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信息技术魅力,引学科教学方向(1)
——记2022 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暨课堂教学改革攻关与命题研究团队研修活动
为了促进全省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提高“双新”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本次课堂教学评比共有12位来自不同市县的参赛选手,在为期2天的赛事中展示各自的教学风采与魅力。本次活动邀请了海口一中吴海青老师、海南省国兴中学王蔚芈老师、儋州市信息技术教研员刘其政老师、海南省农垦中学王向明老师和文昌中学计新明老师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进行评审和现场交流点评。
整个活动过程如下:
我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每隔三年一次,对于全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这样的活动就是三年以来最期盼的学习“盛宴”。全省四面八方、各个市县的信息技术老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都在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观课、赏课的同时,参照优秀课例,对比个人教学,再次确定和调整自己学习和教学的方向,重新启航,再次把目标定向远方,共同奔赴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未来。
11月20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分为两部分进行:专业素养测试和课堂教学评比。11月20日下午15:10——17:10分,12位选手以饱满的精神在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录播室完成专业素养测试,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专业素养测试结束后,由徐强老师对各位选手教学评比的准备工作提出来几点要求,提醒各位老师要尽量表现出最好的状态,为全省老师做出表率。最后进行了抽签,确定了现场授课的顺序。
11月21日
11月21日上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拉开帷幕。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蒙绪烽老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课程部徐强老师、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陈家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张喜忠校长。
开幕式上,张喜忠校长和陈家誉主任都对线上、线下的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张喜忠校长对办校三年多的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做了简单介绍。虽然华迈实验中学办学时间短,但是办学环境迅速优化,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属于省内领先。紧接着,陈家誉主任就澄迈县的文化背景做了简单介绍,强调了此次活动对于每个教师的重要性,并强调此次活动如有任何困难,研训中心都会尽全力去解决。最后,徐强主任对本次活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做了很好的介绍,并对华迈实验中学以及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且对参赛选手以及观摩教师做了相关要求,强调了疫情防控要求的重要性,鼓励老师们投入到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去,迎接未来。
接下来,就是12位选手展示各自的风采的时间了。参赛老师在赛前无论是对于专业素养测试还是教学课堂展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课堂评比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引领,为老师们创设了挖掘潜能、展示风采的机会,也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
选手1 是来自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的郑碧柔老师,课题是《人工智能+安防——初探图像识别》(人教版《数据与计算》4.2节利用智能工具解决问题)。本节课无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还是内容的推动都非常的流畅自然。这节课非常准确地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展现了从真实的情境出发,设计项目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总结,深化知识的全过程。教师的语言表达、专业素养非常优秀。这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示范引领的作用。本节课不仅实现了徐强主任提出和倡导的“四有课堂”(有趣、有味、有用、有人),同时也全面展示了新课程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等理念。在专业技术上,通过“引用百度的图像识别”的Python模块程序让学生有了很好的体验,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吻合。海口一中吴海青老师代表评委,给予本节课非常高的评价:“有教、有学、有评,是非常完整的一节课。”
选手2 是来自万宁中学的李燕老师,课题为《核酸检测巧分治》。李老师把难以理解的二分查找法的思想,放到现实生活的实例——核酸检测中。她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回归现实生活。情境创设巧妙,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现象提出问题,由寻找“谁是病毒感染者”引出二分查找方法,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包含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体验尝试,记录查找过程,比较检测次数,得出结论;教师点评不同的算法方案,指出优化改进方向,引出二分思想。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环节中,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核酸检测中,如果混管发现阳性的状况,应为枚举法。第二个探究活动是编程实现自动化,提供半成品程序让学生体验编程过程。最后,通过应用拓展得出二分查找的效率。李老师教态大方,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课堂内容充实,简单明了,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选手3王小姗老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屯昌思源实验学校,课题《初始数据与计算》,通过三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对比,提示同学们结合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引出“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布置探究活动1-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该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求解问题。接着进行探究活动2,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计算的操作微课,这个设计意图的出发点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可以思考,在明确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的意图的基础上,前面两个探究活动可以简、快的完成,将重点放在之后的对于课程内容、思路的深度挖掘方面,那将会是精彩的一课。
选手4 是来自海南海淀外国语学校的贾一凡老师,课题是《无线局域网的组建》。这是一节操作课,通过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够认识网络设备,并能使用网络设备组建一个无线局域网。老师首先通过展示各种硬件的
让学生认识各种硬件设备,为后面网络的组建做准备;接下来让学生连接无线网络体验网络的连接过程,并查看网络的各种参数来了解网络配置;最后让学生使用无线路由器将小组内的四台电脑组建成一个无线局域网并共享文件。上课过程比较自然,语言表达清晰。年轻的贾老师跟学生互动比较多,课堂氛围较好。
时间来到了下午。选手5 孙雪霞老师这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健康二维码作为真实情境导入,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二维码编码和解码开展学习,简单易懂。通过提问这是什么码?起到什么作用?使学生对二维码的认识和作用有基本的认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以“认识二维码——掌握二维码的工作原理——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维码的制作)——建立二维码的安全意识”开展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畅,通过视频演示和导学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展示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提升了学生二维的安全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来自三亚一中的王新老师是第六号选手 ,她的课题是《人工智能之“我”见》。王新老师的教学风格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带来了快乐。这节课王老师利用wio terminial开源硬件让学生体验机器学习的过程,从而理解机器学习的过程。硬件主要用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以德育教育——关心老人为课堂的情境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把脚本导入主板以后,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不断的教机器识别摔倒的场景,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日最后的一位选手是来自东方市八所中学的卢以芳老师,课题是《神奇的递归》。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芦老师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对教学内容和学情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加工重组,从寓言故事开始,引入“汉诺塔的有效步数”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以“解决步数”作为过渡,让学生直观了解递归的“分、治、合”思想,最终挑战高阶问题“怎样移动”。
转自:“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