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丽君,一个爱说爱笑的英语老师,常年呆在八九年级,一位十几年教龄的所谓“老教师”。天天讲课,常年讲课,习惯了课堂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沉醉于教学,痴迷于课堂,再加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自己觉得对于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直到一节听说课,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天是一节普通的英语课,进行的是八年级上册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听说课。早上阳光明媚,清风徐来。第一节课,心情愉悦,书本内容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这个单元学习的知识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作为单元的第一节课,学习目标非常简单:会使用比较级句子来描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学习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异同,接受差异,珍惜友情。要求教师依托语境开展教学,在输入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用中整合学习语言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和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和活动。
所以这节课的开篇话题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Ever since we were children, we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others by our parents, who is he/she?”答案是Other people’s children.So what do your parents usually say about that?
这个话题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告诉我从小到大自己是怎么被比较的。紧接着我引入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句子,又通过听力来进行句型强化,整个环节非常顺利。
但是接下来当我抛出“Are you the same as your best friend? What are your differences?”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忽然感觉课堂好像停滞了,我以为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轮游戏PK比赛“Invite one of your classmates and speak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他们列出了所有能够进行对比的句型,气氛活跃,笑声不断。学生给出的句型也都没有任何问题。在进行了三组PK之后,我感觉可以回到“讨论你和朋友之间的异同”原话题上来了。回到这个话题之后,课堂好像又停滞了。我让同学们列出自己与朋友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拿笔写了五分钟,有些同学居然只写出来了三、四个句子。要知道在刚才的PK当中,他们轻轻松松张嘴就来十多个句子!
在邀请三位同学做了口头的report之后,我停下了课堂,这次是我主动停滞的,我选择了倾听。我没有再进行全英授课,而是问出了我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进行到对比和朋友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感觉你们好像什么都不会了呢?明明所有的句型和词汇你们都掌握住了呀?”结果学生给出了一个让我吃惊的答案: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对于他们给出的答案,我更加惊讶,人对于自己总是非常了解的,对于自己身边的朋友,通过观察也肯定能够找到和自己的异同,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自己和朋友有什么差别和相同之处呢?
班里一个同学给了我这样一个答案:小学时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和同学,但是现在去了不同的初中,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深入的交流了,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好朋友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进入初中以后见到了新的同学,但是每天忙于课业,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同学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抛出的我以为非常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居然是一个让他们无从下手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写得非常慢,是因为他们在想象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然后按照想象来描述这个朋友和自己有什么异同。
结束这节课,回到办公室坐下来,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很清楚,这节课是在应用实践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英语课标中提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的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而这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的时候,没有现实生活的习得或者感受,导致他们在编造虚假的体验。
发现了问题,那又如何解决呢?
办公室其他同事给了我一些想法,即使没有和朋友在一个学校,就真的无法进行对比了吗?友谊就真的失去了吗?既然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学习的过程不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么!第二节课,我就给学生抛出了这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不负我望,他们很快想到七年级下期已经学过过去时态了,可以对过去的情况进行对比。那友谊的问题呢?有一个孩子非常机灵,说可以微信聊天,这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纷纷提出“chat on the Internet/ wechat/ qq/write letters /visit friends/ go out together”,各种办法,甚至play the computer games together的馊主意都跑出来了。好了,顺利解决了上节课的遗留问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而我只需要抛出问题,引导思考,倾听答案就可以了。
接下来,再回到我自己的问题上。首先是自己问题设置有些脱节导致了环节衔接问题,如果我把问题设置成写出本班自己的一位同学和自己的异同,是不是就能顺利地衔接PK环节?学生们整天呆在学校里,他们最熟悉的人应该是本班的同学,以这个为切入点,也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要把话题忽然转到朋友上去呢?在本节课结束进行价值观引导时还可以告诉学生new life, new friends.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结识新朋友。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让课程和核心素养落地。是不是就没有后续问题了?
另外,学情预估不准确也是这节课最后落地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情预估不准确呢?答案是和学生接触的不够多,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对于现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的不够及时,说的严重一点,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学生,而没有从人文角度关注学生。
所以从那天开始,我放下姿态。选择成为一名倾听者,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去了解我的学生。那如何让学生愿意告诉我他们的烦恼呢?这一点上就要庆幸我是一个中年老师了,不需要面对年轻人烦恼的威严问题,即使我上课面带微笑,声调不高,学生也不会在我的课堂上放肆。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有一个需要我用“牵着蜗牛散步一样的心态”去爱的女儿,所以我非常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综上可以看出来,我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愿意在我的课堂上吐露心声,给了我很好的机会了解他们。
第二、注意教态。在课堂上,当我想听他们说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有意的看向发言的同学,然后以非常疑惑的表情提出我的问题,当他回答时,我会身子前倾,认真聆听,表示我的尊重。事实证明,非常有效,尤其是我表露有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恨不得当时就给我上课!
第三、挖掘教材。借助教材的帮助,以课程的依托,设置相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每个单元几乎都可以找到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点,以八年级上册课本为例:Unit1可以知道他们的假期生活,Unit 2他们的周末安排,Unit3他们的朋友是谁,人怎么样,Unit 4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最爱的地方,Unit5......方方面面,数不胜数。找好切入点,总会有收获。
第四、落实课堂。找到了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儿。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依照新课标,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处理好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者间的层次进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以致用。我发现教师倾听的环节基本上都在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中,这些生活资源都可以很好地被表达出来。这大概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样子吧。
至于我嘛,每次回到办公室,都是“满载而归”。通过倾听,我了解了学生和家人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甚至还能听到他们自己的爱情观……通过倾听,我感受了他们的快乐、烦恼和担忧。假期的时候,一个孩子还告诉了我他遇到麻烦事的恐惧,我及时提供了援助。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帮助,这也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和幸福之一吧!
前几天在读到《教师花传书》这本书时,作者佐藤学也提到了“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学实践的起点”。作者在书中指出,“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看似偶然,但同时也是必然,每一个发言都如同隐性的网络一样,具有内在的关联,只有认识到其中的关联和关系,才能充分了解课堂中交流的状态”。我正在慢慢体会作者所说的这种交流境界。
同时,作者的话也为我接下来的倾听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言语的时候,不能仅仅只理解发言或言语的表面意义,而是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中的隐性的关联:
第一、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教材或资料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第二、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三、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和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关怀理论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其论著中这样论述到,“很多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发言的意义,但能够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就不多了”。我会继续努力去发现这些关联背后的意义,也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做一个乐于倾听的老师、善于倾听的老师。朝着花开的方向,前行!
陈丽君,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4年,多次获得高新区优质课壹等奖、郑州市优质课叁等奖和高新区优秀教师称号;多篇教科研论文获得郑州市一、二等奖。其教育主张是“教育是一个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转自:“魏玮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