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海口市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开展了“深度解读新课程,深入研讨新教材”的线上线下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在开幕式上,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吕锐院长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潘华莉院长讲述了新课标实施以来,海口市积累了丰富的双新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以此次经验分享活动为契机,两位院长希望全体教师能够对双新工作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真正做到对标新思想,运用新策略,打通新路径。
分科教学
分享活动
高中英语组共有四名教师分别以“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文件解读“、“示范校学科建设经验”、“直面现实问题,寻找破解路径”为主题与线上线下教师进行分享、交流、探讨。
罗家富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高中英语培训员、海南省高级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
此文件是为了促进海口市普通高中英语新教材新课程实施,结合本市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以及发展愿景而制定。罗老师将此文件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讲解:
1.提高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 (前提)
罗老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要贯穿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们要树立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以此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提升英语教师的育人能力 (关键)
A. 教师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做好个人英语学习管理,并且能够自主、常态、高效地提升个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B. 更新教师的英语教育观念
教师要主动更新英语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先进外语教学等理论。
C.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首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必修、选修,以及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其次要研究如何学好英语(为学生的高等教育、职业规划做好充足准备)再者要研究并做好“教-学-评”的一致性(发挥评价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D.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罗老师认为除了个体层面的反思,也要有学校科组、备课组层面的反思。通过研讨课、示范课,促进教研组加深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提炼,教学思路的拓展与优化,并用于新一轮的教学实践。
3.英语教学建议(主要途径)
罗老师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给出了建议。
潘庆
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新加坡研修人员工作站站长
潘老师提到在双新工作开展期间,华侨中学英语教研组把教师成长作为科组发展的一个重点。构建了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华侨中学将“教学相长”作为基础,以此来安排了以下五步教研活动。
在教学科研方面,潘老师着重提到了高一高二的主题式教研,以及高三考试命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导向。借助双向细目表对试卷结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保证试卷难度系数恒定。 在资源共享方面,潘老师提到华侨中学大力发展校本资源,开设校本课程:英语泛读课程和英语主题项目式课程。在英语泛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不同文本的信息和结构,以此激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题项目式课程是作为课堂之外的拓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中,教师将“Project-Based Learning”贯穿始终。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并且实施导师制。最终的项目成果也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例如“My new school”主题,项目成果以视频、图册的方式呈现。 最后,潘老师认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应当不断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不做教育教学改革的落伍者。
郑晓云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郑老师在介绍了海口市第一中学办学文化、理念以及团队建设之后,把重点放在了学科校本研训中的科组活动以及备课组活动内容分享上面。
科组教研活动
1. 专业知识理论学习
郑老师认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也是重点。但是全体教师都认为此项技能学习的确存在现实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海口市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的陈波老师,主动积极地开展专业理论知识专题研讨会,敦促中青年教师每人负责一个专题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之后以微讲座的形式分享知识。教师们在此期间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库,收获颇多。
2. 课堂观察量表学习研讨
郑老师认为海口市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在教研活动的另一个亮点:学习了崔允漷老师的课堂观察量表,基于本学校的校情以及海南师范大学王蓉老师的指导,重新编写了课堂观察量表。
3. 课程资源建设
教研组亲力亲为编写资料。并且按高一高二、高三的梯度进行汇总分类。郑老师认为最值得骄傲的是全体教师编写的《应用文写作指导》。他们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将教材中所有作文按照话题重新编写,精炼范文。
备课组活动
整体备课组活动与常规无异。郑老师着重强调了双薪示范校背景下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不同定位以及相应的活动。
卓俊斌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师
卓老师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仍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紧接着,对于这一现况,卓老师展开描述了具体的问题。
1.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1)常态教学止步于知识的讲授,知识与能力的通道无法打通
卓老师认为大部分教师将太多精力放于知识的教授,又期待着这些知识能慢慢转变为学生的能力。但现实是,这种情况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
卓老师结合了自身多年的听课经验,谈到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按照课标倡导的新思想去教授。教师在语法教学时依旧采用演绎讲授法。多数教师把语法教学课堂的目标定义为解释清楚语法,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弄清楚这些语法规则。然而,这种方法会导致学生无法使用所学的语法表达意义,进而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在讲授被动语态时,整堂课围绕着被动语态的构成,以及在不同时态下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辨析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不断地让学生进行转换练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略了讲授被动语态的意义。同时也忽略了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和意义来说,某些情况下是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比如“Football is liked by us.”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时,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从语言使用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般用主动语态。
(2)忽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导致学科育人价值的缺失
(3)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的“控制性”太强,完全“放手”的课堂很少见。教师关注教仍然多于关注学。
卓老师在发现了以上问题之后,逐个提出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针对第一个问题:(1)常态教学止步于知识的讲授,知识与能力的通道无法打通
A. 词汇方面:教师要将感知、理解、使用这几个环节均在课堂上完成。
具体做法
举例:出自于人教版
卓老师提出对于这一段“all the way”和“ups and downs” 这两个短语的讲解,应该先让学生们通过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找出表达过程艰难的词组。紧接着给学生给出几个对比例句。如:“His mother came to see him yesterday.” 与”His mother came all the way to see him yesterday.” 让学生们感受到词组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再提问学生”Do you have many ups and downs in your English learning?”不过多讲解,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感知它们的使用意义。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真正运用到这两个词组。
B. 语法方面:以意引趣,以趣促学,学以致用
卓老师认为太多的语法规则消磨了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从文段句子的意义入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探讨出语法点的真正意义。
针对第二个问题:(2)忽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导致学科育人价值的缺失
卓老师认为教师应该要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讲到时间时 “What time is it?”, 卓老师谈到王蔷教授认为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时间,在价值观层面上要引导他们形成时间观念。
针对第三个问题:(3)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卓老师认为教师应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备课,而不是站在一个教的角度去想。
举例:
填空问题:老师从教的角度出发,学生做这类问题会做得很快。但是设置此类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把聚焦点放在十分细小、零碎且没有关联的知识点上面。然而没有办法将其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逻辑。
找信息:控制性也很强。不需要将所有的点列举出来。而应该只列举第一点,剩下留给学生进行思考。
小结
通过这四场分享交流报告,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看似关联性并不是很强的四场报告,在我看来,其实是大有深意。罗老师对于文件的解读,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准及要求: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师的育人能力。在明确了新课标新教材对于教师的要求之后,来自海口市第一中学以及华侨中学的两名优秀教师分别分享了她们面对“双新”时所积攒的经验。包括如何具体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以及如何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她们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有借鉴意义。实可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交流完心得之后,卓老师的讲座发人深思。让我真正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告诉教师们要懂得真正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而非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教学并非传授知识之后让学生自行形成相应的能力。而是在课堂上面,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感知、理解和使用。另外在语法教学方面,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局限于单纯语法知识点的讲授,脱离了语境和实际应用。教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规则,并没有融会贯通。所以我们应该从意义出发。卓老师的这些经验是我转变教学思维的一个指南针。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
转自: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外语教研组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