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
地理学科教师暑期培训
致知力行磨匠心
学以致用无止境
最美不过八月天
教师培训莫等闲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实质,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本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8月24日深圳市初中地理学科暑期培训在线上拉开帷幕。广东省深圳初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PART 01
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由深圳市初中地理教研员、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成员张静老师主持,来自深圳全市及帮扶地区超过两千余位地理教师参与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分为三个环节:上午特别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人教版地理教材主编高俊昌老师做题为《初中地理新课标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专题讲座,下午张静老师进行了新学年教研工作的要点解读,并结合学科教研基地校成员、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刘杨老师《聚焦作业改革,推进提质增效》的分享,对新学年全市教研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PART 02
讲解内容
• 新课标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高俊昌老师的讲座从落实课程目标的一般途径、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处理、如何推荐教学改革和测评的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展开。他建议老师们以新的课程理念为立足点,把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具化为教学目标;以课程内容结构的逻辑为切入点,比较新旧课标的异同,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以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着力点,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空间;以能力立意为根本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彰显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刘杨老师分享了学科教研基地校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地理科组以实践类活动为抓手,探索“减负提质”的相关经验。重点结合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的案例,为老师们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展示了科组利用联合教研、家校协同发力等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质增效,获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探索。并建议老师们做中学、多实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 学科教研组“减负提质”的工作建议
张静教师肯定了刘杨老师所在科组通过创新学习活动实现减负提质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减负提质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学生记忆割裂、琐碎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思维,通过结构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让学生感悟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课堂效率,更是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双减不仅仅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更是为了重塑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
• 市教科院新学年学科教研工作要点解读
张静老师对全市初中地理学科新学年教研工作进行了要点解读和小结:一是结合新课标,计划组织全市初中地理研学实践培训、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研讨课、跨学科主题学习展示等三项活动,帮助老师们实现专业成长,助力新课程标准的高效实施。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减负提质方案的执行。三是加大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命题改革的研究,发挥好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四是开展教师新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促进赛研训的一体化,打造好新课标下教研的新样态。
在学习本次培训后,基地成员纷纷发表了学习感悟:
向上滑动阅览
谢胜楠(南山区南海中学)
高俊昌老师的讲座从课程理念出发,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构建新课标实施的框架结构。解析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目标的内涵与目标要求、目标内容的分解、细化,并强调明确需要培养的一般地理素养,综合做为课程目标,启发了我对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再理解;以空间尺度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做为地理视角、以主题教学构建教学视角,以地理工具、地理实践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支撑融入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来构建地理课程的内容系统结构;对于课程内容的含义、怎么用都做出了具体的解读,给出了实施建议。高老师还梳理课标删减的内容,解读如何把握内容要求,整合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上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推进教学改革;最后就发挥评价功能,从评价和命题上给出测评的要求和建议。
讲座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细致入微。从理论到实施,由宏观到具体,有课标解读有具体案例。对于理解和实施的“度”在哪里,都有强调。为我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理解与实施给予了关键的指导。
李娜(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
听完高俊昌老师带来的《初中地理新课标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讲座,收获颇多。
1.高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来进行课标实施的方法解读,让我们看到课程理念对于地理新课标的整体引领,我们也应该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去转变教学思路和方向。
2.地理课程目标要培育的四大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中不应该割裂开来,不能认为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培育其中的某一素养;而且地理课堂中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多方向的,也不仅仅是这四大素养。
3.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学习和挖掘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系统的考虑的,教学时落实了教材编写意图, 也就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
4.对于课标中的内容要求,要从方法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来全面的把握,同时要准确把握内容要求的程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更加高效。
5.课堂中要多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注重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机会。
6.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而且易于学生达到,不要过大过空,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不能追求多。
思考:
1.新课标较之前版本实际内容是大幅增加的,所以课时更加紧张,高老师也给出了应对策略,主要强调的是内容整合,具体如何整合,还想有进一步的范例指导。
2.当前新课标、旧教材的矛盾下,如何开展教学还想获得一些权威的建议。比如八年级是否要在完成旧课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再去自行补充学习涵盖七、八年级的新课标新增内容。
侯升丽(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校区)
这几天听了高俊昌老师和贾建国博士的有关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的讲座,收获很大。一是高老师用比较法,对比了新旧两版课标的异同。梳理了增加的、删减的,以及整合的部分课标。虽然总条目减少,但实际内容增加,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精读课标,将课标转化为准确、有层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二是有关核心素养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宏观的、上位的概括,教学则需从具体内容(知识)开始,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核心素养包含知识吗?(这是29日贾建国博士在讲座中提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很想跟小伙伴们讨论。贾博士的观点是知识是基础,核心素养是目标,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核心素养不包含知识。两位专家的观点其实是类似的,我也很认同,地理课程目标围绕的是核心素养,而不是知识,我们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与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也是一致的,学业水平考试考察的不是机械记忆性知识,而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三是正确区分跨学科学习和多学科学习。地理跨学科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以地理课程为主干,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各学科应是相互融合,不可或缺的。而多学科学习是多个学科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学习,但各学科又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体现的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多学科。
吕默瑶(宝安区黄麻布学校)
本次新课标培训活动为我们明确了今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的方向,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心得如下:
1.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
2.构建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情境创设和素材选择应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
3.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获得学科知识、方法技能、提升思维逻辑,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4.重视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以突出地理学科特性,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5.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获得感,提升学生地理学科兴趣。
6.用好考试评价。命题严格依据课标,善用情境和材料搭桥。
7.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其中,跨学科学习、研学实践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根据校情、学情积极开展,并积极争取家长助力,较为成熟的设计案例可以多角度运用,从教学案例、作业、试题等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其价值。
陈昀序(龙华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我今天的培训有两点感想:
第一个是新课标在内容要求的条目上有所删减,尤其在认识区域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整合,整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可以更整体的来分析区域的特点、要素间的关系、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区域的联系。整合后,一方面没有对学生有更高的记忆要求,不会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以实际案例来落实分析区域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也和现在命题趋势相配合。
第二个是对于地理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有所感触。地理实践活动方面,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课本的内容相结合,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这也是我目前在思考的问题。跨学科学习在前两年的工作中我也在尝试,一方面是自己做的跨学科自然教育的课题,另一方面是和基地一起去做的主题式教学案例设计。新课标中给予很多跨学科教学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在空余时间也可以尝试去利用这些提示来设计一些有意思且有用的课程,同时这也确实是教育的新趋势。还有像例如研学实践也是我们现在特别热门的概念,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利用在地的资源和优势来发展身边的跨学科研学课程。
高雅(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
上午高老师的讲座带我们进行了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下午刘杨老师老师分享了宝中外地理科组聚焦作业改革,推进提质增效的实践和经验,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开展实践类活动、跨主题学科活动的设计流程等。全天的培训实操性和可借鉴性很强,感谢专家和名师的引领。
任乐(宝安区新中实验学校)
以前我对课标的关注主要是在对内容要求的理解上,还是停留在对教学意识的研究。今天的学习让我意识到需要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从更上位、整体性地去进行思考。听了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解读,开始期待新教材的出版,希望教材活动内容能给我目前存在的疑问以解答或启发。
张妍(宝安区海滨中学)
高老师为我们阐释了地理知识的育人价值及地理素养的培养路径。今后我要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即地理素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李姣姣(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
在培训中,高俊昌老师对新旧课标变化进行了梳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新课标。刘杨老师以“美化校园”课程为例,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设计一门完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对我来说,此次培训受用最大的是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指导。之前我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写而写,感觉跟自己实际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通过高老师的讲解后,明白了一定要在教学中养成基于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的习惯,并保证这个目标不是摆设,不能过于上位和空泛,而是每节课能真正落实的目标。不要生搬硬套三维目标,一节课即使只有一个维度的目标也是可以的。因此,精研深修新课标,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
叶一凡(宝安区孝德学校)
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拆解,可以分为认知+行为+价值观,相对应的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要求渗透到不同的课程目标中去,但是教学目标要综合,没有必要分裂开来。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认识区域删减整合最多,说明在教学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区域不是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是区域的学习方法,是系统的学习。
刘杨(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
与以往的课标解读比起来,更落地,对一线的教学指导很强。举例都很具体实在,如果老师们有实操经历,感悟就会更深。对于我来说收获比较大的是新旧对比,怎么处理新旧课标的衔接与联系,怎么操作。
陈琳(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2022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课标,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如何正确的解读新课标、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呢?在参加完8月24日深圳市暑期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培训活动后有了一些收获与体会。无论是上午高俊昌老师的《初中地理新课标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讲座,还是下午张静老师细致的地理教研工作要点解读、刘杨老师聚焦作业改革的案例分享,都在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读懂课标、用活课标、促进成长的方法。读懂课标要先从读懂课标变化开始,新旧课标变化之处往往是为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之处,是值得注意和重点的地方;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按核心素养重新表述,用这种思维去重审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与目标要求,就能更好地细化内容,找到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新课标给了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标准,但是“教-学-评”是否一致、有效,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地理教学,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是学生能达到的,而不能忽略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过于上位或空泛的目标,活动要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避免教条、本本。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我们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断琢磨如何给学生“减负”又能“提质增效”,不知不觉中我们师生共同成长。
邹金伟(宝安区教科院)
我感受最深是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整合三维目标的思路,然后具体落实到进一步细分的核心素养上面。因此,厘清四大核心素养及其具体分支,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具化教学环节。
全程视频超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7RTIIDFuCIIXu1-rFPe0A
转自:“深圳市省级初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