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深入学习——记小河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2022/5/13 10:31:09 阅读:432 发布者:
5月12日,小河小学数学组在名特工作室召开本学期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三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将围绕“量感“专题进行阅读分享。
首先,徐燕老师对《量感培养:困惑、根源及策略》文章进行阅读分享。学生的量感培养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量感包括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的感知,对度量意义的理解以及真实情境下的测量,估计等。在教学测量与常见的量后,常常有填写合适单位的练习题,学生较高的错误里总是让老师瞠目结舌。怎么样才能减少这些错误呢?在测量估计的时有三点至关重要:1、知道测量对象的属性是长度、面积、还是质量等,2、判断测量对象的数量级,根据对象的大小、长短、多少,选择合适的单位。3、要善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
张含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在感量活动中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活动。1分有多长为例,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在标准中发展量感。一分等于60秒,用一分钟的时间,我可以数到几?来体会一分钟我可以数多少个数?第二个活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来发展量感。在刚才一分钟数数的基础上想一想,我的一分钟还可以做点什么?有学生写字,有跳绳,有画小花再次体验一分钟我可以做什么?在两个具体的活动以后,第三个活动让学生反思一分钟的长度。最后,第四个活动在一分钟的基础上,想象五分钟可以做什么,十分钟可以做什么。合理的推测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晓敏老师,更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呈现时间可视化中低段时间单元教学》。
1、激活已有经验,形成量感表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水平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有效开展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立体性数学,从感性方面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际生活,在教学中渗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量感表象认知。
2、重视标准量的有效建构。事物的不同属性可以用不同“单位”度量,不同的“单位”就是不同的度量工具。教学中需要借助操作经验,通过认、找、想、说、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知觉器官共同参与,让儿童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多维度认知体验中有效建立度量单位表象,夯实度量单位模型,强化同一度量不同单位之间的对比辨析,从而建立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内在结构。
3、组织实践活动,形成核心素养。小学生具有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量感,还需组织多样性数学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索、计量器具使用中,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实践学习感受。,数学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量的本质和改变,这样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量的知识。
4、分享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因此“量感”培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用已知测量单位后进行测量,而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出数量的属性,并“创造”或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来进行量化。在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包括物体形状大小、长和短、粗和细以及重和轻,这些估测需要借助标准单位量当作参照。教师在给学生教学概念知识时,需要学生对参照物进行选择,然后运用标准单位证明物体的量,很多学生会用日常生活中一些非标准量进行估测。所以,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参照物品。正如曹培英老师所说:数感是数出来的。同样地,量感应该是量出来的。一线教师要创 造各种数的机会、量的条件,让学生在丰富的 体验活动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最后廖跃娟老师分享了1厘米的活动设计,提出教师应精心设计的多种量感活动,学生先建立了一个单位的标准量,再通过多重感官的参与,在不断反思和内化中生成了量感,最后通过想象和推测,从一个单位延伸至几个单位,从而使学生的量感变得更精确、更深刻。
经过两次的阅读分享,老师们对量感培养的重要性、策略有了新的理解。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时间还是长度等量感,都可以设计各种量感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了解各个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数学教研组也将在后期围绕“量感”进行分组课堂实践与反思,从“一维——二维——三维”的角度,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转自:杭州市小河小学 拱墅教研院附校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