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477期】(听课感悟)关于自读课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2/11/22 9:21:26  阅读:117 发布者:

“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这是我听完张晓桃老师讲授的《孤独之旅》后最大的感慨。

 在上周四的校内研讨活动中,张晓桃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以一抵万”的自读课教学模板。在课堂中她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探究心路,品尝孤独;二是诗意环境,渲染孤独;三是感知人物,品尝孤独。围绕“阅读提示”,结合旁批,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完美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的学习之旅。听完课,我在赞叹、佩服之余,也有深深的自责。自责自己的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自读课文学习方面没有给学生更好的方法指导,也自责自己以前对自读课文的冷眼旁观和敷衍了事。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自读课文姓“自”,不姓“讲”或“无”,教师在设计自读课文的教学时,应以讲读课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诸方面真正获得进步。那么,针对自读课文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强化自读意识

     自读即学生自己读。但是在教学中会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将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混为一谈,把自读课文当教读课文一样讲和读,担心的是哪篇课文没有讲到,考试没碰上,造成失误,低年级更是步步为营;另一种是自读即撒手不管,学生读读即可,自读课文形同虚设,毕业班因为教学任务重更甚。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都需纠正,自读课文既不必教读,也不可放任自流。

 要知道自读课不是讲读课的简化,既不能上成教师精讲细读,学生频频作答的“自答课”,也不能上成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释疑解惑的“自问课”。自读指导就是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读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得到最有效的迁移和扩展。

二、激发自读兴趣

 自读课文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如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读意识,让学生自愿,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立课之本。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如七年级上册的《女娲造人》,链接古代故事,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的内容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起了课堂上下互相联系的渠道,如此才可以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见,在语文课堂中课外知识的阅读,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对之加以运用和拓展,以此为立足点激发学生自读兴趣。

三、巧用助读资料

 自读课文的助读资料一般以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为主,单元提示也有可以借鉴的方法,但针对性不强,主要起到划定框架的作用。所以,旁批和阅读提示是学习自读课文的有力“抓手”,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巧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读懂文章。

 旁批是统编教材的编者精心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自读课文区别于教读课文的特征之一,也是自读课文独有的助学板块。“自读课文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旁批可以引导、辅助学生完成自读课文的学习,还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提醒学生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而阅读提示一般放在课文后面,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点评和鉴赏,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根据阅读提示我们就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有层次地设计教学问题。

 例如张老师讲授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对旁批和阅读提示的运用让我特别佩服。她先让学生通过读阅读提示,找出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然后借助旁批深入文本进行研读。正因如此,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从整体的认知到细节的品读,就特别准确又深刻。

 语文的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重视运用阅读的手段,将课文当成案例,让学生真实的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并举一反三的完成对文字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自读课文踏踏实实地姓“自”,让学生真实的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值得我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