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科校人,五载缤纷科校情。12月15日,在我校五周年校庆到来之际,由荔湾区教育局和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我校承办的“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培养的学校治理——广州荔湾教育‘科学育人’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学术年会”在我校斗园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我校名誉校长陈如平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我校学术校长方铭琳博士,荔湾区教育局左巍波副局长等专家和领导共聚云端,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我校缔结姊妹学校——澳门培华中学、我校在贵州黔南州的教育协作对口学校和省内湛江教育帮扶对口单位等也通过线上直播,与我们共同谋划今后学校科学治校、科学育人的方向,探索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涂秋元院长亲临我校,在线下出席活动。
学术年会由我校杜学君校长主持。
杜学君校长主持会议
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涂秋元院长和我校领导一起参加会议
会议开始,我区教育局左巍波副局长首先致辞。他回顾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荔湾区合作共建教育改革试验区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指出,本次会议必将对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方面带来有益的启示。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跳出区域看教育,推进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推进我区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左巍波副局长致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我校名誉校长陈如平研究员在会上作了《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主旨报告。
陈副院长在主旨报告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育人方式改革问题,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可见,育人方式的改革就是立德树人机制落实中的重要内容,针对的就是消除教育功利化倾向问题。陈副院长的讲座从聚焦“育人”使命、突出“方式”变革、促进学校“创新”三方面展开。其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前提和基础。学校在制定育人目标的时候,要切实处理好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和核心素养培养,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育人方式改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解决“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探索立德树人的路径、机制、方法、手段等。他强调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的学段特点,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特点,尊重学校发展的文化差异和区域特点,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深度推进学校育人机制创新方面,陈副院长提出八点建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整体构建学校的育人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养“四有”好教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最后,陈副院长希望各校在积极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方面能取得新突破。
陈如平副院长作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教育数字转型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报告。胡教授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进程,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适应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以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胡教授提到,课堂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课程改革中要关注思维创造,要面向核心素养与创造力培养,要警惕数据投喂,关注培养创造力。
胡教授提出,问题化教学可以推动课堂高效能化,问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开展的教和学活动。作为教师,只有抓住问题,抓住不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中的特征不变量,我们才能以教学问题为抓手去启动学生的高阶思维。
最后,胡教授就如何在教学实施中优化问题化教学提出建议。他指出,教学问题要以学科问题为注重,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老师问题为引导;要以初始问题为课前导学的基础,以高端问题为课中导学的抓手,用好支架,深化理解;以自主解决问题为基础,以协作解决问题为突破,以全体解决问题为深化。
胡小勇教授作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我校学术校长方铭琳博士对上午的两场报告作了总结和点评。她首先感谢了陈副院长在科校办学五年以来给予的关怀和指导,回顾了我校五年来的办学历程,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实践两位专家的理念和精神,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
方铭琳博士作总结点评
本次会议,还充分发挥我校自身优势,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校通过直播形式,与各地对口学校携手共进,共享创新教育的盛宴。
澳门培华中学的老师对这个讲座非常感兴趣
雷州企水学校的老师在认真观看直播
湛江坡头二中的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创新育人方式
贵州龙里哪嗙小学的老师听得多认真啊!
贵州龙里五小的老师边看边记
贵州惠水县羡塘小学的老师自学不怠
我们集团成员校——增滘小学的领导和老师更不会缺席这样的盛宴
下午,我校就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实践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曾旖靖老师和钟颖欣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两节精彩的课堂,探索云端课堂如何落实贯通培养创新人才理念。四年级曾老师的课《变废为宝有妙招》通过探究活动“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小小设计家”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开展变废为宝的创意实践活动。曾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积极投入其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意义,能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八年级的钟颖欣老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带领同学们从广州建设劳动者的角度在“领略广州故事,感悟广州的变化”中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广大劳动者共同建设的。她引导学生从生活感受上升到理论分析,在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分别阐述劳动的重要性;再通过设计拍摄《广州24小时》纪录片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感悟劳动最光荣,领悟各岗位劳动者的实干精神,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最后通过“展望未来,发扬实干”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讨论分享“我想成为...(职业理想), 我现在...(怎么做),将来....(如何贡献)”,强化责任意识,明确青少年如何用实干创造未来。
课后,在我校课程与教学中心徐震琳主任主持下,参与教学论坛的专家、领导和老师,就如何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学的主阵地,通过哪些策略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科研中心胡润珍主任指出,贯通式学习不仅老师要贯通,还要思考如何实现学生的贯通。要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中实现贯通,必须要聚焦核心素养的贯通培养,关注孩子不同阶段的特色,基于学生成长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曾老师和钟老师的这两节课均以劳动为贯通培养的结合点,根据中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课堂教学。两节课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同时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线上课堂成为有温度的课堂。
我校中学部道德与法治学科汪克勤科长和小学部道德与法治学科李艳青科长都认为本次中小学联合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科教师共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就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进行重点研讨。汪克勤科长认为,教材是一体化设计是实现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等四个方面来实现贯通。围绕主题,其他老师也畅所欲言。
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课堂教学论坛
01
序号标题
曾旖靖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视科学评价
钟颖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广州变化进行创新启迪
我校杜学君校长在活动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的研讨会很有意义和价值,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育人的方向,思考和实践中小学如何进行贯通培养。通过对育人方式的变革,通过师资贯通、知识贯通、教学方式的贯通等途径和方法,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落实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创新不止,奋斗不息。科校人将为荔湾教育和科校的发展继续砥砺前行,踔厉奋发,努力创造更加科校美好的明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