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8 15:16:40 阅读:815 发布者:chichi77
在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7日下午,高三英语市区校融合教研活动(五)如期在线上举行。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思路的七选五讲评课研讨”,由广州市教研院陈皓曦老师策划指导,荔湾区教研院刘葆婷老师组织并主持,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赵忻老师作示范课展示和自我复盘反思,广州市真光中学吴君毅老师作课堂点评。
首先主持人简单介绍了本次研讨课的授课老师赵忻及学校生源情况等教学设计背景: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但今年生源情况不理想,本次研讨课选取该校承担,目标是探讨中后样生源如何激发课堂学习的活力。本节课属于一节一测后的阅读讲评常态课,仅仅在录课前一天晚上才告知学生,为面对摄像头作准备。本次研讨课也是一系列一测讲评课的其中一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找出问题,逐个击破,以实现精准备考。
听课前,主持人提出了三个关于如何针对一测问题精准备考的思考方向供听课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和互动,以实现集思广益:
1.中后样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如何激发?
2.一节课阅读速度与阅读深度的矛盾如何平衡?
3.阅读备考中什么样的做题策略需要教,什么样的做题策略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整体框架的把握?
市一测后,赵忻老师在全年级里做了全卷的笔头反思和抽样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七选五的答题上,存在着只看细节不看整体,只看形式不看意思和衔接的问题,甚至有学生在整体做题的策略上,由于时间管理不到位而造成七选五消极应对的问题。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重点聚焦于通过让学生重塑整体框架,对paragraph skills 中的五大要素mainidea, topic sentence, unrelated information, supporting sentences, concludingsentence等进行回顾。课堂实录中,赵老师用了三个问题导入,让学生回顾一测七选五的语篇,回答What is the text type? What is the writer’s purpose for this passage? In your own words, what is the topic/main idea of the passage?这三个问题。中后样学生对于整体框架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这反映出学生缺欠文章整体理解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赵老师用事理性说明文的基本框架What-why-how 引导学生重新整理文章思路,学生代表在屏幕上直观指出文章框架,使得学生对“resourceful”的核心概念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随后,赵老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每个学生负责一题,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动起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度很高,让学生成为student helper,用think-aloud的方式帮助彼此形成整体文章框架分析和做题思维训练的习惯。也具体到个人的任务,让三个学生代表讲题,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反思,归纳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包括:关注文章结构,考虑句式和意义时意义优先,注意代词的指代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赵老师在追问学生段尾是否一定是结论时,学生能够清晰自信地回答,段尾不一定是结论,有可能是和上一句形成逻辑关联,也有可能跟下一句形成承上启下的关系。这就提示了学生,在做七选五的时候,应该整体思考,而不要只关注碎片信息或段内信息的关联。
针对学生在得分率较低的36和38题,赵老师的教学设计解决了试卷中的难点,澄清了共性错误。让学生再次在小组内讨论两个问题:1.你为什么误选干扰项?你认为如何能提高正确率?”赵老师给出最多考生选择的干扰项:36题(C,F选项代表着meaning 和form 的博弈)以及38题(A,E项意思相近,但在逻辑关系上有着差异,考的是Connection between lines)。四个不同的例子让学生再次投入思维碰撞,四位学生代表在台前进行展示,用划线加口头表述为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的思维过程,阐述了当时选择干扰项的思路以及后来看到正确选项后得到的阅读启示,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有效地结合学情,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呈现出真实的学习思维过程。
最后赵老师在学生明晰一测七选五考点的情况下,再用出门测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达成课堂学习目标,选取的是2021广州市二测的七选五试题。在七分钟限时阅读后,赵老师让学生以列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答案,通过统一批改,学生瞬时可以看出正确项和干扰项,实现即时反馈,将目标细化,提高了学生的获得感。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讨论时都很积极活跃。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打断学生之间的群学群助,有些小组甚至讨论得脸红耳赤,可见真实的思辨过程。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本课所学,在出门测环节,赵老师再次邀请五位同学讲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去追问,追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或者读者想知道什么。而学生都能迅速从讨论中比较准确地分析了正确项和干扰项的思路差别,从而推导出考点,老师也在板书上列出两份考题的考点异同之处,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让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赵老师通过Self-reflection环节,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本课所学所悟,形成做题感想:先看字里行间意思再看形式,形式上的一致有可能是迷惑项;要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衔接;段首段尾都不一定是主题句和结论,要看有没有存在句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学生精准的分析为这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
课后赵老师进行了简单的复盘反思。赵老师介绍了西关培英中学学生的情况以及在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学生反馈存在着无法把整体框架,逻辑关系和细节同步处理,这也是很多中后样学生遇到的瓶颈。针对这个情况,本堂课的设计先从整体框架入手,让学生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再注意句间的关联。赵老师认为,这堂课达到less is more的要求,学生在exit ticket中表现出有效学习,也带着轻松和愉快的心情结束这堂课,达到最大的教学目的。陈皓曦老师在观看录像后特别提醒:在36题学生表达了“意大于形”的观点时,老师的追问和点拨还应该更加深入。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正确选项一定是与上下文语意上逻辑连贯,形式上衔接得当的,所以做题时要应该更加谨慎,整体考虑,不能偏颇。此外,resource 和resourceful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学生的理解偏差要注意纠正。老师在日后教学中也应更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具体语意理解概念,不能望文生义。
最后广州真光中学吴君毅老师进行了点评,吴老师首先明确了高三讲评课的三个主要目的:帮助学生明确:1. What(定位): 错点是什么?(了解设题的考点)2.Why(定性): 归因错误原因(知识,能力,习惯,非智力因素)3.(定案):为成功找方法,最后,通过follow up 练习定型解题过程,巩固解题方法,举一反三。
吴老师指出了这堂课的指向明显,教师没有作过多的干预,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吴老师也点出几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选材的典型性,引导学生把握宏观语篇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事理性说明文语篇“范式”意识,为后面举一反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课堂活动组织的多维性:中低难度题学生独立讲解,教师辅助。中,高难度,同伴互助,教师协助,可以看出整堂课下来活动量充足。再如,让思维可见,引导学生运用think-aloud策略,师生思维碰撞出火花!教师在其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评有效、关键。最后,教师用出门测的方式综合验证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从学生的做题答题的思路来看,学生能吸取这次广一测的教训,这是非常可喜的成果。
与此同时,吴老师也提出了他自己对如何巩固讲评课教学效果的思考:可能我们都会通过练习来巩固,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往往过后又回归常态,我们可以尝试使用Self-reflection通过教师文字或者口述的方式重述做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用提纲checklist,图像解题流程图和海报等不断提醒,让学生反思做题的过程,巩固教学效果。
在这次教研中,老师们积极在线上参与研讨,老师们普遍认为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质量,应该要在帮助学生把握好阅读方法,以后再进行强化训练,课堂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深入分析文章结构;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困惑,逐个击破;把时间留给学生,让有声思维发挥作用,层层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同时可以把七选五和完形填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上下文带来的信息;对于中后生来说,需要帮助他们分析文章整体结构,解题步骤,培养思维习惯等,找出短板,逐个击破,循序渐进,方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同时,老师们感觉这堂课让他们收获良多。
有教无类,让我们用充满爱和希望的课堂推动高三学子继续向前!愿所有花开,不负归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