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日常性评价评什么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对小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价值研判。判断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首先当然是符合国家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是否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目标语境下的语文素养内涵,不单是对学科的价值界定,而是国家语文课程顶层设计中对人成长成才的宏观价值定位,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课堂评价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衡量这两个维度的达成度的标尺就是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素养的提升。明确了课堂评价标准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确定评价内容。那确定评价内容的学理依据是什么?①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为评价内容定下的基本原则,但原则和内容是两个概念,原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内容要在原则的规范下细化和明晰化。②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就语文素养的概念,提出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目前人们谈及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也默认此说。③特殊的课堂学习情境。不管是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上都有概括、抽象和内隐的特点。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塑造和关键能力的形成,都要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和评价的具体情境来定位评价内容。综上,确定以下三大主要评价内容:
1.关键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相互交融又相对独立,它们其实就是语文课程强调必须培养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从概括到具体,需要经历三个层次的明晰化过程。一是从宏观层面理解课程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针对这四种能力,分别设计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领域内容,这种宏观层面指向的培养目标依然不能使课堂评价内容明晰化。二是从中观层面观照能力要素。以阅读教学为例,首先必须清楚,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是阅读能力。施茂枝教授从中观的层面将阅读能力的要素归纳为检索与复述、了解与转述、解释与推论、欣赏与评价、反思与审辨6个层级12个要点。三是从微观层面洞悉具体要素。这里要从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编者意图和具体课文的特点,因文而异,对标关键能力,力求最大限度地开掘教材培养关键能力的可能和优势,以此来确定恰切精准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
2.策略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不仅涵盖关键能力,同时包含学习过程的方法或策略。
评价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过程中策略或方法与能力要素和学习任务之间的适配,审视其对学习成效的价值——通过评价,修正过程与方法,完善成果,提高质量。
3.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具有内隐的特点,要借助特定情境和学习过程才能显现,而课堂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外显和可视的特定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和变化情况,理应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堂日常性评价谁来评
传统的课堂评价,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则应让学生成为多元主体的关键者。多元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评的多种形式互动的评价样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理应是多元评价主体的核心和关键。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必须明确师生分工,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理由有二:其一,因为作为高度专业化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学生无法自我完成,必须由教师制定;其二,在评价过程,学生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和学习伙伴的优缺点,及时采取补救办法,调控过程,完善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自主,会反思,肯探究,从而使学习走向深入。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日常评价主体的关键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清楚终点在哪
终点指的是清晰的教学目标或具体的学习任务。积极的学习行为源于强烈的动机,目标、任务则是开启学习动机的引擎,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昭示着做什么;路径则居于从属地位,指明怎么做;目标决定路径,路径为目标服务。学生知道终点在哪之后,才可选择相应的路径、方法,决定“怎么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思维的路径、方法运用出现偏差,“终点”便是自我纠偏和调适的靶心。
2.明白身处何方
学生如果对学习目标和任务了然于胸,面对阶段性学习成果,便自能发现目标和当下的距离,并通过自我思维调整或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调控的方向。学生一旦找到学习成果和目标的距离并知晓原因,定会产生纠偏和调控学习的强烈意愿,以此推动后续的学习走向深入高效。
3.懂得怎样抵达
学生在精准洞悉学习成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还要能找到纠正和调控的方法和措施,即“懂得怎样抵达”,这样方能改进后续的学习,最终实现目标或任务的高效达成。
学生成为合格的评价主体是走向深度学习课堂评价的前提条件,以上三个条件是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标志。课堂评价过程,学生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最为重要,而教师的启发和学习同伴互助也不可或缺。评价少不了学生的自觉的省察、反思和调适,也需要诸如同桌、小组互评等方式的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点拨,教师在评价过程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三、课堂日常性评价怎么评
课堂评价真正走向高效,明确内容和要义是基础,掌握操作要领是关键。
1.提前孕伏
时下课堂评价存在随意和盲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评价事先无整体观照和设计,一般都是教学过程根据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而做出的即兴、率性的评价,这种应景式的评价既无目标意识,无标准可依,显得随意和盲目。从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自始至终不懂老师会评什么、如何评以及评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学、评基本脱节,这样的评价几乎无助于推动和改进后续的学习。而提前规划评价内容和任务则不同,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前整体规划,教学设计时将评价内容和任务作为不可分割的要素,与其他要素统筹考量,整体规划。二是把评价内容和任务融进教学目标,把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二者合一,并让学生同时知晓。以下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设计》的教学目标:
(1)观察小兔子走路、吃食等活动,运用从中领会的方法独立观察小狗走路、玩玩具等活动,把它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动作、叫声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独立运用从静物观察中学到的方法,写好小狗的样子。
(2)能运用动词等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学习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观察所得。
(3)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根据习作要求和讲评学习修改习作。
学生独立运用从观察、描写小兔子中学到的方法观察表达小狗前,出示以下学习任务:
(1)运用刚才学到的看、听、想等方法,仔细观察小狗步行奔跑、吃食、睡眠等活动,看清楚之后,面对同桌把小狗的动作表演出来。
(2)按照先后的顺序将小狗步行奔跑、吃食、睡眠时的动作、姿态、叫声写下来,还穿插写出自己的感受。
(3)注意用上动词等学过的词语,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写联想或感受;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对照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清楚地发现评价的内容和任务已经孕伏在教学目标中。“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课程标准本学段写作目标,而教学建议更特别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能力。”上述的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界定,精准指向第二学段写作关键能力的培养。评价内容和任务用简明的语言,告知学生“终点在哪”和“怎样到达”,有效催生学习动力。
2.融入过程
教学围绕学习任务——即评价任务展开,教的就是学的,学的就是评的,“教、学、评”三者融合,目标、任务、评价同步。《〈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设计》为了让学生最终能完成观察和表达小狗的习作任务,先让学会完成以下几项小的学习任务:
(1)播放小兔走路视频,学生观察小兔子步行奔跑时双脚、头部、耳朵的动作和姿态,并运用学过的词语把看到、听到和想到说出来。
(2)播放小兔吃食视频,让学生观察小兔随着食物位置的不同,小兔身体和声音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语词把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说出来。
(3)播放小兔洗脸的视频,学会观察洗脸的动作和声音,并用自己熟悉的词语说出来。
(4)出示范文,梳理所观察的顺序、方法和用词、修辞、感受等表达要领。
以上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教学过程同时聚焦教学目标和观察、描写小狗的核心学习任务。其次,观察与描写小兔的任务设计,为观察和描写小狗服务,即掌握完成核心学习任务的路径和方法。其三,本环节的几个视频的设计和范文的出示突出了教师教的主导地位,但所教也是所学,教、学无缝对接。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一环节的教,是下一个环节学的铺垫,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教学逻辑丝丝入扣。其四,本环节教学乍看评价元素并不明显,但这几个支架既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任务,在观察和表达的过程,教师即时的启发和点化,将评价无痕地渗透于教之中,指导与评价合为一体。
3.对标研判
学生的学习质量由学习成果来体现,在学生充分展开学习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教师收集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结果,组织学生依据标准进行评价,探讨优劣得失。《〈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设计》中,让学生独自观察与表达小狗并完成片段之后,呈现标准:
(1)综合运用看、听、想的观察方法15分,每一种方法5分。
(2)按先后的顺序将小狗步行奔跑、吃食、睡眠时的动作包括姿态和叫声写下来。50分。
(3)运用学过的词语和语言材料,尤其注意动词的运用。30分。
(4)逗号、句号、感叹号等常用标点符号使用正确。5分。
(5)写出自观察中获得的感受,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每一处加一颗星。
这个教学环节,评价居于主要地位。确保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学生自评为主,其他评价为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反思,真发现,真诊断。第二,评价标准必须符合目标任务。以上标准与目标、任务虽不完全一致,但一一对应:要点趋同,质量要求吻合,浑然一体。第三,标准表述明了易懂。明了、易于掌握的标准,使学生更容易对标判定自己“身处何方”,发现差距,及时反思,探寻原因,改进方法。第四,对标集中讨论评析之后,要引导学生调整路径,改进学习,完善成果。
(作者单位:李淑兰,福建厦门集美区西滨小学;李秀纺,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