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根据新课标“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提升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盐田区教科院与罗湖区教科院于2022年5-12月期间联动开展第一届“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今天继续为大家展示盐田区优秀案例。
一、寻找主题
在道法课中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我们身边也有民间艺术——沙头角鱼灯舞,这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怎样去传承和发扬沙头角鱼灯舞呢?同学们召开圆桌会议,讨论如何传承发扬鱼灯舞:
“怎样可以传承和发扬鱼灯舞呢?”
“我觉得可以向中英街上的游客广为宣传。”
“我们自己可以学习舞鱼灯,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别人表演鱼灯舞啦!”
“我们可以创作相关文创产品,向大家介绍鱼灯舞,让大家喜欢上可爱的鱼灯舞玩偶,这样他们就更有兴趣了解鱼灯舞了!”
经过会议研讨,方案逐渐清晰,同学们确认了本次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
二、制定规则
1.学生查找资料,自行了解鱼灯舞相关知识;
2.教师带学生去鱼灯舞博物馆了解鱼灯舞相关知识,参观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明白的可以向老师举手提问;
3. 制作鱼灯、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先仔细观察老师示范动作,同学们再学习。在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
4.在同学交流的时候,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都可以大胆提出创意与想法,遇到不能实现的要听从建议,遇到有异议的学会和他人沟通。
5.遇到问题积极解决,遇到困难保持乐观,想办法克服;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施以援手,互帮互助。
三、查阅资料
沙头角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源于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吴姓村落盐田“沙栏吓村”。属于广东省民俗文化之一。客家语中,“鱼”、“吴”谐音,故吴灯舞也就成了“鱼灯舞”。
沙头角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鱼灯舞的道具制作精巧。鱼灯都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在鱼腹之下装一条20厘米长小棍,演员以此举鱼灯起舞。
“沙头角鱼灯舞”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文化元素突出,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显了深圳的客家民俗风情,是客家渔耕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动手制作
(一)制作海报绘鱼灯
同学们制作出了宣传海报宣传鱼灯舞。
(二)心灵手巧捏鱼灯
传统的鱼灯太大、太重,不适合小学生舞动,不利于鱼灯舞的广泛传承。曾经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做过研究,让鱼灯更轻巧,便于学生舞动。制作组同学集思广益,用捏制鱼灯的方式继续传承鱼灯。
(三)废物利用做鱼灯
众人拾柴火焰高,制作组同学在一起探讨后,认为用废弃的纸杯、塑料瓶做鱼灯,也是很好的传承鱼灯方式。
瞧啊,制作组做出来的小鱼灯可真精致!
(四)创新点子编绘本
同学们在了解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对鱼灯舞表演情节进行创编讨论,最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创编出了《鱼灯舞故事新编》绘本。
(五)舞动鱼灯传文化
在非遗传承人吴观球爷爷的指导下,同学们积极学习鱼灯舞。
五、总结反思
学生反思:
剧本创编小组李沺钰同学说:“我们小组集体讨论:与其让邪恶的鱼儿成为敌人,不如让故事中邪恶的鱼儿变得友善。看到故事被小伙伴们演绎出来,我真有成就感!通过这次项目式学习,我知道了:有问题不要紧,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寻求各方帮助解决。现在我对创作更感兴趣了,而且,我觉得我们肩负了传承鱼灯舞的责任,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发扬家乡的文化。”
鱼灯制作小组李卓阳同学说:“通过本次探究,我明白了:我们传承的不仅是鱼灯,更是团结勇敢的精神!我为家乡的文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老师总结:
五年级年级长刘丁芳老师说:中英街因其独特的历史被世人皆知,而沙头角鱼灯舞就诞生于中英街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想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鱼灯舞起来。可是鱼灯太重、太大,怎样把鱼灯舞起来是问题聚焦之所在。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不断讨论而迸发出来的好点子,作为老师,倍感欣喜。探究沙头角鱼灯舞培养了孩子们的 “家国情、身心美、文化韵、创客心、国际范”。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老师和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一起进步。
本次基于生活德育的项目式学习,很受学生喜欢。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转自:“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