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教师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 由于个人科研和写作技能的缺失, 或者对于题目表述问题的忽视, 往往出现论文标题表述不规范、语义不清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文章创作和整体质量。总结提炼论文标题表述的一般方法, 帮助中小学教师优化题目表述方式, 提高论文质量颇具实用意义。 随着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门槛的不断拔高以及其自身专业发展需求意识的提升, 搞研究、写论文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必修课。提及如何写好论文, 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科研专家都将关注点放在了“选题”上。所谓选题决定成败, 选题的好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选题固然重要, 然而, 一个好的选题更需要恰当精彩的表述形式, 好的题目表述犹如画龙点睛, 用寥寥数语便将作者研究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完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当前, 由于关注度不足以及经验缺乏导致中小学教师对论文题目考究不够, 在题目表述上出现了松散冗长、笼统模糊、缺乏个性、题文不符等问题, 进而导致作者论点模糊, 思路混乱, 最终影响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本文结合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中出现的若干典型问题, 从问题例解的角度出发, 逐一剖析, 提出论文题目表述的相关策略和准则。
一、锁定核心论点, 让题目明晰准确
题目就是论文的眼睛, 是读者了解作者思想的第一扇窗户, 也是论文核心理念的精炼展示。笼统模糊的标题通常流于泛泛而谈, 让人无法辨识论文的主要观点。而笼统模糊标题的背后往往是作者盲目追随教育热点, 缺乏深入探索思考研究的表现, 一个空洞的标题将直接影响作者随后的论文思路, 最终导致论文内容空泛无味。因此,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追求本真、体现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诸类题目便是在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发挥学生主动性”等热点话题下产生了。仅从题目本身来看, 这些都未能明确地表述出论文的论述思路、对象及核心论点。例如,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所指的是小学数学还是中学数学, 范畴不明, 要提高学生的何种能力, 目标不清, 直到读者阅读正文之后才能了解到作者研究的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要提高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破除笼统模糊的论题, 让论文标题变得明晰准确?怎样的标题才是明晰准确的?通常, 论文题目中需包含中心论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或途径、研究范围等几个主要要素, 具体的表述方式可根据研究重心的不同有选择地添加要素, 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题。通常, 论文题目分为立论式和寻论式两类。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理念, 则可直接在题目中呈现中心论点, 即通常所说的立论式文题。[1]立论式文题通常直接在题目中呈现研究的成果, 提出一种新的教育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例, 作者的中心论点是通过设计竞赛游戏类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则立论式文题即可表述为“学生在竞赛游戏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 立论式文题使用得并不普遍, 更多的只是在文题中说明自己研究的问题对象、研究的范围, 笔者称之为“寻论式文题”, 其研究结论不在文题中体现, 而在正文或结尾部分提出。再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例, 寻论式文题可表述为“浅谈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 作者应根据研究的着重点和目的, 按照立论式或寻论式文题的不同风格, 将中心论点、研究对象、范围、目的、手段等关键的研究要素有选择地呈现在标题中, 用恰当的短语或语句准确简明地表述清楚。
二、严格表述规则, 让题目规范合理
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中, 题目松散冗长、语句不通、语义含糊、语法不符等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 一方面, 由于教师自身书面表达基本功不足, 难以轻松驾驭文字, 简练准确地表述问题。另一方面, 很多教师科研素养有待提高, 对于论文题目的表述规则尚不明了, 在论文撰写中随心所欲, 自由发挥。因此, 除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素养的培训, 避免在论文过程中出现低级的语词和语法问题之外, 还应从论文规范角度确立一定的准则和要求。
1. 论文题目的长短问题
题目不宜过长, 这一点通常能够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但是题目越短越好吗?多少字最为适宜?这让许多老师把握不准。笔者认为论文标题通常应控制在20字以内, 但实际应以明确表达题意为准。同时, 需注意在标题中尽量使用单句, 如仍无法完整表述题意, 建议可用主副标题形式。
2. 论文题目中是否能够使用标点
从语言学和作文的角度来看, 在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何明确标点符号的使用价值和意义, 正确恰当地在文题中使用标点, 避免错用、滥用标点, 也是值得中小学教师深切关注的问题。通常在文题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多为引号、破折号、冒号、逗号、顿号、间隔号等。一般来说, 在表示特定含义、突出重点、明晰文章内容、启发思考等目的时会使用相应的标点符号, 如“让‘轻负高效’的号角奏响一年级数学课堂”, 该文题用引号突出了论文重点;“‘自我效能感’:数学有效教学的新视角”, 该文题中的引号传达了解释说明的意图;“数形结合, 为学生架起明晰算理的桥梁”, 该文题用逗号展示了两个主要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中小学教师会在论文题目中使用空格作为间隔符号, 笔者需要提醒的是, 空格固然可以在标题中使用, 但只能在空格两边的内容涵义是并列关系的前提下使用, 如文题“实中求知真中求学”, 而文题“设计题组练习、提升思维品质”两边内容成因果关系, 则使用逗号更为恰当。
三、明确主副涵义, 让题目错落有致
针对上文提到的在论文题目中使用主副标题的形式,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由于对主副标题的特征和作用认识不清, 从而出现一些主副标题内涵不一致、无法有效衔接、主副标题位置颠倒等问题, 在此再做一番诠释。主标题是“虚题”, 副标题才是“实题”。[2]因此, 主标题可以从更加宏观、笼统或者感性的角度表述题目, 而副标题则需要更加具体明确地说明研究的重点、对象、范围等关键因素。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教师可选择主副标题形式作为文题。
1. 表达内容较多, 为避免主标题过长, 通过副标题补充完善主标题内容
如“将生活融入课堂, 让教学轻负高效———提高初一数学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 主标题说明了研究的核心论点, 副标题补充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为了突出核心关键词或论点的特征和作用
在主标题中呈现核心研究内容的独特特征和作用, 而在副标题中才明确提出论点。如“分阶段讲策略重方法———谈如何营造高效初三数学复习课”, 在主标题中阐述了副标题所论的“高效初三数学复习课”的特征, 即“分阶段讲策略重方法”。
3. 为了解释说明论文的核心理念和观点的内涵和实践性意义
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例谈”通过副标题的具体化阐述, 详细诠释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落实主标题中“授鱼不如授渔”的教育理念。
4. 为了通过富有文采的个性化表达吸引读者眼球
诸如“让小学数学课堂开满智慧之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池里那一朵迟开的荷花———一年级数学学困生成因初探”等标题, 都是通过设计辞藻华丽、风格创新的主标题突显文章的独特个性, 以博得读者的青睐, 再通过副标题具体表达论文内容的。
四、紧扣研究主题, 让文题内涵一致
文题不一的问题在中小学教师论文中屡见不鲜。从标题角度来看, 主要呈现三种情况, 即标题内涵过大、过小以及空泛缺乏个性。出现以上问题的关键是作者研究思路不清, 在选题和定题时未能选好切入点, 在题目表述上草率随意, 以致最终影响行文思路和论文质量。定题目就是给论文定基调, 随后的内容撰写都以所定题目为准绳, 设计一个恰当的标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1. 选取较小的切题点
这是很多科研专家在指导中小学教师论文撰写中一再强调的不二法门。如此强调也是有深刻的道理和依据的, 主要基于中小学教师科研技能不高, 理论基础薄弱, 难以驾驭较高深的教育问题。而许多教师往往未意识到这一点, 盲目求新求大, 如“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题目, 最终导致无法驾驭, 泛泛而谈。为此教师除了需要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进行选题之外, 在拟定论文题目的时候, 以选定主题为范畴, 尽量选取较小的能够驾驭的切入点设计题目。如“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 可以从具体学科层面, 甚至是学科教学的某一环节出发来确定研究题目, 设计出类似于“让小学语文作业评价语言亮起来———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策略探究”、“高中英语小组合作活动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等更务实的论题。很多教师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制定详细的写作方案或提纲, 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不集中, 逻辑不缜密, 想到哪写到哪, 不知不觉就跑出了文题范畴。为此, 笔者建议依据论文题目, 制定写作提纲, 设计出各部分内容的小标题, 保证每个小标题的内涵都小于论文题目的内涵, 预防出现文题不一致或相矛盾的问题。另外, 在论文标题设计中, 还必须注意题目表述缺乏个性化的问题, 避免出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题, 诸如“追求本真体现高效”, 这在任何学科任何课堂中都是应该提倡的基本教育理念, 此类标题, 缺乏新意, 显得粗浅, 没有深度。因此建议教师在题目中凸显研究的关键变量, 可直接表达结论、呈现关键词、重要举措、创新理念等, 让题目个性突出, 充分展示论文的精华内容。
五、正确使用术语, 让题目专业精准
教育论文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述形式之一, 在撰写规范和格式上必须依据一定的学术规范, 也无法避免地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 如“研究、探索、论、解析、谈、议”等术语便经常出现在教育教学论文的标题中, 以体现论文的性质和风格。但在实际运用中, 许多中小学教师并没有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些术语要传达的意义, 仅仅停留在模仿专业研究人员套路的层面上。实质上, 术语的正确使用对于整篇论文的基调和层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关注。通常, 不同的术语在标题中有不同的内涵和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表示文章的性质、层次或风格
诸如“论、谈、议、析、说”等术语一般表示论证涵义, 是论证的标志词, 说明文章属于论述类, 而不是随笔、叙事等其他风格。此类术语在中小学教师论文中使用比较普遍, 一般之于文题首位。许多教师为表示谦虚或者给自己留下余地, 通常还会加上“浅谈、试论、刍议”等谦词, 这就更加明确地表明了文章的层次, 尚在初级探索阶段或仍有不完备之处等。而这些词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如“论”一般表示的专业层次较高, “议”和“析”次之, 而“谈”和“说”, 相对而言专业层次要求又更低, 行文风格上可稍显随意灵活, 偏重经验之谈。
2. 表示研究的目的
如“研究、实践、探索、应用”等术语, 常放置于文题末尾, 表示研究的主要目的, 其中“研究”属于专业层次较高的类型, 意为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以发展新的理论或理念为主要目的。“实践”, 顾名思义, 是“实行 (自己的主张) , 履行 (自己的诺言) , 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常指用行动去诠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论述的重点在于具体的举措或做法。“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 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思考和行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应用”则是对已有新理论和理念的行动验证, 确定其有效性和正确与否, 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力。[3]
3. 表示研究的手段
很多论文还会在文题中使用“实证、实验、比较、案例”等术语, 用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也能够体现文章的性质, 从某种层面而言, 这些术语也就是一些研究方法。如“实证”是在早期教育研究中较为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 强调通过完全客观的途径和手段去实现既定的目的;“实验”堪称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 教育科研自然对其十分倚重, 它要求设立对照组, 排除一切主观和无关因素, 获取纯粹的科学结论;“比较”, 显然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某些独特性;“案例”则借助于个案或多个案例来达到某种教育意图或获取某个教育结论。[4]此类术语基本上能够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 教师很少会对其产生理解歧义, 但仍要谨慎使用, 因为一旦在标题中确立了这种方法, 就必须在研究过程和文章中切实体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