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实验小学开展2022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讲座活动
科普托起强国梦
材料引领新未来
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同学们与优秀科学家近距离接触,感受科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022年12月10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2022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讲座在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实验小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了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广州市科普名师陈海燕女士进行了主题为“材料助建国之重器”的科普讲座。广东省科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科技总辅导员林琼、科技辅导员张沁媛老师、三到六年级学生及老师等10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讲座开始前,学校科技总辅导员林琼老师为活动致辞。林老师表示感谢广州市科协、市教育局和“院士专家校园行”项目组领导和老师的关爱,能够得到优秀科学家的亲自指导,拥有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全校师生都感到非常荣幸。林老师鼓励同学们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以百倍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去倾听和思考,期待讲座能够有效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引导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文明礼貌。
讲座内容
专家介绍研究方向
讲座的一开始,陈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她的研究方向:将超疏水材料用于轮船船底涂料,可以延长轮船的使用寿命,达到长时间航行的目的;研究电子封装材料用于焊接电子芯片……紧接着,陈教授又介绍了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利用材料制造工具的历史,展现了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迁过程,让同学们认识到材料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
以创新之材料,铸大国之未来
我国利用材料制造出了各种先进科技: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突破深海极限的蛟龙号、“深海黑鱼”潜艇、中国航母——山东舰、辽宁舰、福建舰,探索太空奥秘的火箭……在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新材料在国防事业中的广泛应用,树立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探索仿生科技,点燃奇思妙想
所谓“仿生”就是模仿生物,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着许多特殊的本领,人类利用这些特殊本领蕴含的科学原理创造出新的设备或技术。
陈教授以生动的例子、诙谐的语言为同学们展示了仿生材料的许多神奇应用。
昆虫机器人
昆虫的体型很小,人们不易发现。根据这一特点,未来的无人机和军用机器人很有可能会逐渐“昆虫化”,让敌人难以发现。
高强仿生材料
在电影《蜘蛛侠》中,蜘蛛侠通过发射蜘蛛丝,在高楼大厦之间自由穿梭,这一场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强大力量的蜘蛛丝不止存在于电影中,现实中细细的蜘蛛丝还可以用来做防弹衣。
专家认为蜘蛛丝的超级伸长能力使它在断裂时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理论上可以使射弹更有效地减速。将蜘蛛丝用于制作防弹衣,会起到极好的消力作用。
趣味互动 气氛活跃
在讲座开始之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材料的基本知识,对新材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陈教授细致入微地解答了其中的几个问题。
为了适应太空这个特殊环境,制造火箭时用到了哪些材料呢?太空昼夜温差极大,只有熔点高、强度高、较轻的材料才能用来制造火箭,所以我们会选择强度高的钛合金来完成这个重要任务。
仿生材料是否可以用于人的身上呢?利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可以做出人造皮肤修补受伤的人的皮肤,还可以做出人造肌肉帮助我们轻松地举起重物,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与优秀科学家积极互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相信孩子们在陈教授的引领下,能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的特点,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研究精神。
在讲座过程中,我校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
同学们的收获满满,学习到了许多与新材料相关的知识,培养了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和体会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关于材料的学习内容。今天这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科普讲座与学生书本中的知识相融合并加以拓展延伸,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为孩子们普及新材料的前沿知识的同时播种下科学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实验小学将会继续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践行“科教融合”的理念,将科学研究成果主动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期待同学们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力争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不断奋斗。
转自:“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