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 杨现民:做好“四项准备”,迎接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2/11/21 17:32:06 阅读:210 发布者:
做好“四项准备”,迎接教育数字化转型
文 | 杨现民
2022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奠基之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吹响了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号角。该行动是对数字中国、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应对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逐步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它不是以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机械重复,而是教育系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举措,具备业务覆盖全面化、人员参与全体化、融合应用深入化、教育数据要素化和发展机制创新化五个新特征。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教育不得不变,教师不得不变,而适应改变的最佳方式是主动参与到变革之中。教师绝不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旁观者,而是核心的参与者、实践者与推动者。为更好地迎接和创造数字教育的未来,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准备。
一是坚定信心信念,担当起技术革新教育的使命。过往无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教育问题,但未来新教育图景的创造一定要依靠技术。技术革新教育的进程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坚定对技术革新教育的信心,坚信技术的助力能够创造更加公平、优质、包容、开放的教育未来。这种坚定的信念将大大激发我们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转化成为推动新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动能。
二是锤炼过硬能力,培养扎实的数字素养。进入新时代,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可以预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努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教师一定会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为此,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数字素养,努力成为会用、乐用、善用数字技术和工具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三是培植创新精神,提升数字化教学研究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没有定式、没有模板,未来数字教育的样态一定是由千万名教师携手创造出来的。这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做一名数字教育的探索者,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和承担创新可能带来的失败风险。为提高数字赋能教学创新探索的成功概率,教师还应具备必要的研究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证据导向的数字化教学实证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应用的过程,更要关注技术应用的成效。
四是养成数字习惯,让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常态。数字技术对于教育教学作用的关键在于常态化。再精深的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单次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对教师而言,我们不仅要改变观念、提升能力,还要养成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习惯,实现备课、上课、辅导、家校沟通、作业批改、日常考勤等各项工作的数字化常态运行。当有一天我们觉察不到数字技术存在时,技术革新教育的美好愿景便会自然实现。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主编)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年第11期卷首语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