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激活教育教学变革的内驱力和行动力,培育一批积极实践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并做出成绩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人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广州教育局组织实施了“广州市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作为该培养项目的“广州市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基地学校,于12月4日组织全体基地校骨干教师参加了由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之“区域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应用和信息科技融合学科项目式课程建设探索”的线上教研活动。
团队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充电学习,利用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提升教师信息赋能教学能力,在观摩学习中引发思维碰撞,以期实现智能技术与一线技术深度融合,助力高效教学课堂的变革。
卢健洪老师把关键信息截图保存的
高效学习方法
为引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撰写了深刻的心得体会,分享了精彩的学习感悟: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樊彩英副校长:
今天有幸和各基地校的老师们一起通过“云直播”的方式共同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致辞,上午4位专家进行了主旨报告,下午6位基地校教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分享,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居晓波教授和青岛市南区教研中心电教信息办公室叶少远主任分别进行了实例点评。本次“云直播”,既是专家学者就“数字化转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信息科技领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前瞻性引领,也是部分基地校项目带头人和教师们积极响应“区域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应用和信息科技融合学科项目式课程建设探索”的优秀经验与创新做法分享,还是大家在线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和对未来开展工作的思考展望。此次交流与学习充分彰显了大家直面教学变革的勇气,也体现了大家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提炼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精华的智慧,十分令人钦佩,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学校作为基地校之一非常重视本次的学习活动,首先从校长层面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学习的部署和组织,其次我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金鑫老师领衔团队参加学习,三是全体老师们非常积极主动、自觉自律地进行学习和反馈。在此,尤其要赞扬作为本基地校成员的七位外校的教师严谨认真全程参与学习的态度和作风。通过本次学习,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借助智慧教学、智慧辅导、智慧评价的多种信息技术平台和工具,大面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有效学习指导已经成为可能。我们不能停留于过去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与视野,不断学习、使用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技能重构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当下教育需求的新样态,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目前基于疫情带给我们无奈进行线上教学的有效实战经验要好好总结并提取优良实效的做法一以贯之,还应趁势而上寻找突破口和亮点,通过共享“空中课堂”优质资源使“线上学习方式”从应对疫情的“非常态”向“新常态”转变,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覆盖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各专业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实现更开放、更适合、更人本、更平等、更可持续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教与学,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陈斌洁老师:
今天参加了区域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应用和信息科技融合学科项目式课程建设探索的线上学习。通过上午的学习,我认识到“十百千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项目的初衷、兄弟学校的开展情况,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该项目实践的意义;对信息化教学活动变革的四种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微课程媒体策略与设计艺术,知道微课程与课堂实录、翻转课堂、慕课等的区别与联系。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智慧学习的内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并且学会学习,形成自我学习意识的一种方式,而信息技术在其过程中充当着推动和辅助的作用。作为该项目骨干教师之一,我自知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深刻学习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向专家、同行学习,争取在本次项目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并将所学所得在自身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用、推广。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庄晓华老师:
智慧学习不是当今社会才提出的概念,而是自古以来都存在的教育理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不能一提到“智慧课堂”就陷入“大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误区,其实智慧课堂并不仅仅代表平板等电子产品,而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智慧课堂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为完成这样的育人目标,智慧课堂应该是可以落地,容易推广的接地气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一线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理论支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让智慧课堂引领高质量教学实践。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吕根秋老师:
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研究,对于智慧教育四个方面,判断是否符合数字化课堂: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本次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应用案例都是有关智慧教育应用模式,构建智慧课堂,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在基于精准教学系统的智慧模式下,精准教学,从而构建自适应学习的智慧教学平台模式。值得需要关注的是:数据的统整。因为教师使用的技术工具涉及多个品牌和多个平台,数据不打通,评价标准不统一,从而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不全面,所以需要我们关注人机协同的平台。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卢健洪老师:
很荣幸能参加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感谢主办方和基地校的组织安排。通过上午的学习,让我对信息化教学活动、微课程和智慧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顾小清教授的致辞,她重点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影响,教学趋向技术赋能精益化、差异化教学、智能化个性教学;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培养要注重应用、服务和能力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会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
随后,郁晓华教授作了《信息化教育学变革的四种策略》的讲座,她提出信息化教学思路的从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转变,从关注物到人、从关注量变到质变、从关注环境和资源到模式和生态;最后,她根据教学需求重点阐述了内容驱动、社区驱动、体验驱动和测评驱动信息化教育学变革的四种策略。
接着,彭斌馆长作了《教育4.0视角下的智慧学习》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智慧学习的理解和学习方式,并用案例来警醒我们,智慧教学并不是设备的智慧,更多是关注到学生和学习的效果。
最后,推广部罗航部长给我们再次详细的分解“十百千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目标明确、任务充实、考核严格。作为骨干培养对象,感受到了其中的压力和难度,但也感受到了广州市教育局对我们的培养与关怀,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锻炼机会,我会将此作为动力,在培养期内尽己所能,“学中做,做中学”,将信息技术切实赋能教学。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周泽莹老师:
今天听完专家们的分享,受益匪浅。几位专家们的分享更让我对未来智慧学习,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更有责任去掌握好技术为信息化教育赋能。同时今天也使我明白了,所谓的信息化并不代表的技术的不断迭代应用,不是技术教学,而是教学技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抱有清晰的头脑和思维去选择现在教育市场纷乱的技术产品,选择最便捷,最有效,最可普及的来助力教育教学,让信息化教育为“双减”减负增质。
聚德中学林彩满老师:
带着如何精准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如何多元化评价的疑问参与12月4日的线上专题学习。上午的理论学习,印象深刻的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变革的四种策略:内容驱动,社区驱动,体验驱动,测评驱动。下午两个讲座,印象深刻的首先是苏国东老师的讲座,我比较容易找到共鸣点,原因离我的最近发展区最靠近。同为数学老师,也一直在使用希沃5,几何画板;其次是天府路小学的线上教学平台classin的网课展示,因为对网课上课学生状态的不确定,正在寻找如何更好互动的方法。希望自己能把有触动的点子不断实践与应用。
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特色明显,教学呈现可视化,学习评价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决策数据化,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多位专家曾提到信息技术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不能为用而用,更不能无限制的用,而是要回归学科的本原,本质,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节点来进行使用。
正如肖炳生老师所阐述的:我们不仅要善于运用各种工具来助力教学,更要学会批判地让各类智慧软件为课堂所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对情境的感知能力,促进深度融合的教学变革。
转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