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劳动教育 助力全面发展
2022/5/13 11:00:07 阅读:347 发布者:
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也意味着,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课重回义务教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当前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呢?可能并不仅仅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
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让其掌握人和自然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
因此,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培育劳动观念,而且要教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创造美好生活。
开垦荒地播撒种子
为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目标,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素养,南通市启秀中学紧跟时代背景,利用校本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用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们的劳动技能。
未开垦前的荒地
启秀西南角有一块拆迁留下来的荒地,以前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影响了校园环境的美观。基于此,我校生物学科教师,吴年平老师萌生了开荒种地与学生共建绿植花卉基地的想法,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又能锻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种植,体会稼啬之艰,融洽师生关系,也契合国家提出的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这一想法得到学校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于是学校拨款购买了劳动工具及各种种子肥料。2020年10月,我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开垦荒地的劳动实践。
2021年11月29日中午,我校师生相聚在校园里的启秀园,举行了南通市启秀中学劳动教育“分田到班”启动仪式。卫峰副校长在开幕词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种植的过程是“自育式体验”、 “互惠式学习”和“立范式成长”的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学习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互惠互助,共同成长。党委书记、校长祁金莉对接下来的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
种植期间,各班级认领责任田,老师带领学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亲自参与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各种劳动实践。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中,走进自然农田,亲近自然,体验田间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疫情期间,启秀园没有了师生的细心照顾,杂草生长旺盛,阻碍了蔬菜和花卉生长,也滋生了许多蚊虫。于是,复课后第二周的周一,我校民盟南通市启秀中学支部教师和学生来到启秀园内除草、浇水和移栽等,让沉寂多时的启秀园重新焕发生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探知自然植物的奥妙,感知生命的生长历程。通过播撒“劳动”的种子,让“五育”落地生根,有机融合其他“四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让“双减”落地有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启秀中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劳动中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从而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网教育频道
转自:南通市启秀中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