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齐聚云端 智慧共享——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4期网络教研简报

2022/7/6 14:14:48  阅读:226 发布者:

蝉鸣夏至木槿荣,晴日暖风朝歌里。在这个夏至日,我们迎来了第74期齐鲁大讲堂。张店区全体小学科学老师在教研员张苗苗老师的带领下,齐聚在电脑屏幕前,开启了又一次学习之旅。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例展示、专家评课、卢主任总结。

一、课例展示

1.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张小妹——《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二)》

张小妹老师执教的《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二)》一课,课堂教学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探究“水的蒸发”和“水的凝结”,课堂导课利用了极具想象力的小魔术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入,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探究环节让学生用湿棉签在手臂上写字,教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与发现,感受到蒸发的存在,让不被学生注意的水的蒸发过程外显,加深了学生对蒸发的理解;再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应用,渗透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凝结形成的条件时,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根据相关材料给出猜想,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验证,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整节课围绕着“好奇—思考—探究—应用”的主线设计,同时,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非常密切,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即生活的思想。总之,本节课的实验设计非常巧妙,课堂流程逻辑明确,教师思路清晰,值得我们推敲和学习。

2.枣庄市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小学 李晓莉——《热传递(一)》

李晓莉老师执教的《热传递(一)》一课, 主要探究的内容是热量在固体间的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是看不见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实验现象可视化,助力科学探究。本课从导入环节的“神秘杯子”到探究环节的“温变铜棒”、“温变铝片等”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感温变色油墨”的使用踪迹,借助这一物质,可以让抽象的、看不见的热传导过程变得生动“可视化”,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热传导的特点——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另外,本节课还巧妙利用了测温枪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学生不必单纯依赖感官判断温度,而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到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特点。纵观本节课,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探究的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课堂效果很棒,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值得学习。

3.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 刘伟——《热传递(二)》

刘伟老师的《热传递()》主要探究热对流和热辐射现象,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课堂探究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活动一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活动二探究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活动三探究热辐射现象。刘老师在“情境-聚焦”环节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水温的变化,引发了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聚焦要探究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水中木屑的运动,发现热在水中主要以对流方式传递的。而在探究液体热对流时,刘老师先通过演示了冷热水正反放置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热水在下冷水在上时才会发生热对流。通过实验演示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走马灯、制作简易走马灯活动,既巩固了空气对流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个活动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演示、交流资料等活动方式,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二、专家点评

山东省教研教学先进个人张孟老师就三次课例进行了点评。

三、卢主任总结

1. 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卢主任对三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本次的三节课都是关于热能的。前一节课是热量本身能够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后两节课讨论的是热能的传递,根据课例的特点,卢主任重点分析了三种传导方式,一热传导、二热的对流、三热辐射、不同的传导方式,都有本质有本质现象,作为教师要思路清晰,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用科学知识正确的引导。一遍学生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生活中很多现象大多都是三种方式同时出现,要发现那个现象为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要清晰。有便于向学生进行解释。

2.严谨规范的科学语言。

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用严谨的语言描述实验的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当学生的语言不够准确时,教师要利用追问,反问等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现象的本质,在点上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严谨的科学知识语言既有利于对语言的准确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世界,还有助于数学的深刻理解。

感谢三位教师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再次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四、活动掠影与总结

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  张苗苗

规范、严谨从教师做起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基石。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规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74期齐鲁科学大讲堂的《改变物质的状态(二)》一课,执教教师呈现出的几个教学细节值得深思,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自身是否做到注意安全?科学教师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说说实验注意事项时,孩子们都会提及“注意安全”。作为教师,是否做到了“安全”呢?张老师披散的一头长发固然很美,跟科学课或者这节课确是格格不入的——当张老师披散头发,低着头在操作酒精灯时,相信孩子们和我一样是很紧张的。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前,女士必须将长发整理好,以免头发垂下导致危险事故发生。各位长发飘飘的老师,请谨记这条。科学教师一定记得要求长发女生系好头发。

其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要明确。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必做探究实验活动”,“观察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学生要进行的探究实践活动之一。在新版课标出台之前,水蒸发也是公认的典型的“分组实验”。张老师却将其安排为“演示实验”,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三,要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过程。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以本课“水蒸发”实验为例,参与演示实验的两位学生在教师的步步牵引下完成操作,科学探究诸多环节缺失不说,分组实验让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看实验”、“听实验”的尴尬境地。

相信以上这些现象不是科学教学中的个例,今后科学教研工作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相应的内容。”“针对兼职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观摩,重点突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华学校 科学组

一、关注规范性操作

科学本就是讲究实验,所以第一关注严谨性,尤其关于某个实验室专有仪器的使用,在本次课中,酒精灯的点燃,老师点燃后的火柴棒没有放入废物桶,学生用棉签蘸水写字,写后棉签的处理应该是放入废物桶,也没有准备好废物桶。

二、科学概念要明晰

对于科学教师的能力可能比语文和数学老师要求更高,任何一句话和一个演示都需要符合科学规律又得符合语文和数学的表达要求。教师作为示范,尤其是小学科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科学老师,所以一定要明晰科学概念,准确的把科学概念表述清楚。说科学的话,做科学的表率,做好学生的对世界认知的启蒙。

三、实验记录留痕  学生对科学课的记录能够很好的展现学生学习素养,所以科学课上实验记录单的使用各位重要,三四年级可以考虑用选择对勾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并总结出实验结论;到了五年级则可以留白,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结论。只有实验记录留痕,才能够慢慢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重庆路小学  科学组

做规范科学教师,上规范科学课

规范教师的内涵比较多,与这节课有关的至少有两条:其一,实验操作规范,凝结实验,要用到酒精灯,既然用到火柴点燃,就必然要准备垃圾盒,为预防事故,也要准备湿抹布。其次,老师的基本功要扎实,语言要规范,游泳池里的水,教室里的水,比外边的空气冷(或温度低);冷的温度(蒸发)快,热的温度(蒸发)慢……这类的教学语言,不应该出现的。       规范的科学课,学生能说的,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代劳。水蒸发时吸收热量的实验,典型的分组实验,即使要作为演示实验来讲,也要展示实验器材后,让孩子经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的过程,而不是任由老师繁琐的语言引领,替老师做她想做的动作,另外,一个小组的实验,三个数据的对比,就上升为全班共同的实验结论,也未免过分集中了。规范的科学实验,还包括实验记录的填写,不能缺失。

张店区实验小学  科学组

严谨规范,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

科学是需要严谨规范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这个方面。需要严谨规范地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语言表述要严谨规范。要研读课标和课本上的相关语言表述,力求在现象、原理、猜想等的表述中不出现歧义,避免错误理解。

2.实验操作要规范。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结论科学正确的保证,同时也是实验活动安全的保证。

淄博柳泉艺术学校  科学组

《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这节课张老师从点不着的纱布魔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回顾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活动设计巧妙凸显科学联系生活这一理念,课堂上张老师借助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度。这节课上,张老师评价多,评价多样,评价到位,不论是张老师的语言评价还是肢体评价,都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做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李老师的《热传递(一)》这节课,从定制感恩变色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热能,了解热传导现象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老师在材料选择上非常用心,老师通过细心引导学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科学联系生活。

《热传递(二)》这节课,刘老师以设计巧妙的小实验导入新课,通过加热装有感温变色粉的试管中部引发现象,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微视频的使用,也给学生直观展示了对流的现象,视频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

东方实验学校   科学组

6.21日再次通过钉钉直播聆听了张老师的 《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 、李老师的 《热传递(一)》 、刘老师 《热传递(二)》三节课,非常受启发。首先,三节课的导入都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学校兴趣和注意力,比如《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这节课张老师从点不着的纱布魔术导入新课,李老师的《热传递(一)》这节课从定制感恩变色杯导入新课,《热传递(二)》这节课刘老师以设计巧妙的小实验导入新课,都很好的起到了导入环节的作用。其次,三节课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体现了科学学科的课堂特点。第三,能够创新使用实验器材,引入最新的设备,提高了科学课的与时俱进属性。不足之处也有,比如有说实验的嫌疑,教师的科学用语不够规范,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小组活动的组织还有待改进。

张店区城中小学   科学组

621日我们科学组集体观看了74期齐鲁大讲堂,感谢三位老师及其专家们送来满满的知识干货,让我们受益匪浅。

张小妹老师的《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一课,通过小魔术引入,情景有趣且有悬念,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让学生在胳膊上写上“水”字进行观察,交流“水”字的变化,并谈谈其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去感受蒸发现象,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老师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科学的用处,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在整节课中,教师使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语言评价,量表评价,评价语言多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李晓莉老师的《热传递(一)》一课,实验材料准备充分,借助“感温变色油墨”将抽象的热传导过程变的“可视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热传导的顺序-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且实验材料有铜棒、弯曲的金属条、铝片等,使得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第二,整节课教师都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探究活动引领科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多动手、多思考,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探究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探究活动贯穿科学课堂。

刘伟老师的《热传递(二)》一课,首先以感温变色粉的实验导入,引发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本节课教师多次使用微视频,借助视频更好的呈现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并借助太阳能热水器为学生讲解热传递有时不只是一种传递方式,而是多种传递方式并存,深化所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卢主任的总结,使我们对热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意识到科学要使用严谨规范的语言,科学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张店区铁路小学 科学组

621日,我们迎来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4期研讨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堂各具特色,让我们各有启发。下面对《热量改变物体的状态(二)》一课谈谈我的想法:

1. 教师精心设计,以实验贯穿课堂,助力学生理解蒸发和凝结的条件。课初以小魔术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好奇心;设计“以水写字”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水蒸发的过程,更助于理解。

2. 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用到的案例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3.  建议:总体听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教师代劳的过多,可以适当放手,多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表达;实验展示可以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手段,方便学生清楚观察实验现象。

转自:张店小学科学教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