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梁世伟工作室——技艺坊第15次主题学习活动在线上进行。
上午“五课活动”
第一环节:共读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P5~1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环节:同课异构
本次活动同课异构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例4和例5相关内容。
第一节作课教师是回民区营坊道回族小学通道街校区的高倩老师,高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高老师用“周末家中做客”这个大情境,将例题进行了整合,贴近学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视频、音频、互动消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整节课扎实、有效。
第二节作课教师是呼市四中的邢笑宇老师,邢老师的教学基于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方法,在叙述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进行化简,建构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作课教师是玉泉区梁山街小学的安秀丽老师,安老师教态稳重,重难点把握到位,整节课的设计渗透了数学思想,包括符号意识、函数思想等等。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结合音频、视频、希沃白板进行重难点的勾画、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学与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三环节:说课
梁志强、李慧、萨如拉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8分钟的说课,梁志强老师说课清晰有条理,从教材分析开始娓娓道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有深度,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李慧老师说课条理清晰,通过分析课标、教材和学情,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整个说课过程重在说清如何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达成目标及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注重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萨如拉老师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这几方面展开说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教学设计突出通过每个环节详细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加全面,同时萨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总结主要内容,来培养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评课
闫利丽、李雅茹、王佩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3分钟评课。
闫利丽老师提到三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课前都有复习环节,利用旧知迁入新知,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起点。高倩老师的导入,问关于字母表示数,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这个导入特别考察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复习旧知;邢老师的导入,它是由两个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这两个都是一步式解决问题,为下面的两步式做铺垫;安老师的是通过复习省略乘号的题型引入。
李雅茹老师提到三位老师的教态都特别的稳重,难点把握很到位,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包括符号意识、模型意识、转化思想、函数思想等等。首先高老师课时设计的很有想法,首尾都用思维导图相呼应,评价语特别丰富;安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能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邢老师语速适中,给人的感觉很舒服,而且深入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语言特别规范,有亲和力。
王佩老师评课:首先第一节课高老师整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将例4和例5及课后练习串联起来,整节课的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过渡自然,运用了多种素材来丰富这节课,互动感极佳,有学生的作品直播截屏,还有数学书上学生的记录,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思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层次;邢老师复习用字母、数字简单的数量关系入手,同样是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安老师新授侧重于例5的教学,由图形提出问题,并且用希沃白板进行了圈、划、算,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第四环节:上午活动总结
最后张小芳老师对上午活动进行了总结。首先,张老师对三节课作出了精准点评,指出录好的课一定要保证质量,录制完成后首先要降噪处理,又给出了一些用简单设备录制高质量微课的方法和常见技能。其次,制作的课件要与教材相匹配,注意细节,认真研读课标,教参及课本,挖掘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最后张老师鼓励老师们重视作业设计,这样做为了真正深入理解其内涵,逐步落实“双减”的提质增效。同时张老师提醒老师们一定要学习新课标,结合实例理解学科育人,保证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注重结构化教学。
下午“三小时工作坊”
第一小时:反思重建
教师们就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进行了分组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整合不是简单知识的累加,要有思维的整合。李金磊老师分享了讨论成果,谈到用一个大情境进行贯穿课堂教学环节;作业设计思考、完善知识结构,出一些典型习题,为后面解方程打下基础。陈超老师分享例4和例5的内在联系,对取值范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带入求值什么时候加单位等做出总结。张小芳老师提到一定要分析课程是否需要整合,我们要站在单元的角度设计大情境、大问题、基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会”,发展符号意识、模型意识、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
第二小时:案例分享
由任聚婧、杨文荟、李金磊三位老师分别对自己学校以及自己的线上教学经验做了分享。
第一位分享的任聚婧老师从上课、作业、家校沟通方面做详细的分享,把线上教学的优点放大,用到了实处。从任老师的分享当中能够感受到任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老师。
第二位分享的杨文荟老师从教学方式、资源路径、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关注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方面进行了分享。杨老师结合自己学生的真实案例给予我们启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夸奖,也许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句肯定的话,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第三位分享的李金磊老师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还关注了课前时间的利用,课后与学生的反馈以及小组长的培养。从李老师的分享当中能够感受到,李老师是一个特别有心的教师。
最后张老师总结,在这个特殊时期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换位思考,换一种方法表达,关注学生心理建设。
第三小时:读书分享、案例分析讲座
1.读书分享
王馨曼和耿志芳两位老师进行了读书分享,王老师分享的书籍是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能够触及每一位师者的内心深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为之悄然落泪。它主要讲的是围绕素质教育,讲了一系列的故事,那么在这些素质教育中,感触最深的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人在人生长河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平稳的心对待每一位孩子,一个最深的感触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却永远离不开爱。也许有些孩子他就是不会表达他的爱,但是他确确实实在心里对你充满了敬意,对你充满了爱,只是缺乏一种表达形式来表达这份爱。还有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耿志芳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孙维刚老师教学的历程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德育实践这方面他提出了三点,第一个就是正直,第二个是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做贡献,第三个是做有丰富情感的人,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孙老师从系统的高度进行了教学知识分析,他认为学科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2.张老师讲座《案例分析》
张老师从教学设计与教案、什么是教学案例、为什么进行案例分析、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合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撰写案例分析从选择事件、确定演员、事件描述、检查结果四个方面入手。撰写案例分析,对老师们的理论学习、交流研讨、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提高能力都大有裨益。最后,张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案例,并鼓励老师们记录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通过不断地交流碰撞,逐步形成规范的教学案例。
坚守在抗疫一线一个多月的梁老师,心系坊里每一位教师,值守岗位期间仍在线聆听,大家都感受到来自梁老师的殷切期盼,虽不能亲自嘱托,但老师们会不负重望,努力前行。未来路还很长,今天的成就源于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转自:“呼市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