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网《科学风》第76期(特级教师展示:江光华)
2022/11/22 9:29:16 阅读:253 发布者:
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探究科学
开化县天地小学教育集团 江光华
老师们,大家好!我从1996年衢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常识、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26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有助于孩子们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到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有着独特的科学学习方式和节奏。我在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孩子科学学习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灵动、朴实、创新”的教学风格。
一、灵动:激发孩子的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孩子放在科学学习的最中央。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规律,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全面引导孩子在自信、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让孩子天真的本性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带给孩子愉悦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比如,在教学《这是谁的叶》一课时,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为叶宝宝找家”的科学小游戏。课前,准备了校园内近20种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形状、叶脉、叶缘等特征均有细微的差异,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在比较中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子。课堂上,孩子们带着叶子走出教室,认真地观察和判断叶子分别来自哪些植物,并作简要的图画或文字记录,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科学学习活动中。
二、朴实:聚焦孩子的探究实践过程
科学探究实践是孩子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要紧紧围绕孩子科学学习的特点,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以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为载体,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朴实的语言、材料和经历帮助孩子认识科学本质,引导孩子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如《做一个指南针》这一课,孩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指南针的发展历史、结构、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并利用所学的磁铁知识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在水浮式指南针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孩子经历了材料准备、磁针制作、磁针安装等过程。进一步巩固了孩子对磁铁知识的认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然后,组织孩子利用自制的水浮式指南针模型,到校园的不同位置辨别方向。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探究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比较了指南针原型和水浮式指南针模型的异同点,加深了对磁铁性质的理解,很好地发展了孩子的科学观念。
三、创新:提高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以孩子的科学素养发展为指向,大力实施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引导孩子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让孩子在富有深度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发展高阶思维,提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做一顶帽子》这一课,引导孩子聚焦生活中常见的帽子,理解不同的材料会提供不同的功能。教学中,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维,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和交流反思等环节融合在一起。孩子们在“选一选”“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晒一晒”等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在合作交流中有效提高沟通能力,全面培养孩子的科学创新思维和素养。
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人。孩子的科学学习兴趣是持续探索科学奥秘的基础,探究实践过程是深入理解科学本质的保障,科学思维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灵动、朴实、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探究科学,结伴而行,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