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评”,重构“新课堂” ——智慧环境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二)
2022/10/19 15:46:50 阅读:189 发布者:
寒露潇潇已至,秋阳温煦不止。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落实“双减”政策,长沙市实验小学于10月12日上午举行了“智慧环境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研讨会邀请了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段晓宏老师进行现场深度指导。学校行政及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
首先唐静老师和王旸老师一起合作教评了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词句段运用。
在“理解并运用对比手法”的总目标下,唐静老师从课文文本出发,以形象化的“对比”定义讲解,通过精读感悟、删句阅读等,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在描写事物中的好处,并尝试运用对比手法说句子。
王旸老师从教学思想、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问题设计、学生表现、教学准备六个方面评价了唐静老师的课堂,并精心设计了富有层次的习题检测学生的学。检测结果显示:学生口头上能灵活表达,书面上能做到基本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刘雅茜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课后习题3,刘雅茜老师利用课后习题中的诗句,借助思维导图,把结合资料悟情感这个学习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产生了丰富的学习信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领悟到了诗人的情感植根于时代,是诗人毕生志向的流露。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目标层层递进。
“以终为始,重构课堂”是刘烜亦老师评课的的主题,刘烜亦老师从“教学评一致性”的涵义出发,用“逆向设计”的模式来评析这堂课。针对刘雅茜老师的《古诗三首》,从目标制定、评价任务、课堂实施、习得评析等四个方面做评课解读。
刘烜亦老师认为,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执教老师从课后题入手,为学生制定了紧扣语文要素,符合学情的学习,借助思维导图紧贴学习目标推进学习活动,以课后习题为评价任务,提炼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小莺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题,本单元是以“预测”为主题的阅读策略单元。李老师紧扣“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的语文要素,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从“一边听,一边猜”再到“一边读,一边猜”,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总结出从标题、插图和课文内容三个角度提取线索,活动层次分明,学生参与度高。
刘静娴老师从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评价李小莺老师的课堂: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阅读的策略,李老师从单元整体出发,巧抓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方法,打通路径,通过标题、插图、文章内容三个角度,层层递进,逐步突破,展开预测。从最终的测评结果来看:24个孩子中有21个预测语言表达流畅,想象力丰富,且富有童趣。
精彩的课堂展示之后,段晓宏老师对六位老师的教和评进行了一一点评,肯定了我校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进行的尝试。同时强调,智慧环境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促进教师更高效、更细致地去思考自己的课堂,更重要的是旨在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减负。
段老师高屋建瓴,建议老师们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文本解读,从习题给出的例句中找不同、找层次,在对比中思考,并强调语文知识“群”学习的意识,建议老师们从已学课文中进行知识点的组合,用好学过的知识、学生的习作,这样会让课堂更生动,更具教学深度。
段老师不仅向老师们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从实践的角度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中一定要敢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多问几个“为什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探寻答案的来源,推动学生自主梳理已有的知识。
研讨会最后,现场的老师们还与段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段老师的指导激励着老师们找细节、弥不足、共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相聚得言,万宝收成。研讨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使教学研讨更加锐利。通过本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老师们对“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由“教学评一致性”引领语文课堂教学,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许会充满困惑,遇到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找准方向,共同努力,相信语文教学就能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转自:“长沙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