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单元作业:统整理念下的语言实践新载体

2022/10/28 10:17:19  阅读:100 发布者:

一、导览作业:始于“主题”兴味盎然,使统整“有的放矢”

单元整组教学,编者始于主题进行“谋篇布局”,那么单元作业也始于此。学习一组课文,首先,应先从语言到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写什么”。那么,单元导览作业的设计,要解决的当然是本单元写了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握了人文主题,统整就能“有的放矢”。

导览作业,以“趣”字为先,一般安排在单元学习之前,我们以单元导图和单元荐语两者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呈现学生单元阅读的初体验,并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单元主题。

1.单元导图

单元导图一般的组成部分为单元主题、课题、课文关键词、课文关键句等。它相当于一个单元的导览图,带领孩子们更快速地进入单元情境。它也会根据单元的不同性质各有侧重,人物单元将人物角色作为重点进行梳理,而以故事为主的单元则会有事件六要素等的梳理。遇到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单元,单元导图就更丰富多元了。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风俗》,学生不仅将课题、关键词等基本组成呈现在导图中,还增添了“风俗小诗”“风俗美食”等条目。可见,学生在单元导图中不自觉地以“总—分—总”的方式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梳理单元内容后还有对本单元主题的思考与认识,甚至还能将主题拓展。

当然单元导图的绘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语文要素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规划。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桥》一课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塑造了老支书的高尚形象;《穷人》一课则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对话描写体现桑娜与渔夫金子般的心灵;《金色的鱼钩》则是通过“我”的视角描述班长这一形象。三篇课文都体现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一基本特征。因此抓住“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具体内容也可作为核心概念统领三篇课文的学习。在初步厘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实施以下探究性学习:三个故事的人物,哪一个更让你感动?哪一个最让你出乎意料?哪一个在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最小?请列出理由加以说明,绘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单元故事导读图表。

2.单元荐语

除了较为理性的单元导图之外,笔者还设计了与之相辅相成的单元荐语。它是学生在读者意识下所写就的单元主题内容或所思所想。特别是当学生做好单元导图之后,初步把握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让学生做单元推广,难度就不是很大了。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三部外国文学名著,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学习这个单元,也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这样的单元就特别适合安排“单元荐语”这样的作业,是单元荐语,也是“名著推介会”。“你想变成小狐仙吗?你想到动物世界游览吗?快去《骑鹅旅行记》过过瘾吧!”“山洞探险太刺激了,汤姆索亚太聪明了,我也爱冒险,我可能是世界上另一个汤姆索亚。”这样的课文推荐也是整本书推荐,同样适用于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和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

单元荐语这样的作业,学生认为好像是在给单元打广告、做宣传,他们觉得有趣,敢于尝试也乐于尝试。

二、系列作业:基于“表达”咬文嚼字,使统整“有容乃大”

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法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单元系列作业的设计,我们围绕着这两个核心问题,聚焦关键词语、关键句段,关注叙述方式、描写手法,设计了语言文字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词语放大镜

关键性词语可以说是“牵一词而动全文”,它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抓住这样一个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系列作业之“词语放大镜”是让学生将课文的关键词进行罗列综合并加以分析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关键性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当然,不同文本,不同个性。不同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往往是掌握全文的最好法宝,有关人物的文章,关键词往往能帮助学生抓住人物品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爱戴”一词,让我们看到回忆录中的伯父不仅是作者慈爱的伯父,还深受千千万万人对他的怀念、热爱和敬仰;故事性强的文章,关键词则可以帮助学生理主线,明思路,如《灯光》中的“多好啊”,可以说是将不同的场面用“多好啊”进行关联,更让我们感受到革命战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如今美好生活的不易;说明性强的文章,关键词则可以帮助学生获取重要信息,如《北京的春节》的“老规矩”一词,将习俗的意味表露其中。

2.句段三重奏

任何一组课文,关键句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屡屡提到关键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恰恰向我们说明了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句段,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髓。以摘抄、批注和仿写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篇课文教学后进行作业,一组课文后,教师将系列作业进行表格汇总与展示,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重点句段的作用。课文中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的关键句段,都是我们句段三重奏的主角。

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那么教师在设计单元系列作业时,便可以此为指向,通过“摘抄”“理解”“仿写”让学生去寻找每一篇课文的环境描写的特别之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仿写,尝试解锁语言密码。

3.视角大挪移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很多课文,读者若是将叙述视角一转换,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革命文化题材,这类课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如何创建“情感场”也就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至关重要。研究中我们发现,《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学生更易于感受革命精神,这与该文的叙述视角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更易让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共鸣。那么,设计这一单元的系列作业时,安排“视角大挪移”的作业:让学生用小战士的视角来写完成掩护任务后又把敌人引上绝路的心路历程,用记者的视角来描述开国大典的某个场面,用战友的视角来写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这样的作业设计,用理解内化感悟,用叙述外化情感,真正将温情倾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再将这些故事用另一个角度去表达,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体会本组课文表达的感情。

系列作业,贯穿在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收获、不断提升。

三、图像作业:鉴于“思维”化繁为简,使统整“有律可循”

给单元“画图摄像”,是对单元内容的整理与提炼,这样化繁为简的作业其实是对学生思维的极高考验。它往往发生在单元学习之后即学生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有了比较深入理解之时。给故事编写流程图,给人物画素描画,找寻特写镜头,绘制单元表格,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深入解构,探寻表达的规律。

1.图示故事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六年级上、下册第二单元则是世界名著阅读单元,故事性极强,将这样故事性极强的课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既能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又能让学生明白故事逻辑。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师生已经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些故事的思维导图。学习贵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所以孩子们以自己所读的课外书《格列佛游记》为内容做了一次极为有趣的故事导图作业。其中有些学生串联主线,根据“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不同国家的游历事件制作故事导图,有些学生则关注细节,将主人公在不同国家受到的待遇进行摘录,并配上相应的对话,趣味化地创作故事导图。

2.人物素描

人物素描是对人物的综合性解读,它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认识鲁迅”,这一组课文的编排真是“用心良苦”。既有鲁迅先生的作品呈现,因为他是一位文学家;又有家人对他的纪念录,他也是个平凡人;更有诗人臧克家对他的高度赞美。学生在学习了几篇课文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眼中的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呢。一次人物素描作业就让我们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不仅将文中的鲁迅形象记录在人物素描中,还收集了“鲁迅名言”,整理了“鲁迅简介”,梳理了“鲁迅作品集”,更用文字和

描绘了“我眼中的鲁迅”,可谓图文并茂。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人物素描既可以是就课文内容而言,也可以是学生寻找课外信息后完成,要区别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异。

3.镜头特写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而局部细节的刻画也就是特写镜头,可以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狼牙山五壮士》和《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两篇镜头感十足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都以“五位战士”“五位壮士”开头,有群体的粗线条勾勒,再以“各位战士”的形象继续,做到个体的细致描写,以此来做到以点带面——以“马宝玉”这个点呈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无畏,以狼牙山五壮士这个点来呈现整个八路军队伍的英勇无畏。《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篇回忆录更是将人物特写做到极致,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看到这样的文字没有人不会动容。像是将镜头不断地拉推,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读着文字,让人眼前浮现出画面,这是文字最为美妙之处。设计与此类似的特写作业,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文字的魅力。

4.表格梳理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这其中,图示支架是让思维可视化的最佳选择。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运用了表格这一支架,让学生在分析、综合中习得。

尽管学生经历了多篇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五壮士群体描写+个体特写”“开国大典的全景场与个别镜头”等等,这单个语言现象,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没问题的,但就多个语言现象中归纳出相应的语言规律,会让部分学生感到困难。他们或许会知道这叫“点面结合”,但绝对不清楚这“点面结合”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点面结合”是怎么得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设计可以梳理单元要素的表格作业,让学生在梳理中对点面结合有进一步的把握。

四、整合作业:显于“应用”融会贯通,使统整“有效可行”

整合作业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它重在让学生找寻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应用价值,并将获得的信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1.活动策划

活动策划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合理的活动策划可以让语文实践活动有序、有效、有始有终地进行。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将艺术与美展现在我们眼前,口语交际聚焦“书法”艺术,还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好准备。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由此,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了小组分工、合作和有效策划。

2.调查报告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将民俗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后,对接每一课的课文内容,探寻每一课的应用价值,综合之后进行相应的调查,探究了节日中的习俗,美食中的习俗,诗句中的习俗,戏剧中的习俗,并撰写比较简单的调查报告。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整合作业重在实践,重在应用,因而并不适用于每个单元。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个单元的应用价值与实践内容,将各种信息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也学会整合信息,并进行实践应用。可以说,整合作业让语言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使统整真正有效可行,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虞勇军,浙江杭州萧山区教研室;俞飞,浙江杭州萧山区楼塔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