”,了解“禾”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01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此次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比较深入地理解了“禾”的字形演变和丰富内涵,并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变化,了解水稻的一生。

在制作稻谷脱壳机模型和情景剧表演的环节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只要孩子们想去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这种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时刻体验自身的发展、探究的快乐,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

02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有“事”可做。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学生已经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有效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够进一步将项目式学习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为了进一步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孩子们通过网络数据展开了调查工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了水稻一生的生长变化,并通过巧手制作稻谷脱壳机模型、亲自烹饪米饭等活动,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生活经验,学在玩中。

03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有“法”可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项目的真实性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项目来学习、研究,而是要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学习、研究,引导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先讨论方案,分组执行任务,寻找有关“禾”字的诗词、故事,深入了解文字,又通过动手制作五谷粮食画、稻谷脱壳机,最后通过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形式,表述自己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这种由简到繁,化繁为简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寻求有效办法来解决问题,综合应用、核心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转自:“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