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征程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2022年9月6日上午,我们迎来了新学期首次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部分:课例展示、专家点评、卢主任总结。张店区全体科学教师在教研员张苗苗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活动。
一、课例展示
《保温与散热》 张猛
《保温与散热》一课,张老师通过几个核心问题串贯穿整节课的探究活动,采用了微项目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了“它们的传热能力一样吗”、“给热水降温”、“设计保温杯”等活动的探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本节课也对实验操作进行了创新,比如应用电子温度计测量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到热的良导体的传热能力也有差距,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也学会了辩证思考;本节课恰当的使用了网络视频,弥补了科学课堂中有些场景不好展现的遗憾,学生对科学概念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汇报实验现象,不要用一些地方方言;对学生的评价要力求多元,仅仅通过口头语言评价是不够的,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进行评价,以便针对学情进行下一步教学设计。
《简单电路》孙金凤
听了孙金凤老师的课,最深刻的体会是娓娓道来、淡定从容,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导入环节用学生科技节电路作品导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时,引导语言非常准确。实验前用了较长的实践介绍电路元件的使用,具体说明了灯座、开关、电池等连接方式,以及导线的内外部结构,开关的两种状态,生活中的开关种类,电池的正负极辨别等细节。既能给予学生提醒,节省学生实验的时间,但也没有明确说怎样点亮小灯泡,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介绍灯座的时候语言灵动有趣,用“小板凳”来比喻,分析电流流向的时候,用“上学放学路线”来比喻,生动易理解;学生在磁性黑板上展示点亮的小灯泡电路的方式直观清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有开关和无开关的科学性,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如让学生上台分析电流流向,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展示电路的连接和在旁边画出电路图,非常直观,让学生分析优点和不足,教师规范后进行修改,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适时地用微视频来演示电路图的画法和技巧,用神奇的电路笔拓宽学生的视野,建议学生尝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并介绍了模拟电路软件的使用。
总之,这节课教师语气亲切、板书清晰美观,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理念,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精巧,清晰明了。
《导体和绝缘体》路丽娜
《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路丽娜老师从认识电子元件开始,回顾旧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路老师通过做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讨论试验方法、预测实验结果后验证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兴趣,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本节课,路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在验证水是否导电环节,路老师大胆创新,利用淡盐水和多加几节电池的方法,不断重复实验,得出了水是导体这一实验结论,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多做几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拓展探究环节,路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了超导体,拓宽学生视野。
二、专家点评
专家评课环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的刘伟老师和滕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杜光老师对三节课例进行了深入专业的点评。
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的刘伟老师对《保温与散热》一进行了点评。刘老师指出:本节课课堂语言精炼、准确到位,不拖泥带水。教学过程完整流畅,课堂组织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连贯有序,整节课扎实高效。同时,刘老师还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解读。最后,刘老师还从“温度计读法”和“完成装置后展示交流”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滕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杜光老师对《简单电路》和《导体和绝缘体》两课进行了评价分析。杜老师先提出了两节课的亮点:《简单电路》一课,构建了学生科学观念的“元认知”,体现了学生探究实践的“全过程”,呈现了学生高阶思维的“真进阶”。《导体和绝缘体》一课,设计有结构的材料促进学生层进式学习,聚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深化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式学习。随后杜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三、卢主任总结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卢巍主任对第75期齐鲁大讲堂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卢主任首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肯定,表示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实施、控制优化等方面把握比较好。其次,卢主任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这三节课属于同一个大概念,教学时要让学生对能量的形式、转化等有一个概括性认识,这个概括性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行动观念。卢主任还提出教师在今后设计教学时要遵循2022版课标,转变原有设计思路,从事实出发,让学生形成不同的认识,建立小概念,不断上升,形成大概念。
课堂教学有科学也有艺术,我们研讨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到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四、活动掠影
2022年9月6日,我们迎来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5期研讨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堂各具特色,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对张猛老师的《保温与散热》一课浅谈一下我的一点感悟:
1.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验贯穿课堂,助力学生理解蒸发和凝结的条件,以小魔术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好奇心,设计“以水写字”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水蒸发的过程,更助于理解。
2.用“手摸法”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不同材料的导热能力是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利用电子温度计更直观的观察传热能力的不同,这样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用到的案例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3.适当的利用网络微视频,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弥补科学课堂中有些场景不好展示的遗憾,学生对科学概念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外科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微视频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的教学手段之一。4.总体听下来课堂上张猛老师虽然注重了语言评价,但离多元化还有一定距离,对课堂内容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学习能力是否有提升进行评价,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下一步教学设计。 (张店区重庆路小学 科学组)
转自:“张店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