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闯关(21)》八年级22-23版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检测题
青岛市城阳第五中学 孙燕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7题。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3题,3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9题,70分。
第Ⅰ卷(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满分18分,共9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白亮污染是普遍一类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彩釉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的折射
B. 光的色散
C. 光沿直线传播
D. 光的反射
2. 下列事例不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射击瞄准时三点一线
B. 挖隧道时激光准直
C. 烈日下用伞挡阳光
D.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3. 下列属于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 我们看到电影
B. 我们看见点燃的蜡烛
C. 太阳下我们的影子
D. 用近视眼镜矫正视力
4.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平面镜成像的是( )
A. 人照镜子梳头
B. 用照相机照相
C. 夜晚行车时,司机打开驾驶室内的灯易发生交通事故
D. 光亮的金属面可映出人头
5. 关于声现象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和光都需要靠介质才能传播,都能发生反射
B.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 利用超声波去除体内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焰火属于自然光源
B. 光由空气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快
C. 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 人听到烟花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7.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B. 折射角就是折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C. 发生光的折射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D. 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8.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B. 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D.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9. 下列成语中,能用光的折射知识来解释的是(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满分12分,共4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2-3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10.下列现象是利用光的折射的是 ( )
A. 夜晚池塘水中有一个月亮的“影子”
B. 爷爷戴着老花镜看报纸
C. 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现象
D. 小红照镜子梳头
11.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月亮、恒星都是光源
B. 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 平静的水面上呈现出白云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D. 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挖掘方向,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12.如图用自制的小孔成像装置观察烛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薄膜上出现的像是倒立的
B. 薄膜上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 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薄膜,烛焰的像更明亮
D. 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拉动薄膜,烛焰的像变小
13. 周末阳光明媚,小雨和妈妈一同来到世纪公园湖边散步,看到湖中柳影摇曳,鱼儿戏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看到的柳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 看到的柳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 看到的鱼儿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 看到得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第Ⅱ卷(共70分)
三、填空题(本题满分26分,共5题,每空2分)
14. 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传播,小孔成______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5.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______,反射角为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
16.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2m处,他的像离镜面______,若他向镜面前进0.5m,人和像的距离变为______。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 如图所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这个像是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18. 如图所示,桌面放一只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移动眼睛到A处,刚好看不见硬币,原因是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______传播的。向杯中缓缓注水,很快便能看到硬币,是由光的_______产生的现象,重新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满分33分,共2题,每空3分)
19.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0.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我们选用 (选填序号:A. “平面镜”;B. “5mm厚的透明玻璃板”;C. “2mm厚的透明玻璃板”),其目的是 。
(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像。
(3)实验时应在 (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五、作图题(本题满分11分,共2题,第21题6分,第22题5分)
21. 把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22.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D 2. D 3. A 4. B 5. D
6. D 7. C 8. B 9. B
10. BC 11. ABC 12. ABD 13. AC
14. 直线 倒立
15. 60° 60° 120°
16. 2m 3m 不变
17. 虚 反射
18. 直线 折射 虚
19. 平面镜 不能 70 等于 模型
20. (1)C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不能 虚
(3)a 不变
21.
22.
作者简介:
孙燕,青岛市城阳第五中学物理教师,曾获城阳区物理公开课优秀等级,城阳区优质课二等奖,城阳区千人优课一等奖
教育格言: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立德行,善人品。
转自:“青岛市初中物理微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