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晒好课活动 | 关注建模过程 培养核心素养

2022/12/8 9:41:02  阅读:149 发布者:

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活动

// 沙溪小学

沙溪小学为落实宝安区教育局关于教研工作“四化”要求,积极响应教科院提出的尽快实现“万名教师晒好课”的工作目标,于2022119日下午开展了主题为“关注建模过程,培养核心素养”的数学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东方小学、松岗第三小学、文山小学等学校参加,为小学数学老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乘法分配律由于其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相对复杂,易与其它运算律相混淆,因而又是运算律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比较容易出现错用公式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一规律的建模过程不顺利。为探索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晒课活动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研究对象,通过课例展示、微型讲座、互动研讨的方式,共同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有效建模方式。

观察比较,初步建立模型

杨晨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开盲盒”情境。她利用“盲盒”展示了一组长得很像并且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引导学生尝试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杨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写出具有相同特点的等式,并从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每个等式左右两边结构不同,意义却相同,都是求相同的几个几,结果也相等。然后,杨老师再引领学生聚焦算式,观察特点,感受等值变形,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多元表征,培养符号意识

钟永香老师则是从生活中贴瓷砖的问题入手,将瓷砖图抽象成一个大长方形图,巧妙地按照长度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不同的分割,让学生观察分割成的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与大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从变化中找不变,并在变与不变中整理出一系列等式。

两位老师选择建模过程不一样,但最后都回归到从一系列等式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尝试概括和描述形成观念性的表象,再用抽象思维对乘法分配律进行符号化建模。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符号化思想归纳公式,形成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架构知识,发展系统思维

周毓青主任的讲座既有理论,也有探讨,更有思考。她提出是否可以利用课后的习题强化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思想,如先直观出示5套衣服的

,然后用数字替代这5套衣服,6件上衣+6条裤子=6套衣服,“(46+54)×6”就是6套衣服,“46×6+54×6”就是“6件上衣+6条裤子”,(a+b)×c就是C套衣服,a×c+b×c就是C件上衣+C条裤子,正向看,C要分给上衣和裤子,逆向看,上衣和裤子要配成C套衣服。借助熟悉的衣服套装作为直观原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分配”两字的含义。这样的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思想,也凸显出了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价值,教师要用好这样的教材资源。

周主任在讲座中还提出,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通过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她带领大家梳理北师大教材中的几个板块: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三年级利用点子图和表格探索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的长方形周长等,这些内容已经提前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她建议大家要抓住合适时机引导学生将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统合,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内在知识结构,驱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深化应用,反思质疑总结

在活动的最后,罗光华主任和洪艳玲老师分别进行了微点评。罗光华主任从“四基”入手,依据课堂的学习目标,对如何建模进行了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梳理,成了本次活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在座教师受益匪浅。洪艳玲老师关注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及时反馈问题。她认为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让学生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分享学习收获。

本次活动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同课异构+专题讲座+微点评”的套餐式教研活动,让所有参与的教师收获良多。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组织区级教研活动的经验,不忘初心,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践行宝安区“深度理解 多元表达”的学科主张,争取在教学与教研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