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第二期学术沙龙,借助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召开。沙龙主题是“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对话教育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推送的,是我所做的主题报告的现场录音修订整理稿,报告原题为“教育需要与何种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学生劳动:教育理想还是妥协?
在这里,我主要想思考“劳动教育”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所讲的劳动,大家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时候说的是体力劳动,有的时候说的是大工业时代下的现代生产。所以,我们在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有的时候强调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在教育中的作用,有的时候强调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多种劳动形式在我们教育中的作用。
乃至我们在学校里面对待劳动教育,现在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在学校中推行那样一种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在学习之外搞一些劳动。这里强调的,确实就是与脑力劳动相对应的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把现代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解为两个独立过程的关系。就是说教育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劳动,学校不是一边搞教育一边搞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是把自己变成劳动形式,或者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变成劳动形式。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我觉得他在这个地方也有一些困扰。因此,对我们来说,迫切需要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让男女儿童青少年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东西到底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一种现实妥协?
马克思是强调我们要让男女儿童和青少年参加社会生产,但参加社会生产也有不同的意义。有的时候他说,是人就应当参加社会生产。有的时候说,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我们就应当这样。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他又说,在不合理的制度下,我们才这样,是吧?也就是说,在不合理的制度下,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儿女当成积累资本的工具。但我们也没办法取消这个东西,只能更多地为孩子们争取教育的权利。
所以,马克思在这些个地方到底想讲什么?他到底对于教育过程中的劳动,或者对于跟我们教育过程相伴随的劳动,是一个什么态度?
二、马克思是在强调劳动教育吗
我自己读马克思的东西的时候,感觉他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在我们这个结构图中间,其实已经都概括了进来。
一句更具总括性的话,就是马克思自己这里说的,“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mental education——笔者)、体育和综合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有报酬的生产劳动和这样一些东西的结合,我把它理解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外部结合。外部结合就是说在我们的教育之外,要搞一个有报酬的生产劳动。在教育之内,他说要有综合技术培训。所以要在我们的心育、体育之外,要有综合技术教育。这个我们认为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的内部结合。
所以马克思是在两种意义上谈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样的一个东西,尤其是那种学校之外的生产劳动,有的时候确实也被我们理解为劳动教育。我们有的时候也强调半工半读,而且这样的一个东西在马克思那个地方,他也认可。
因此,马克思不喜欢亚当·斯密把劳动看成咒证。哪怕是那种雇佣劳动,他也不觉得纯粹就是诅咒。就是那种汗流满面的劳动,甚至是在资本支配下的劳动,他也不想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诅咒。
在马克思看来,这个地方虽然劳动的尺度是由外面提供的,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劳动,以什么心态来劳动,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所有能够超越这样一些外部限制的过程,都有一种自由的实现。所以他觉得劳动在根本上还是一种自由的实现。不管什么性质的劳动,都是跟我们的自由连在一起的。就是说,劳动本身还是有内在价值,还是有教育价值。
马克思在这个地方真的是在强调劳动教育吗?当他强调智育、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而且把智育、体育跟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看成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看成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这个地方是在强调劳动教育吗?
三、未来教育的幼芽到底指什么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马克思其实还是比较多地受到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包括受到了一些常识世界中的劳动观的影响。
马克思引用的那些文献,一个就是工厂视察员收集到的教师的证词。他们想印证新时代的《工厂法》对儿童青少年的促进作用,就去问老师。结果老师说:这些人挺好的,半天劳动半天学习挺好的;那些成天待在学校里的人,都是蔫不拉几的;相反,工作了半天之后再来学习的人,更精力充沛。
其他一些社会学家,他们去做田野研究的时候也发现:很多的人在学校里头蔫不拉几的。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的孩子,他们简直就在学校里度日如年,而老师纯粹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
马克思明显受到这些影响,包括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影响。他们的发现似乎也恰恰符合马克思自己对劳动本身价值的判断。但马克思忘了自己所看重的,其实是一般的物质生产,而不是这样一些特定形式的体力劳动。这导致了他对体力劳动的美化倾向。
但马克思的思想也并非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那他看到的在工厂制度中萌发的未来教育的幼芽到底是什么呢?我几经斟酌,觉得他在工厂制度中看到的未来教育的幼芽,其实还是心育、体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结合。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是雇佣劳动,你得要给钱。你给钱,就是有报酬的生产劳动。在这里,给钱了我就劳动,不给钱我不劳动,这个是等价交换,大家都愿意接受。就好像我们学校的勤工俭学,这些东西都可以接受。大家不但接受,还很欢迎。但这个东西是未来教育的幼芽吗?不是,这个东西纯粹是权宜之计,纯粹是要生存。大家很多的时候因此也抱怨,学校提供的工作岗位真的太弱智了,完全学不到东西。
跟生存没有关系,但我们也能够在学校中看到,而且颇受推崇的那种劳动形式是什么?我觉得那样一种劳动形式,一定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包括我们学生去实习,那个时候也没有工资,是吧?不是有报酬的生产劳动,但我们也都接受,而且特别想要实习的机会。就因为这样一种劳动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它既有社会性又有科学性,是一个作为主体的人的紧张活动。就是能够调动我们,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对我们有很高的挑战,有很大的培养价值。这样的一种劳动,才是工厂制度中萌发的未来教育的幼芽。
这样一个东西,其实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尽管看起来我们是到外面实习,但这种在学校之外搞的实习,其实是我们内部教育活动的自然延伸,是我们内部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个东西是未来教育的幼芽。不是说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这个是未来教育的幼芽。劳动一定要有价值,没有价值肯定不是未来教育的幼芽。
四、非日常的知识与观念的生产性
当然在我们的学校之中,也能够看到一种教育活动,采取的是劳动的形式。我们说它最终能够培养我们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增加生活的体验,释放内在的紧张,拓展与大自然的联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我们的技艺本能,发挥我们的工匠精神。这就是我们现在到处推进的那样一种劳动教育,涉及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形式。
这些东西无论注重劳动观点、态度与习惯,还是注重通用的劳动技能,其实都是一种东西。它们都作为通识教育,包含在马克思所说的“心育”中间,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这样一种东西,不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这个理论框架中所说的东西。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要我们学习一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知识与观念,这里的劳动本身最终指向的是物质生产。劳动教育则是要我们日习日成,接受一套日常生活中即可习得的知识与观念。这里的劳动经常还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实际过程中,它们也更可能是城市人闲暇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能培养真正的劳动习惯或态度。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就马克思来说,他不是要求我们去搞劳动教育。他是说,如果你要我劳动,你就要给我钱。或者说,如果要我劳动,劳动对我本身就要有发展价值,能够给我们适应现代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样一来,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劳动,说到底带有了精神属性。他所强调的,是那种能够提升我们自身、我们需要与之适应、教育需要与之结合的劳动,它确确实实是一个现代活动,是以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价值观为前提的。
这样一种劳动概念,其实接近于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所说的那种非生产劳动。它要求我们焕发个人的魅力,去追求效率,追求卓越,也能够对我们构成智力的挑战。这种非生产性劳动我们是需要跟它结合的。如果不是这种非生产性劳动,你要结合就得给钱,或者就只能归属于我们日常的德育。小孩子总得要承担一点家务,是吧?但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现代学校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是整个人类教育都关注的普通问题、普遍问题,但不是马克思或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教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当然,凡勃伦在论述对于劳动的歧视性区分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所说的非生产劳动其实对于我们社会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但我自己读他的这个东西的时候,确实觉得他的《有闲阶级论》,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阶层跨越的思路,揭示了我们怎么能够从底层一点点地往上走。对我们来说,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其实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对立,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自食其力与不劳而获的对立。
凡勃伦本人有的时候确实是有这个意思,即把这些东西等同起来。所以,他有时候觉得,大家都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在他的《有闲阶级论》面世之后,整个美国的社会风气也都为之一变,不再去搞炫富,不再去搞斗富宴,不再去搞炫耀性的消费或者炫耀性的有闲,甚至都不再去搞那样一些代理有闲或和代理消费。实际上,这样一种有闲阶级,根本不是在闲暇时间出现之后才出现的。它在没有闲暇的时候也存在,因为它基于一种心态,基于一种类似于无恒产有恒心的心态。
按照凡勃伦自己的理解,有闲阶级也是在社会出现剩余财产之后才出现的。但我根据凡勃仑所提供的事实认为,社会没有出现剩余财产的时候,有闲者就出现了。因为有闲者所依赖的,主要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气,一种不愿意搞那种刻苦耐劳的工作、想要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力量的豪情。他们的工作,始终是与物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剩余财产才得以及时出现。
五、劳动为何要非生产性的才有教益
个人认为,在直接的物质生产和完全操控财富分配的寄生性统治之间,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不是我们所说的,要么是物质生产,要么就是剥削,而不是这样子。而是在我们的物质生产中间,它就有创造性,就有行政工作,就有组织管理的工作,也就有领导、统治这样一些劳动成分,就有这样一些能够把大家整合起来的活动。
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候,而不是说达到了一定发展阶段,出现了剩余财产和闲暇时间之后,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有闲阶级或者是有闲者的目光。或者按凡勃伦自己的说法,只要有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区分,男人们就以那样一种征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
这样一种东西也最早跟教育结合起来。正式的教育一开始也是跟理论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跟实际的生产结合在一起。它或者直接跟理论结合,或者直接跟那种理论态度结合,或者直接跟那种试图理解事物背后的力量的理论活动结合。也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劳动,才能首先跟学校教育结合,或者说才需要跟学校这样结合。其他的东西学校不结合。
正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与生产劳动都处于对立状态。为什么对立?因为没必要结合,劳动技能在使用中学会,劳动的品质也在劳动中学会,不需要在教育或学校中学会。需要在教育中学会的,是一套超凡脱俗的东西。对劳动而言,是支配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那样一些超凡脱俗的东西。
凡勃伦说,在我们追求功利、追求效率——或者在赤裸裸的效率因素——之外,还有一种堂皇尊贵元素。正是那样一种东西,最后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另一个世界。那些东西是我们教育需要跟它结合的,而且从一开始教育就是更密切地与之结合的。只是那些东西离生产劳动太远。要真正看到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必须等到现代社会。
在马克思那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始终是现代社会的东西,始终是在现代背景下,尤其是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的东西。一定要看到这样一个前提。马克思没有说,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教育就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没有说,手工作坊中的那种劳动,要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大量地普及。更没有说,在原始生产条件下,教育就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是说,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我们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而且这样的一种结合,都是要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凡勃伦所说的那种生产性劳动,总是强调刻苦耐劳,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追求功利的满足,完全不追求卓越和创新。这样,它肯定只能培养我们顺从的个性、集体的道德感,最终培养我们对于群体的服从。这肯定不是能帮助我们摆脱枷锁的劳动形式,而是不断强化我们身上枷锁的那种劳动形式。它肯定不需要跟我们的现代教育结合。
所以我认为,劳动真正动人的地方,不在物质生产,不在体力劳动,不在生产经验,不在刻苦耐劳的习惯、埋头苦干的态度,而在突破这样一些日常界限,最终让我们真正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并最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纳入教育实践的核心。
但这个是我们今天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尤其强调劳动教育的时候,其实忘掉了的。所以当初做政策咨询的时候,我就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就是认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两个独立过程的结合,建立在现代科技、现代价值观、现代生产的基础之上。你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不抓住这一点,我们的政策就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失误。
转自: 铿铿金声读书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