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一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二是问。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学是对知识的聚集,问是对知识的思辨。好问题就像一个发动机,驱动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找答案。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思辨,往往比给出一个好答案更显珍贵。
长期以来,我一直想通过课堂提问打造学生参与度高的趣味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过,困惑好像也一直存在。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SectionB阅读课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为例,自我感觉学生参与度不高,我就整理了以下问题和要求:
当我把问题和要求平铺在自己眼前时,竟然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问题设置质量不高(左侧
),部分教学环节甚至问题缺失(右侧
)。问题多停留于对文章段落信息的简单查找和罗列,疏于对整体语篇结构、逻辑思路、核心观点的挖掘和思考,不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是部分问题的开放性过大,虽然学生参与面还行,但答案游离于主题之外,不够聚焦。
三是问题之间缺少层次和递进关系,没有很好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带着以上问题,我去书中寻找答案。
最近读到美国作家麦克·格尔森写的一本书《如何在课堂上提问》,该书在“问题的特征”、“如何有效的提问”、“如何进行区别提问”等方面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启发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并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整理出问题设计,试着对自己的阅读课进行调整改进。
原则一:随时考虑问题设计的功能和价值
1.问题应有提示性,以语调变化来强调关注点
英语的特殊疑问句都是降调,这是和汉语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教学时可通过加大声量、重读特殊疑问词、刻意停顿引起同学们对老师问题的关注。
例如“Which city do you want to travel most?”这个问题,老师可通过重读“city”, 在“Which city/do you want to/travel most? 的斜线处故意停顿,引起学生关注。
2.问题应有驱动性,引导学生往预期的方向思考
问题不应该停留于对文章信息的简单寻找和梳理,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对整体语篇结构、逻辑思路、核心观点的挖掘和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提高对文章观点的准确提炼和把握能力,好读者才可能是个好作者,这也将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新加坡这篇文章,是一篇潜在受众为中国人的新加坡旅游宣传材料,从语言、饮食、景点、气候等四方面阐述了新加坡的旅游吸引力。其中,语言和饮食又是对中国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地方。站在作者的角度,在构思这篇文章时,为谁而写、从哪些角度写、独特之处是这类宣传文章能够成功俘获游客的三大关键,也是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们注意的地方。如果简单采用“How many reasons can you find for visiting Singapore?”进行提问,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有可能演变成对文章各段落信息的简单查找和罗列,从而丢失对以上关键信息的思考,如果将上述问题拆解为“Who is the passage written for?”,“Which aspects about Singapore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What’s the most charming aspect for Chinese tourists?”三个子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重点。
在处理Para3文本时,我之前是通过设置句子填空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去寻找细节性信息,如上图所示,考察的都是对基本信息的获取。而作者在本段开篇给出了新加坡动物园值得去的核心原因:相对世界其他大城市,新加坡Night Safari动物园是一个可以提供夜晚游玩独特体验的地方。以上设置的句子填空缺失了这一关键信息,且句子填空让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知识间缺乏逻辑关联。因此我试着以问题取代填空,引导同学们整体把握段落核心思想,问题设置为:
Why is Night Safari Zoo so special compared to most large cities?
Why should we go there at night?
原则二:适时利用封闭式问题进行有效提问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角度多种多样,可引出崭新观点和立场,但也可能会让学生在回答时感到难以表达,讨论结果很可能距离预期的教学目标较远。封闭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老师更容易从学生那里获得想要的响应。
为引起学生对新加坡文本的阅读兴趣,上课之前我通常选择一个导入话题,若选择开放性问题“Why do people like travelling?”作为导入,由于旅行本身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性话题,以这个问题导入会得到一些非常宽泛的答案,与教学主题Singapore比较遥远,教学环节间的转换和衔接可能会显得比较生硬。这时可以转变思路,采用封闭性问题“Which Southeast Asian city do you want to travel most and why?”来作为导入,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东南亚旅行目的地这一个较小主题内,就可以显著提高答案的信息密度,让课堂环节间过度更加平滑顺畅。
原则三:善于采用分层次问题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
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在课堂提问时自己常常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日常教学经常面对的现实。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为,教育目标在认知领域可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层次,层次间难度逐级递进。那么老师可通过设置分层次问题,分别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First reading环节,我邀请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来讨论他最想去旅行的东南亚城市,这个问题属于认知性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Second reading环节,我将对围绕新加坡的语言、人口、气候、美食等具体信息进行提问,设置问题为What language do Singaporeans speak?相关问题属于理解性问题,适合中等基础及以下学生回答;在Third reading环节,我将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新加坡让人难忘的原因,What’s the most charming aspects about Singapore for Chinese tourist?这部分属于应用性问题,适合较好基础的同学回答。通过通读文章后完成课本教材2b习题,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No language barrier! No eating barrier! Many fun places! No climate disturbs! Singapore is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这样的设计将有助于满足各层次同学的需要,课堂参与度较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学生与课文进行文本对话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设计“概括型”、“梯度型”和“探究型”提问,充分发挥问题本身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有意义的文本对话,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转自:“魏玮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