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交流(五)
2022/4/19 9:23:55 阅读:269 发布者:chichi77
一周研修记录
1
4.12人民币的兑换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量与计量”知识,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与计量”的学习。其中“人民币的兑换”一课,引导学生系统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及以上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兑换,在“购物”活动中,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简单了解人民币的发展史。
刘老师首先通过复习5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引出新课。然后出示生活中五种常见的较大的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让学生对照实物和模拟人民币按照正面、反面、数字、图案、颜色、标示等顺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在交流中加深对我国各种大面值人民币的整体了解并进行识记。
在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学中,刘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完成“换钱”活动,在换钱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同时深化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练习中的“摆钱”活动,根据学生使用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时,不断让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价值并做到爱护人民币。
授课教师:海滨学校刘燕老师
2
4.13分数与除法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旨在理解分数表示整数除法中商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抽象意识及有据推理的学习品质。
李老师这节课借助腾讯会议实现线上教学,充分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公共平台上的“云课堂”精品课程资源,提前录制下来本节课需要的部分内容,比如课前的回顾部分: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到今天五年级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新课探究部分从整数除法过渡到例1和例2,利用微课形式展示,然后李老师根据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说明为什么3÷4=3/4,深入理解分数表示除法中商的意义,自主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练习的选择上李老师由易到难,分层设计,让学生充分观察和表达,在不断温故中获取新收获,加深对分数和除法关系的认识,产生对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意义的新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授课教师:花园里小学李庆茹老师
3
4.1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的特点,感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宗老师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情景,比较分析放大和缩小后的物体和原来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引出新课。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受物体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形状保持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放大的意义的基础上,尝试画图,体会放大的步骤及产生的效果,在呈现“青蛙”“压扁”和“拉长”的非相似性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被放大与缩小后的变化。最后借助迁移,让学生在理解了放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操作完成对缩小意义的理解,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特点。
最后宗老师让学生回归线下完成教材中选作的几道练习题,通过多层次的巩固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能,观察图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以及对图形放大或缩小过程中面积的变化规律探究,让学生对图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授课教师:三号院小学宗淑艳
4
4.15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和除法的关系”一课,让学生借助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在比较、观察、分析中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增强思考与推理能力。
刘老师本节课与学生的学习路径是:观察、猜想、推理、验证、总结、应用。首先利用一堆“火柴棒”和4根火柴棒摆成的正方形,关联旧知,建立了“量”与“量”之间的关联,自然引入新课情境,然后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切换每个学生的镜头,来了解学生的拼摆情况,然后利用多种表征形式进行探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取15根、17根、18根小棒摆正方形,得出的结论“余数总是比4小”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刘老师最后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知识演练场”和“智慧加油站”,习题层次分明,由简到难,最后回归到课中错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为之后的试商做准备,也体现了知识的关联性。
海滨二校 4.15
授课教师:海滨二校刘建余老师
5
4.15认识比例尺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认识比例尺”一课,属于比例的应用模块内容,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判断并表达思维的过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比例尺,理解比例尺,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根据量与量之间的本质关系扎实地掌握概念。
郑老师本堂课应用钉钉直播在线课堂进行授课,上课伊始,利用脑筋急转弯,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为比例尺学习做好准备。接下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了解比例尺,老师帮助学生建立比例尺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比较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郑老师在学习比例尺后结合天津市地图寻找滨海新区位置,学会看地图。在理解比例尺的基础上,出示零件图纸,让学生全面认识比例尺,知道2:1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好铺垫。
郑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基础练习后,设置了一个“知识胶囊”,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行游戏比赛练习,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教师:海滨四校郑国翠老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