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创设高效课堂,推动大庆市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2022年10月20日大庆市初中英语教研员王红军老师组织全市初中英语老师参加了2022年外研版基础教材在线培训。
课 例 展 示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葛婷婷老师执教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Module 6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听力语篇是发生在贝蒂、托尼和玲玲之间的对话。贝蒂和托尼到玲玲家做客,欣赏了玲玲收藏的扇子,由此展开了关于收藏爱好的交和讨论。三名学生都喜欢收藏,但是藏品不同:玲玲收藏扇子、贝蒂收藏钱币和邮票、托尼收藏车票。他们谈论了他们的藏品的数量和来源,并一起讨论了收藏的意义-收藏的意义不完全在于藏品的价值本身,也在于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回忆。
四川省成都市新古实验学校张伟文老师执教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七年级下册Module 5 Shopping Unit 2 You can buy everything on the Internet.本单元文本题目为"Online shopping",张老师先总体介绍“网上购物”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然后分别列举其主要的优点缺点,最后表明对"网上购物”未来发展的看法。
专 家 点 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英语教研员蒋京丽老师进行主题为新课标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课例评析。
蒋老师依托两位老师的课例从语篇的研读、目标的制定、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蒋老师指出在开展语篇研读时,教师要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老师们在做语篇研读的时候,要聚焦三个方面来回答三个基本问题。What是指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是指语篇传递了什么样的意义和内涵意图。How是指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张老师对于Online shopping这篇文章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内容结构的思考。总体介绍网上购物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以及分别列举网上购物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还表明了对网上购物未来发展的看法。张老师对整个文章的结构做了总分总的归纳,同时基于文章所提供的优缺点,从正反两方面做了对比,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思考online shopping 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凸显了对学生怎么进行培养的一个价值导向。针对网上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存在隐患这样的一个事实,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更客观理智的看待购物方式。张老师不仅仅从老师教学的视角去挖掘这篇文章育人的价值,更从作者的视角来分析,关注作者本身的写作意图,通过文章传递的情感态度以及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新课标特别补充了对口语语篇研读的要求,指出对口语语境的研读不仅要关注其呈现的形式,还要关注其语境的正式程度和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葛老师在处理八年级下册Module Six Unit One 第二个听力时,首先交代了对话三个人的身份,在玲玲家做客,他们共同去谈论各自的收藏爱好,同时也交流了他们为什么要开展收藏的一些背后的原因。他们都喜欢收藏,但是藏品不同。葛老师用关键词的方式罗列了不同的孩子他们的藏品,关注到了藏品的数量来源和收藏的意义。两位老师在文本解读当中将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取得关联,进一步的活化教材,充分尊重和理解语篇和活动本来设计的意义,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使他们变得更为贴近生活和学生产生关联,使他们的育人价值更强更大。
整个文章的结构化知识的建构过程,有introduction、body和conclusion 这三个部分。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提炼这三个部分阐述的主张和观点。我们要思考究竟提什么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建构。就板书设计而言,蒋老师认为,而且虽然板书是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但是本课的板书并不是学生建构的,而是学生回答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给了答案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关键词自己建构出来的,学生有没有机会整体从语篇的层面理解这个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怎么样进行布局的。学生有没有机会逐段的去阅读,并根据自己的思维加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图。在谁建构这个问题上一定是学生去做,而不是老师做,最起码可以是师生共同来完成,而不是仅仅由老师完来完成。如何建构也是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指向主题,学生围绕意义逐步和文本互动,逐步去建构。并且这个建构当中,我们允许学生有缺失,有错误,允许他有自我修正和伙伴之间取长补短的交流和机会。
应用实践层面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来思考How is it changing our lives?在这个阶段,张老师给了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准备,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比较踊跃和比较多元的学习结果。孩子们根据对阅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得出不同结论。就如何造成多元,蒋老师认为这源于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参与很踊跃。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老师问的问题是online shopping 怎么样改变生活,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是不是真的都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改变?一部分学生聚焦online shopping对生活改变方面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要聚焦的其实是online shopping的劣势。让学生重复文章中的advantages 和disadvantages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理解online shopping改变生活的逻辑关联。虽然老师最后提到了It is really changing our lives。但是回看学生的参与和发言,并不完全都是在围绕change our lives这个关键词进行讨论。
张老师安排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评价,分享自己观点的活动,这个提问非常有利于学生和文本进行超越语篇的互动。在这个阶段,老师让学生去关注作者观点的时候,学生说到了anything, anywhere, anytime等一些关键词。但是我们再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其融合,提炼成作者准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了他的主张究竟是怎样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谈agree 或者disagree。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所学内容和生活产生关联,思考有个性化,也有一定深度。
接下来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这个文章的整体结构迁移到关于supermarket shopping 这个话题上去谈一谈利弊。在这个阶段,学生进行了写作、呈现和评价。学生学习实实在在的发生。这里,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一下学生写的文章,是否都能够一气呵成地写出来,老师应该怎么样去操作,能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完成写做任务。另外老师还需要思考怎么去引发其他孩子对同学作品的评价。蒋老师建议,教师可以回归教材。教材在writing的部分帮助搭建了不同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教材分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先让学生去写一些句子,在句子层面帮助学生讲所学到的语言迁移到自己表达当中,做准确表达与阐述。接下来再从advantages过渡到disadvantages,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种过渡会觉得容易些。当学生有了不同的句子的训练的内化和夯实之后,进一步关注文章结构如何搭建。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生成文章成。如果教师这个任务给的太综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有些孩子就难以达成。另外蒋老师提醒教师们思考是不是要进行当堂仿写,还是我们可以用两课时,或者是借用课后作业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完成仿写。这都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在作业方面,授课老师设计了分层的家庭作业,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蒋老师建议,在具体设计不同的家庭作业时,教师要给定一个情境。让学生明确既定的或者潜在的读者群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境下,为了达成一个什么交际任务才去写。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家庭作业里面做一些补充。作业中level 2中,教师直接是让学生去做一个retell,可能学生真正用语言的意识不会很强。教师也可以给他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清晰的交流的对象。学生可以根据交流的对象,根据情境和他要完成的任务,更好的去组织语言进行关于这个话题表达,同时,表达具有真实性,这样带动学生关联生活,效果更好。
葛老师的教学步骤安排了十一个活动。感知注意阶段,葛老师分两个部分来聚焦学生的hobbies,特别是聚焦到collecting things上。蒋老师建议,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将Activity 1 &2进行整合,进一步凝练提问的问题,让学生更快的注意到这节课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去感知的文章的主题意义。在导入阶段,在这个点上还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分享。葛老师用了四个活动做后期梳理。第三和第四个活动是关于第一个语篇,活动之间是循序渐进的。首先从宏观上定位不同人的不同的collection 是什么,然后再对具体的细节信息进行了补充提问。
第五和第六个活动也是有关获取与梳理。这个活动对接第二个对话,葛老师用两个意义探究指向的问题What do they collect? 和What do they tell each other about their collections? 帮助学生关注到对话中结构化信息的核心部分。第六个活动是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补充notes,让他们自己通过听文本来思考和注意,并且它记录下来。同学们对收藏意义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帮助形成了同学们关于收藏方面的感悟,并发表对收藏意义的观点。这部分内容结束后,葛老师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conversation。蒋老师认为这个活动把它定位到感知与注意不是特别合适。同时,授课老师也可以让在此处除了安排学生朗读,可以在考虑安排写其他的活动。关于group discussion -How do they talk about their collecting hobbies?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基于对意义的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下一个活动是三个孩子对collecting hobbies 的一些描述,进入到了内化与运用阶段。Activity 8 & 9实现了应用实践层面能力的培养。最后两个活动涉及迁移创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评价having collecting hobbies 的benefits。葛老师标注该活动为想象与创造,蒋老师认为这还需要斟酌—引导老师思考,这个活动是想象与创造,还是这批判和论证?蒋老师认为我们进一步回归到课标当中,进一步针对活动观的描述,进行思考。
蒋老师对于葛老师教学流程给予了评价。首先, 葛老师让学生以记笔记的方式,把听到的文本,按照自己的理解,用关键词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老师并没有给很多的限制,让学生去记。蒋老师认为这更符合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的听力,反应的真实的情况。与单纯的做练习题相比,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会更到位。 第二点,孩子持续的在听在写。同时,孩子再次听时,他进行了自我修正。学生在完成个人记录之后,两个孩子有机会相互讨论,给对方建议,进行了伙伴之间的评价和修正。学生基于自己所做的记录。按照既定的内容再做阐述,做分享。这就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能把它说出来的过程。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和补充,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学习真正发生了。而且这是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活动形式啊,是值得老师们去学习的。接下来还要有老师的引导。葛老师在学生已经达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些深入的探究,做些细节性的思考。并且把学生分享的一些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到必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们在做一些提炼。老师指导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到位。葛老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的结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如何让学生去内化方面,课堂上孩子们主要就是模仿着读了一遍。蒋老师建议思考更好的语音语调学习的方式,比如,可能画一些重点桥段,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进一步的捕捉语音的表征。引导学生去感知之后再进一步的思考语音表征和每个说话人他想传递的意义,特别是他背后的内涵、意图、态度有没有关联。这样的一种学习,比简单的模仿的朗读环节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且,在此阶段,学生不是停留在感知与注意浅层次的活动中,而是理解完内容后,深入到语言形式,建立语音的表征和语言的意义之间的关联。
关于迁移创新层面的活动,葛老师安排了讨论—对于collecting hobbies的benefits 是什么?学生生成了很多表述。内容的生成有赖于两点。第一点,学生对整个内容的学习比较扎实,结构化的内容建构比较到位。另一点,老师给了学生相互讨论充分的空间,学生才可能有这种多元的表达。老师在黑板上让学生慢慢建构出来的关于“收藏”的框架。
葛老师的家庭作业采取了分层的方式。从选词填空练习,到短文的写作,再到自由阅读,内容比较丰富。鉴于这一课是一节听说课,蒋老师建议葛老师除了书面作业,适当的布置一定量的口头表达性的作业呃,对于落实这节课相关的内容,在形式上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对接。
我们能够在葛老师的课堂上,捕捉到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证据,是因为老师把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做事情。学生只有机会做事情,去实践、去体验,去进行真正的落实。真正做到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
两位老师的教学中都把学生评价主体做了很好的落实。张老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结束的时候完成自评。而且这个自评非常紧密对接了三条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也让学生一目了然。
葛老师采用的是互评的方式,因为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性的任务呈现。蒋老师建议在评价表的指标的设计上,可以再进一步的简练。因为评价的本身的目的是促学促教,不是要把评价又做成一个特别复杂或者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单独的任务。所以评价量表的设计还有简化或者是这个提升的空间。
葛老师的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有来言,老师有去语,和学生在进行真正的意义交流和协商。所以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和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当中的。不需要刻意的一定是填表画勾。老师在和学生真正的交流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非常关注他说了什么,而且老师对他所说的内容也有意义的反馈和相适应的评价。葛老师示范了在课堂的评价中,如何跟学生做好互动,做好反馈,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两位老师的优秀课例和蒋老师的精准点评,让全市英语同仁们产生了共鸣和碰撞,也收获了非常多的思考和感悟。不断思考,砥砺前行。
转自:“大庆市初中英语教研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