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启·印象 秀·履痕”——庆祝启秀中学建校110周年征文|葛云程老师、葛德均老师共谈启秀教育

2022/11/10 9:37:05  阅读:3015 发布者:

筚路蓝缕,宏规大起

春芒复生,时光留迹

百十年立德铸魂,启智增慧

百十年敦学笃教,行稳致远

春风浩荡满目新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扬帆奋进正当时

百十芳华  诚恕育人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百十年的行进路上,一代代启秀人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在奋斗中定义人生,在时间的刻度上标注不凡的印记。

挺立潮头  登高望远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是启秀一路走来始终高擎的不熄火炬。岁月为证,奋斗不止。百年树人,于春风化雨中谱写育人佳话;满卷书香,于薪火相继中氤氲杏坛芳华。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大潮奔涌  长风浩荡

百十启秀  红日东升

本期来稿——葛云程

《有动力,没压力》

(

作者简介

葛云程,原启秀中学高中部语文学科组长,现为南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

有动力,没压力

有动力,没压力

——回忆我在启秀中学的一段经历

我的工作经历其实很简单,也就分为三个阶段。我现在是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以前是启秀中学的老师,再以前是兴仁中学的老师。兴仁中学是我高中的母校,我大学刚毕业就到兴仁中学工作,在那里我工作了八年,刚入教坛,甚是懵懂;2013年,我进入刚刚建立的南通大学附属中学,迄今工作了10年,现在已经是一名年届花甲的老教师了;而从1995年到2013年,这中间18年最美好的时光,我是在启秀中学度过的。正是在这里,在一个当时面积只有18亩大的校园里,我遇到了一些让我至今难忘的领导、同事和学生,在他们的指导、帮助和促进下,我不断成长,走向成熟,也深切地体会到启秀中学这个群体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这里工作让人感到压力虽有,但所有的的压力都能转化为动力。

95年,我刚进入启秀中学时,启秀中学是一所高中、初中兼有的学校。我刚刚由农村学校调入城里的学校,一切都那么新鲜,又令我难以适应,但学校领导蒋晓东校长、成达如主任等却充满信任地把高一67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交给了我,其中的高一7班还是重点班,这个班集中了那一届最好的学生,除我外,这个班的其他任课老师全都是学校王牌教师,我记得数学老师是教导主任陆健老师,英语老师是学科组长朱建昌老师,物理老师是学科组长王宗渠老师,化学老师是后来担任学科组长然后又调入通中的张雨菲老师等等。如此大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要换个班级,因为我担心辜负了领导的信任。这时候,成达如主任耐心开导我,让我不要有压力,只要认真努力,一定能把事做好。于是,我只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每天自己埋头钻研,查阅资料,仔细思考,认真备课。遇到问题,再向当时语文学科的一些同事请教,如语文学科的组长毛鑫泉老师、葛增玮老师,还有罗飞老师、凌永成老师、祁国斌老师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说烂熟于胸,甚至许多课文都能背诵出来,因而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后来又重新分班调整,并文理分科,到高三时,我教3班和5班,这两个班的语文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刚刚送完98届的学生,我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学校却在暑假中打来电话,要我到学校开会。到学校后,当时抓教学的张祖荣副校长告诉我,要我继续担任高三教学工作,而且还是两个班,高三1班和高三7班,其中7班是重点班,1班是文科班。我记得当时的7班配备是很强的,除我外,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是学科组长吴裕良老师,外语老师是后来担任学科组长又去了通中的刘莉莉老师,物理老师是后来做教导主任然后又去了上海的王金铎老师,化学老师是后来做学科组长的张林健老师。我感到担子如此之重,压力如此之大,但我也只能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在当时与我同轨的有我们语文学科组长毛鑫泉老师,遇到问题去请教,他总是尽力予以帮助。毛鑫泉老师学养深厚,作风踏实。他有一些用得很久、似乎很古老的工具书,遇到什么疑问,他从不妄下结论,总是有条不紊地翻开这些工具书,慢慢查找,直到找出依据,才有理有据的地解释给我们听。记得有一次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考完后,我们还没有拿到标准答案,学校要求利用其他科目考试的空隙时间先讲试卷,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感到有困难,但只见毛老师一个人伏在办公桌前紧皱眉头做了整整半天,然后跟我们讲起了答案。等到我们拿到标准答案后仔细一看,居然只有一题有误差,如此高的正确率,不由我们不深感叹服。

    99届送完后,学校又安排我继续教高三两个班,而且还要担任高三备课组长。我又感到巨大的压力,坚决不同意做备课组长。这时候,明鸣老师说:“不要怕,年轻人就是要挑担子,我们都会尽力支持你的。”葛增玮老师也说:“小本家啊,我们知道你语文基本功不错,好好干,我给你做后盾。”老教师的话让我信心倍增,感觉浑身充满了动力。我记得那一届我教的高三两个班是3班和4班,3班的班主任是陈明华老师,4班班主任是周蒨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物理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班级管理到位,很会做学生工作。记得4班有一位同学叫葛文宗,学习不太认真,有一次甚至跟学校值班的领导差点打起来,周蒨老师就主动家访,多次与该生交谈,做思想工作,最终使这位同学转变了思想,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后来考取了警官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多年后,我遇到了葛文宗,才知道他已经在南通监狱担任了科长。这样的转化自然离不开启秀中学这些优秀老师的教育。

    2001届,2002届,我又继续留在高三,送了两届毕业班。

2003年,学校安排我担任语文学科组长,领导把语文学科的重担交给了我,我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深怕自己能力不够而使这么一个大学科拖了学校的后腿。虽然想撂担子,但现实已经不由我打退堂鼓了。而后来的很多事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好的领导,好的同事,还有好的学生,他们可以让我所有的压力都变为动力,能够让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记得2003年南通电视台组织了一次电视征文大赛,征集学生作文,然后择优选择一些作文拍成电视片来宣传南通,弘扬南通文化。我在学校领导支持下,组织学校所有班级参加了这次活动,所有的语文老师也积极配合发动学生参加。在班级初评的基础上,我选出了初高中各两篇参加市里评选,最后,汤亚梅老师指导的一篇《前后·左右》的作文获得大市第一名,也是初中部唯一的一等奖,江力荣老师指导的《老街·臭豆腐》获得高中组第二名,另外初中部还有一篇获得三等奖,收获颇丰。这些作品均被拍成了电视片,这些作文的小作者也作为主演登上了荧屏,得到了锻炼。记得我跟成达如校长应邀到群艺馆参加颁奖仪式并试映时,成达如校长异常高兴,他说以后就应该多组织参加这样的比赛。在领导的鼓励下,在大家的支持下,以后我又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江苏省网络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邮政储蓄杯书信大赛,韬奋读书节征文比赛等,均有不错的成绩。如首届江苏省网络作文大赛,我校多名同学获得省市的奖项,我校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又如韬奋读书节,顾琳同学获高中组二等奖,刘佳斯敏同学获初中组一等奖等

2005年,江苏省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被学校委派到南京在江苏教育学院参加了培训,回来以后,我就带领高一的老师投身到新课程中。记得当时启秀中学和原西公园中学刚刚合并,初中部在原启秀中学校区上课,而我们高中部则在原西公园中学校区上课。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课程,这些新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去慢慢摸索。当时和我一起教高一的老师要么是刚工作不久的新手,要么是我还不很熟悉的原西公园中学的老师,像易睿、唐倩怡、江力荣、陈玲、卞正、江燕、朱丽艳等,但我们心往一处使,群策群力,除了上课的老师,办公室里经常是坐得满满的。学习新课程理念,研讨苏教版教材,探讨新的教法,终于大家慢慢适应了新的课程。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一届在高考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正如当时抓教学的陈育彬校长所说:“语文在高考中保持了较高的贡献率。”

我在启秀中学这些年共经历了四任校长时期,1995年到1999年是蒋晓东校长,蒋校长是教语文出身的,文才特好,作报告从不用稿子,但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文采斐然,听报告的人都不觉得时间的流逝。蒋校长管理学校非常民主,凡是涉及到学校老师非正常的课务变动都要找相关的老师交流,耐心说服,老师们也都会轻松愉快地接受工作,从未听说有老师对学校的工作安排有怨言。蒋校长还尽力改善教工福利,在他的努力下,启秀中学成为当时市区福利最好的学校,老师们都为自己是一名启秀中学的老师感到幸福。1999年,学校一把手换成了成达如校长,成校长抓教学是一把好手,不仅善于倾听大家意见,点评工作、教学都是一针见血,还特别善于给老师们减压。记得有一次,成校长参加高三模拟考试质量分析会,等备课组长们都发完言,成校长做总结,他说:“大家分析得很到位,说得很好,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高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当然,即使考得不好,责任在我,你们的奖金照拿。”于是大家哄堂大笑,质量分析会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那年高考,启秀中学也考得很好。2005年,学校校长换成了施伟,施校长是一位特别能掌握大方向的校长,人也特别幽默,而又接地气。他把学校的具体事务都交给手下的人负责,自己思考学校大的方向性问题。于是,老师们、同学们都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裤管卷到膝盖上面的、精瘦的老人一脸愁容地坐在银杏树下,唯有当某位老师从他面前经过,与他打招呼时,才可见他的脸上抹过一丝笑意,过后又继续一脸愁容地坐在那儿,仿佛总有想不完的事情。而这样的管理方式也特别见效,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学校初中部成为市区的一张王牌,高中部也经常是局直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的赢家。后来,学校校长换成了张晓冰,张校长原来在南通一中工作,不仅业务水平很高,是江苏省特级教师,而且活动能力也很强,记得启秀中学100年校庆,在张校长的统筹安排下,校庆活动搞得隆重而热烈,令人难忘。

回首那些年在启秀的工作经历,许多领导、同事、学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眼前,他们关心我,帮助我,支持我,催我奋发,促我上进,让我能顺利克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我终身难忘。我只感到:在启秀,没有压力,只有动力。

启秀校友 葛云程

本期来稿——葛德均

张謇育人理念在基础教育的校域实践

(

作者简介

葛德均,江苏南通人,1963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语文教育散步》等。

张謇育人理念在基础教育的校域实践

张謇育人理念在基础教育的校域实践

——以江苏省南通启秀中学为例

在江苏南通,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办了各类学校,启秀中学是其中一所初为商业教育后转为基础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启秀中学以张謇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富有校域特色的育人体系。

一、育人内容:以德为先,忠信勤俭

《张謇全集》提出:“德、智、体、群四育,自为社会成德之基。” 这正是张謇先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境界提升与高度概括,这样把“德智体群”四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与我们现当代教育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张謇先生在启秀中学建校之初,曾亲题“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的校训,也恰恰是“德”的具体体现。因此,启秀中学秉持张謇育人理念,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围绕“忠”“信”“勤”“俭”展开德育工作,打造系列精品活动,形成校域育人的品牌效应。

1.忠于祖国,有大爱之心

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大爱”主题系列活动。初一向国旗宣誓做合格中学生,初二少先队离队暨新团员入团宣誓、社会实践活动,初三百日誓师、学业初成毕业典礼等精品仪式活动,以及向社会奉献爱心、与孤寡老人结对服务、“情系学子”助学慰问等活动,彰显“大爱校园”的特有魅力。

2.信于社会,有人初之心

为了提升学生的正能量,开展“诚恕”主题系列活动。素质养成手册、校园之星评比、诚恕志愿者服务队、诚恕事迹评选、诚恕读本编辑、“我错我改”诚恕故事演讲、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弘扬启秀中学“诚恕”校园文化密切关联,相辅相成。

3.勤于自主,有自律之心

为了培育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开展“自能”主题系列活动。建立健全倡导文明礼仪岗、检查文明监督岗、扶弱助学爱心岗、志愿服务志愿岗等学生自管岗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由选择、自主招聘、协助辅导老师自主管理,提高社团的质量水平与影响力。

4.俭于生活,有朴素之心

为了培育学生节俭与勤奋的生活习惯,开展“实践”主题系列活动。在深入生活和实践的过程里,认识社会、感受世界,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开展“争做厨房小明星、争当劳动小达人、争创理财小能手、争成发明小天才”等评比以及校园科技节、艺术节,帮助学生铸就自我创造、节俭创业的品质。

二、育人方式:生本情怀,诚恕与共

启秀中学教育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就是张謇校训中的“诚恕”。《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中庸》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的本意是诚实、真诚,也是实实在在、实事求是之意。从育人角度看,“诚”也应该是一种育人的方式。只有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地育人,并且通过这种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方式,才能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他人,认识真实的世界。这就是张謇校训的核心要义,我们要有真正的忠信,就必须在内心秉持真诚与诚实。《说文解字》又曰:“恕,仁也。”《贾子道术》云:“以己量人谓之恕。”《论语》中也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说法。可见,“恕”的本义是体谅与恕道。与“诚”一样,从育人角度看,“恕”也应该是育人方式。只有本着体谅与恕道,并且通过这种体谅与恕道,方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世界。“诚”与“恕”者,既为二,亦为一,诚恕与共,方为达己达人之道。

诚恕育人,要求每一位教师以宽厚的生本情怀和坚定的实践自信,真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诚意包容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正确区分对待,从而促进学生的思品、言行、习惯、心理、学法等诸方面的自能发展,进而成为适应社会各方面需求的人才。

1.作为育人方式的“诚恕”,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脚踏实地,不甩虚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启秀中学提出“四会”的要求。一曰“会”读书,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并逐步掌握“圈、点、批、画”等方式,去做好读书笔记,用日记、随笔等方式,去做好生活笔记,用卡片、摘录、串联等方式,去做好资料收集,以此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二曰“会”听课,就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课的技巧技能。课前,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层次,落实不同的预习标准;课中,积极动脑,主动参与,事半功倍,提高听课效率;课后,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三曰“会”思维,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所学的内容,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系统的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四曰“会”计划,就是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出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协调各学科的学习,养成周密、细致的好习惯。

2.作为育人方式的“诚恕”,其次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实事求是,尊重个性,注重“综合评价”的育人功能。

启秀中学讲究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应到成功的召唤。首先是推行考核改革,用不同的标准,去恰如其分地评估学生,允许学生自选标准,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其次是提倡教法探新,区别对待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一曰“补”:个别辅导开小灶,班级重组添佳肴,集中会诊寻缺憾。二曰“促”:你不愿学我来引,兴趣小组建起来,挖掘潜能求发展。三曰“提”:校本课程升华径,特长尖子最佳路,指点迷津助成长。再次是在激励机制上,设立“显著进步奖”“转化突出奖”,进而由“学”上升到“会学”的境界。

三、育人目标: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古语云:“人者,天地之仁也。”教育应该不仅培养适应社会广泛需求的普及性人才,而且也要打造高品质、能力强、引领性的精英。不追求卓越的教育,不是最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卓越人才呢?张謇先生有前瞻而精当的主张,那便是《张謇全集》中所说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就是说要有高尚的道德,要有精通的学术,并且第一指标是德,第二指标是才。《张謇全集》还有这样的话:“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这是张謇为师范学校制定大纲,其实也适应基础教育。所谓国家思想,就是说教育要体现国家利益,教育出来的人要爱国;所谓实业知识,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行家里手;所谓武备精神,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如果外侮入侵,不仅有抵御的精神,还要有抗争的能力。我们认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卓越人才,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二者的精心培养上。

1.即得经师,亦求人师

张謇主张并构建尊师重教的激励机制,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因而张謇任人唯贤,用人一端,礼遇名师,打破地方观念甚至打破国家界限引进师资,京都名师王国维、古文大家朱东润、博物名流师曾、戏剧家欧阳予倩、日本教育家西谷虎二、西方教育家杜威等,都应邀南通讲学。《张謇全集》曰:“鼓励习师范者,使有乐从教育之途。”“明定出身”,“厚俸励恒”,就是说要让为师之人,名利双收,乐于从教。张謇这种“师资第一”的育人理念,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

启秀中学一如既往地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优秀教师群体。首先是“生态梯队”建设,切实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优秀人才的聚变效应;其次是“名师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的示范作用,采取“学科内”青蓝工程、“跨学科”青蓝工程、“一带一优化”青蓝工程、“一带群普惠”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创新并成熟李庾南教育流派;再次是“校本培训”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科学规划并实施名师周周讲坛,另一方面选派培养对象,到其他名校或联袂学校跟班学习,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喜看今日之启秀,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作协会员、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等各批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竟达百人余。

2.启秀学子,登堂入室

“启秀”教育文化研究》是启秀中学申报并成功结题了的一项南通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研究者把启秀中学的教育文化概括为“诚恕惟启、博约成秀”。“启秀”文化溯源,当追自陆机《文赋》中“启夕秀于未振”的警言。“启”即开导的意思,“秀”就是开花抽穗。启秀人把这移用到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上,浓缩成了“启秀”两字,就是要帮助未振之“秀”早点“启”开。从教育文化角度看,“启秀”就是探寻切实可行的各种教育途径,培基础,储能源,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体现了教育的精髓与核心。张謇先生早有深邃的“启秀”育人主张,《张謇全集·正告南通自立非自立各学校及教职员》中说:“私意谓国家无穷之希望,兆于学生。”“士成士,农成农,工商成公商,进而为持廉尚此之议士官吏,推而为有勇知方之海陆军人。人皆有学,学皆务实,秉礼以自处,明义以处人。”张謇先生在另一篇演讲词中期待:“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启秀中学正是遵循张謇先生的育人理念,让莘莘学子从启秀出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精致,走向精英。其中有:钱素凡(革命烈士)、顾秀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刘季平(原教育部副部长)、王均(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林克(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大潜(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裕球(著名建筑学家)、朱良春(著名中医专家)、丁芒(著名诗人)、顾乐夫(著名画家)、季克良(世界级酿酒大师)……一代代启秀桃李,栉风沐雨,带着荣光,带着骄傲,树立一个又一个追求卓越的成功典范。

四、结语

笔者《启秀赋》曰:“启黉宫于期颐兮,立诚恕以为训;既披春华而饮誉兮,振秋实为曦秀!”张謇先生开了一个源,启秀后人力求发展与超越。在“诚恕”文化的胚胎基因影响下,由起步到发展,由发展到高潮,由高潮到深化,边研究边实践,学科突破,辐射拓展,个我走向众我,独享走向共享,终于凤凰涅槃,达成“启秀”新态,绽放张謇育人理念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启秀校友 葛德均

转自:南通市启秀中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