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
结构深化课堂
顺德养正学校小学部数学科组”1+1主题教研“
前言
本学期围绕”非线性“教学的课题研究举行的”1+1“主题教研系列活动,本次是由二年级备课组和六年级备课组承担,活动以公开课+微讲座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备课组的教研能力以及个人备课能力,更是通过微讲座的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理论剖析能力,整体提升了科组的教研水平和教师个人能力。
二年级”1+1主题教研“
本次二年级“1+1”主题教研活动确定主题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数与运算”。
教研的第一个环节,是由二年级蔡潇老师和二年级2班的学生们带来的示范课《数松果》。
蔡老师的课堂采用了“非线性”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一系列组内活动中渗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从“数”的视角乘法的含义;列(从“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到乘法算式),算(根据加法算乘法算式的积),编(观察乘法算式编写乘法口诀)。用“上下联系法”记忆乘法口诀。转化成理解记忆,通过探究同一组乘法口诀中蕴含的积的变化规律;探究积相同的乘法口诀中蕴含因数的变化规律;借助情境图记忆口诀;5的乘法口诀还可以借助个位是“0、5”的特点记忆。
蔡老师的这节课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以“非线性”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非线性”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蔡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整体把握促建构——单元整体规划
单元整体备课
(二)教学设计
课后,蔡潇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说课,对自己和备课组在前期备课、研讨、预设问题、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随后,由欧阳晓敏老师和王天璐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两位老师都指出了本节课的亮点和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让所有老师都从中能学习和引发思考。
欧阳晓敏老师评课
王天璐老师评课
教研的第二个环节,由顺德养正学校小学部朱红霞副主任给大家带来了以《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与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微讲座,讲座中,朱主任以《数松果》一课为切入点,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时的思考,从单元整体分析为主体,对知识联系、内容价值、单元目标和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朱主任从以下三个部分对本次二年级组“1+1主题教研”进行了分享:
第一部分:大处着眼“结构化”
二年级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整体把握促建构——单元整体规划,数据分析明学情——学生情况分析:理清边界助整合——单元重新建构后的思考:关键课例显核心——关键课例设计。
第二部分:关键课例“显核心”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合作学习,交流方法;
3.多元表征,理解口诀。
4.编制口诀,形成结构。
5.巩固深化,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小处着手“细节化”
最后从非线性的教学实施角度对本节课进行了评析。指出了成功与改进之处。
朱主任的讲座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将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分析落实,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六年级“1+1主题教研”
本次六年级“1+1主题教研”的主题是《把握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教研的第一个环节是由郭晓娟老师带来的示范课《生活中的比》,《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的效果是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比是一节种子课,秉着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数学的方向,重点研究了学生,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处理,由于学生在前一天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助学单,课前已经深入研究抽象出比的过程,但是通过学前测评,发现孩子对比的理解主要是比赛场上的比,是比较的意思,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学习了除法,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的疑惑,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非线性教学,聚焦学生的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聚焦问题
课堂精彩瞬间
(一)单元整体备课
(二)教学设计
课后,郭晓娟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简单的说课,郭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大胆地将教材进行了改编,增加并采用了更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情境,通过将“非线性”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相结合,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最终呈现了一节非常好的”非线性“课堂。
1.素材。对于教材的照片的长与宽的比,我认为学生很难感受到比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两个量的比?所以我改变情景,给妹妹冲奶粉,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定义。对定义的定位,如果按课本的定义,只强调了比和除法的一致性,却没有提炼出比的独特性,泯灭了比的特性,所以我设计通过三个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和除法是不等价的,
3.比较。教了那么多年,都是列表让孩子对比比和除法的区别,比一种相除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难道除法不能表示相除的关系,当你求比值,不也就和除法一样,是一种运算。所以对于比和比值,比和除法的不同点,我没再出现表格式的归纳,而是通过面包成份的配方,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三个量的比较,比的价值就自然呈现了。
随后是藉书兵老师和程方军科长对本节课的评课环节,两位老师同时指出:郭老师能够抓住“建立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了比在刻画不可度量事物方面的作用,渗透了函数思想的同时,很好地运用“非线性”模式,践行了新课标中的理念。
程方军总科长评课
藉书兵老师评课
教研的第二个环节,是由六年级备课组长吴艳老师带来的微讲座《把握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吴老师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
一、教材研读理脉络
二、梳理脉络定关键
三、基于关键研学情
四、基于关键设活动
五、基于活动设教学
吴老师特别指出:关键问题的把握,是对知识的理解,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学习活动的实施,是对课堂种子的温柔呵护,也是种子的向阳生长。在“把握关键问题”这个重点研究领域,六年级备课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非线性”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学生提问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找到“关键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关键问题”的分析,判断学情,从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从这个角度分析,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这是触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的启动键。有了问题,就有了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就有了用相应量的比来研究问题的数学方法和过程,就有了用数学语言“相等的比”“比值相等”来描述数学现象的结果。
最后,朱主任对本次“1+1主题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朱主任肯定了各备课组无论是准备课还是准备微讲座中所付出的努力,真正体现了备课组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都得到了历练,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同时对老师们在开展“非线性”教学的过程提出了要求,通过一次次的“1+1教研”,我们老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得以借助这个平台得到提升,我们“非线性”的课堂也是越来越成熟,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教学方面的不足、教研方面的不足等,让“1+1主题教研”真正落到实处,为老师们的成长铺设大道,为课题研究添砖加瓦,让每位老师都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转自:“养正小学部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