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聚焦新课标变革,探索新教学路径 | 禅城区初中英语专项视导之八(佛山市第十中学篇)

2022/11/22 14:15:50  阅读:222 发布者:

聚焦新课标变革

探索新教学路径

- 视导促革新,践行取实效 -

为了更好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以下称“新课标”)的理念,探索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020日上午,禅城区英语教研员班碧兰老师到佛山市第十中学,进行教学视导工作。

01

读写课例展示

The first part

佛山十中李柏颖老师在八年级进行了读写综合课M4U2 What's the best way to travel?的教学展示。李老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精心设计课堂,课堂中始终贯彻英语活动观,引导学生以M4U2的网友跟帖部分作为范文,用英语写一篇文章,帮助美籍华裔Lucy选择从香港到佛山的出行方式。李老师别出心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概括整合文章的结构,并根据写作情境,让学生从时间、花费、天气、舒适度等多角度对比从香港到佛山出行方式的优缺点。学生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确定自己的写作要点,在小组展示汇报后独立完成写作。写作完成后,需要在同伴评价中进一步得到修改完善。这不仅达成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训练目标,更实现了育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此次视导课是英语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前后共经历了四次精雕细琢。磨课中,十中英语科组团结协作,重新多次深入研读新课标,细究范文,在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探索读写综合的框架与教学实践的具体方式,最终呈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课堂效果,展现了科组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李柏颖老师作为佛山十中的新教师,在课堂上有着亮眼的表现。她口语流利,指令清晰,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英语写作兴趣提高。李老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水平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克服了自己对写作的畏惧,不同程度的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升。因此,这节课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

02

听课研讨

The second part

班老师与佛山十中英语科组的全体老师一起认真地参与了听课,课后结合新课标,对本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观点和意见的交流与碰撞,老师们对英语新课标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03

班老师点评

The third part

讨论分享结束后,教研员班碧兰老师对李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点评,并对我校新课标的学习研讨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班老师在评价中结合自己丰富的教研经验谈新课标,并针对英语学习活动观、学生主体地位、搭建脚手架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她的口中,新课标变得平易近人,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班老师强调教师要在真实的课堂创设真实的情景,真正帮助学生学习,并对十中英语科组的潜力和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老师们收获满满,研讨会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结束。

04

心得分享

The fourth part

视导活动结束后,英语科组每一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反思与分享。

1. 上课老师李柏颖个人反思

(向上滑动启阅)

感谢学校和英语科组对我的信任,给予我这一次宝贵的视导课机会。十分感谢教研员班老师对我的点拨和指导,感谢谢雪梅校长、严静科长、黄嫦智老师以及全体英语备课组对我的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在反复磨课中不断给予我宝贵的建议。在本次视导课中,我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让课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次视导课让我受益匪浅,反复的磨课和评课让我审视和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效果,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本课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作为阅读课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特点,使阅读始服务于写作,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课堂活动,通过英语写作,让学生对从香港到佛山的出行方式进行选择,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文中从伦敦到阿姆斯特丹的交通方式进行概括、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从时间、花费、天气、舒适度等角度去对比和分析,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启发和鼓励学生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写作提供脚手架。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搭建了台阶,让写作过程变得水到渠成,大部分的学生在针对该主题的写作时不会无话可写。

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和感想。

一、新课标学习和落实方面

新课标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新课标并不抽象,它引领并指导了英语课堂,真正可以落到实处。而实际教学实践要从具体学情出发,并根据学情合理调整教学框架。对于这点我感触颇深。在准备这堂课时,我对读写综合课的具体教学实践方式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想法,因此就根据新课标附录中的案例6的读写综合课框架自己“生搬硬套”了一个。由于脱离对实际的学情的考虑,一昧的考虑流程的完整,因此学生缺乏足够的台阶进行写作输出。后来在不断地评课和磨课过程中,我意识到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之间并不完全割裂,而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践方面:

英语课堂需要还给学生,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谢校在磨课中,有一句诙谐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在英语课堂中,英语老师是最没有地位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好、更细致地发挥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我对“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的概念已经刻入骨髓,但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资历尚浅,能力不足。在反复试课的过程中,我往往会为了赶流程、赶进度而加快语速。例如,在引发思考的过程中,当听到一两个学生回答后,下意识默认学生已经听懂,就进行下一个教学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没有完整的输入和练习,因此在写作(迁移创新)活动中就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脚手架而失败,本来可以有写作能力的同学在没有足够“脚手架”的情况下就爬不上去。在这一次的视导课中,我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方面有进步,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在日后的课堂中,要彻底践行英语活动观,将学生的地位放在首位。

 

此外,本课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进与提升:

一、对于学生在迁移创新写作前的scaffolding可更充足。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给予学生更多练习和展示的机会,应该有小组presentation的过程,让做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口头汇总。这样能够在帮助小组进行口头上的迁移创新,也能为不太清楚怎么做的同学起到示范的作用,进一步突破英语学习活动关。

二、各活动中的衔接可以更加自然,过渡语在精炼的同时使课堂节奏更加连贯。

2. 谢雪梅校长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李老师的课堂,充分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新课标》的精神,围绕着“如何向Lucy推荐从香港到佛山的最佳交通方式”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体验、学习和运用英语,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堂,老师是一个引领者,给学生不断搭脚手架,依托课文,深入语篇,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学用结合,内化所学知识,超越语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3. 严静科长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本节课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展,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写作课范例,亮点如下:

一、深入开展了语篇研读

李老师在课前对M4U2的语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对语篇的主题与内容、写作目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二、依托语境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

首先,李老师以生动的旅行视频引入新课,帮助学生复习交通方式的同时,也引出了新的写作任务,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与问题解决紧密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帮助视频中的美籍华人Lucy选择从香港到佛山的最佳出行方式,学生需要选择得体的语言和方式和她进行沟通和交流。

接着,李老师让学生回归M4U2的语篇,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语篇结构、梳理内容要点和语言特点,建立文体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

同时,李老师也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写作思维导图。先学习和仿照范文的结构,构思自己文章的内容架构;再确定写作内容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各种出行方式的利与弊,再思考并判定哪一种是最佳的出行方式;最后借鉴范文中有用的句型和表达,独立写出自己文章的初稿。

三、指导学生自主建构和内化新知,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组织教学,利用个人自述、同伴互述和小组分享等活动形式,通过语言、内容和思维融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结构化新知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4. 陈小敏老师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20221021日,禅城区教研员班碧兰老师到我校进行英语教学的视导,初二级李柏颖老师展现了课型为读写综合课,主题为“人与社会”范畴,设计“旅游与交通”的一节精彩的视导课。

李老师充分研读教材中的语篇,挖掘语篇的育人价值,根据语篇主题和内容、交际目的(写作目的)、问题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结合学生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确定了合理、具体、可测量的课时教学目标,并为达成教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这节M4 U2读写综合课,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以“旅游与交通”主题引领,依托语篇M4U2A2 Best Answer: There are four ways to travel.,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推荐最佳出行方式所运用到的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地理位置、比较时间、花费、天气、舒适度等),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真实问题(给美籍华裔朋友Lucy推荐从香港到佛山的交通方式),达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李老师的这节视导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1. 课堂以美籍华裔朋友Lucy在香港旅行的视频开篇,创设了语言运用的情景,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关注视频中的交通方式,帮助学生复习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一举三得,可谓成功了一半。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如何发掘并运用优秀数字资源,服务于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些优秀的素材,从哪里可以获得呢?

2. 充分利用可视化工具。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获取和梳理所学语篇的结构;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内化和运用语篇的结构;运用思维导图组织写作;学生学习策略得到培养。思维导图以什么图式,什么部分留空,哪个节点作为支撑点,从哪个环节使用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时需要考虑和研究的。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分类游戏,让学生思维过程得到显现。

3. 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实施。教学评的内容一致,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游戏、学生同伴互评、全班评价,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结合李老师的视导课观课收获和教研员班老师评课的启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明确了下一阶段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如何促进学生内化与运用,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如何通过合理方式,收集学生是否真正发生学习的证据,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给学生搭建好梯子,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4月发布以来,通过多种观看讲座、个人研读、参加比赛、磨课观课等方式,我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很多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和疑惑,我想,新课标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5. 罗冬老师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20221020日上午, 听了李柏颖老师初二英语 M4U2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的读写综合课。李老师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了设计这节课。她和学生一起,运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导入,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列出的各种出行方式特点和优缺点,并把它们迁移到对写作材料的构建和准备当中。利用教材的结构范例,引导学生根据三个部分进行写作 beginning,bodyending,提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从香港到佛山不同出行方式的价格、 费用、 用时、舒适程度、优缺点等信息,通过分析对比选出最佳的出行方式 并说明理由,对重点词汇、句型和语篇进行了实践,很自然地运用了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整节课循序渐进搭建了脚手架,渗透写作技巧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有充分的铺垫和思考,最后进入了真实的情景写作,学以致用。整节课的步骤清晰流畅,目标明确,师生互动良好,目标达成度高,我觉得是一节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课例!

6. 暨惠敏老师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感谢禅城区教研室和学校给予我们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可以学习优秀老师的课。李柏颖老师今天的M4U2读写综合课十分精彩,获得班碧兰教研员和听课老师的连连点赞。现在,本人简单分享几点学习心得:

一、情景架构,指导现实

李老师这节课是涉及“旅游与交通”,体现了新课标的人与社会的主题。Jenny是一名美籍华人,学生们要给她推荐从香港到佛山的交通方式。李老师重视情景创设,创设的情景真实,而且有浓重的本土颜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李老师创设的情景贯穿整节课堂,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实际意义,并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最优的交通方式。

二、搭建框架,重视内化

李老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框架,同时迁移应用到作文写作中,从词—语—句,为学生句型搭建写作的框架,搭建梯子,让学生内化于心,而实现高质量的输出。

李老师课堂生动,大方得体,有效的师生活动,生生互动,重视阅读课课型打造,是一节好课!点赞!

7. 吕莎老师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本次视导课是一节读写综合课,这也是我一直想突破的一种课型。通常每个学期的课时都很紧张,很少能安排课时专门上写作课,因此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都较少。到底怎么样的写作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写作课呢?怎么上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带着这些问题,我去听了柏颖的3次试讲课以及最终的成品课。每一次试讲都是反复的磨课,一次次推翻了重建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蜕变与成长。第一次试讲的思路,是想通过分析参照课文的结构,内容以及语言,然后套用去让学生仿写。但是由于输入太少,基本都是教师在讲,生硬地给结构和参考的语言,指令也不够清晰,学生练习及模仿的机会太少,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这节课的作文任务设计为去祖庙的建议路线,缺乏互动性,也没有使用英文来写作的必要性,范围太窄,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其实跟我自己设想的差不多,要是给我上这节课,我大概也是这种思路,听完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比较空洞,不禁汗颜。课后,科长和黄老师给了很多一针见血的建议,非常到位。第二次试讲,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改,把写作任务设计为给朋友美籍华人Jenny提供从香港来佛山的建议路线,任务具有互动性,也有了必要性,并且为写作拓宽了范围和思路,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梳理课文结构的时候,用了思维导图让学生去填写,通过这个步骤让他们自己去总结不同的交通方式的优劣。然而思维导图的设计太过于简单空泛,没有足够的范例和引导,缺乏系统的梳理指引,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填写。最后的学生自我评讲及互评环节,不够时间完成,最主要的问题是评讲的内容不够明确,“是否使用了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词语”等,指向性不够。第三次试讲又把这些问题都改善了,重新设计了操作性的具体的思维导图,点明了“Beginning, body, ending,并且教师也给出了清晰的指引,因此学生能够明白具体的任务并且能梳理出文章的架构。在从香港到佛山的方式,费用,时间的对比上,从原来老师自己一言堂自己全讲了,改为让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资料,自己填写这个方式,费用时间的对比表格,让他们用课文的句型使用最高级比较级去对比,讨论,给了学生充分的语言准备,为后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到了1020号正式的视听课呈现出来时,这已经是接近完美的一节读写综合课了,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的学习活动观,对新课标的把握十分到位。对文本及结构的分析很透彻,在学生动手写之前,通过一步步搭建脚手架给学生进行了足够的输入,先开口讲,结合句型框架用完整的句子讲,最后才是输出,用准备好的框架及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美中不足的是小组讨论完Activity 6的部分,应该先让他们讲,在小组里面做分享然后再请两个学生讲,教师纠错,然后再输出,这样就更充分了。个人觉得,如果写作文体的形式定为应用文的email,通过发邮件的形式给Jenny提这些建议就显得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必要性了。最后的评价内容也由原来笼统的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词语改为具体的指引如:能写出不同交通方式的利弊,并用but连接;能正确表达金钱和时间的花费(it costs.../It takes...to do..),并描述不同交通方式的其它特点等。

总而言之,通过几次的磨课及改进,我看到了一节真正有生成的学生收获颇丰的读写综合课,并从中深受启发。因此,在教学的路上,要坚持学习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带领学生一起共同进步。

8. 莫嘉敏老师观课心得

向下滑动查看

为了迎接区教研员的视导,李柏颖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读写课。李老师选取了八年级上册《M4U2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第二课时的课例,主题为“人与社会”范畴,涉及“旅游与交通”。

李老师充分研读新课标的要求,深入领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篇,根据语篇主题和内容、写作目的、语篇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语言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实施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

李老师的这节视导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1. 课堂以美籍华裔朋友Lucy在香港旅行的视频开篇,交代了Lucy是美籍华人不懂中文的个人情况,创设了真实运用英语的情景。视频中大量展示了香港的传统知名景点,节奏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大量出现各种交通方式,便于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语言知识。结合一体机和多模态的运用,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

2. 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实施,教学评的要求与新课标要求相符,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强、可迁移性强,学生参与度高。通过课堂上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05

继续探索新课标

The last part

 征途漫漫从头越,蓄能扬帆向未来。“双减”政策、新课标、新理念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佛山十中英语教研组定会以本次研训为契机,勇于实践,潜心研教,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转自:“佛山市禅城区中学英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