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会】关注教材课标 关注教学过程 关注学生情况 关注教学研究——呼和浩特市化学一模试卷分析
2022/5/7 9:08:11 阅读:762 发布者:
呼市教研中心中学教研 2022-05-06 06:45
初三化学质量检测数据分析
4月26日下午三点,市教研室举行了呼和浩特市2022年初三化学一模试卷分析线上会议,此次会议由郭林老师牵头,逐题分享考点、难度系数、学生答题困境,以及每道题所承载的学科素养。分析过程详尽、严谨、热烈,且发人深省。老师们也通过此次会议反思日常教学,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郭老师以试题为载体,从不同切入点探讨日常教学,郭老师指出,本次试题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并非一味的重复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强行背诵和记忆能力,更多落实在了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深度和探究能力的考察。
比如,对于宏微观模型的建立,郭老师提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特征就是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因此,需要依托教材中常见的变化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分子的性质、以及物质发生的变化角度,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观念和能力;需要将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者有机整合,甚至借助模型图的直观呈现,培养学生三重表征的整合能力,进而加强学生对物质组成、构成、以及化学变化的认识水平。
另外,在中学阶段,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化学反应,开阔学生的思维视角,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化学实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从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操作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需要更加注重与生活情境的连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提升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和面对问题时自主推理能力。
对于试卷中引发热烈讨论的图像题,在后续交流过程中,老师们也都各显其能,通过实验实操来证明自己的想法;郭老师也充分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意见,从更高的知识角度给予老师们解释。这次讨论不拘泥于试卷本身,更多关注在学科知识的深层探索上,不但促进了老师们对于书本中某些存在争议的细节的深度理解,也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在与一线教师的连线环节,回民区八中的郭琨老师,以十二题为出发点,结合自身阅卷经历,和老师们分享了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功培养的重要性,她希望教学回归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才能活学活用,拓展到更高层面的思考和应用。与此同时,她号召老师们重视日常授课时对于表述细节的掌控,进而才能培养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34中白金华老师也借着酸碱盐填空题,强调了化学式书写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以及实验原理及装置背后蕴藏的学科素养,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实验的核心,孩子们才能够克服对于陌生实验的恐惧心理。
玉泉区的康占军老师,以酸碱中和图像题为背景,分享了阅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学生对于物质类别的陌生,以及对于某些反应原理的困惑,他认为涉及到溶液及酸碱盐的问题,可以尝试从离子角度入手,强化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本质的能力。
电力中学的李耕山老师,从溶解度曲线出发,结合新课标,细致的探讨了日常授课时需要达成的目标,强调了新课标新增的两项内容,并分享了自己对于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学习饱和溶液的深刻理解。
针对此次考试体现的问题,郭老师建议老师们注重回归教材,回归知识的本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涵义的解读、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和分析的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瓶颈,需要在下一步的复习过程中反复打磨。另外,教学中需要重视教材上的典型实验探究过程的剖析和挖掘,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能力、寻找证据与推理的意识等,以及加强学生在文字阅读和识图过程中,提炼有价值信息能力的训练。
最后,郭老师结合新课标指出,往后的中考命题将坚持“无应用情境就无知识测试的原则”,考点必须“生长”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土壤”之中,因此,今后教学以及考评的方向为:第一,以记忆、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学,将走向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第二,以先学后用为特点的能力培养观念,将走向以“做”中学、“用”中学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第三,以先零后整、碎片积累的组装式学习将走向应用驱动、 且做且学的整体性学习,要求我们重组教学要素;第四,从更关注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准确性,将走向更关注观念领悟的深刻性、迁移性,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理解运用;第五,从更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将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特点,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教学过程。
这次会议基于一模试卷分析,让老师们有机会交流意见,共同探讨,而郭林老师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也将会议想要传达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平实无华,给出的指导方案具有极高的实际操作价值。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思想和方法将指引我们完善日常教学,不断进步,共同成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