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4 16:14:01 阅读:954 发布者:chichi77
谈“双减” 话“美育”
聚焦音乐素养 打造品质课堂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作业又是教育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狠抓常规课堂、优化作业设计,是当前每位教师必然面对的重要话题。为实现荔湾区初中“强腰教学计划”背景下的提质增效目标,4月8日下午,荔湾区中学音乐学科开展了“双减之下的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全区所有初中音乐教师齐聚线上,共同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双减”之下的初中音乐单元作业设计,二是课堂教学课例研讨。
首先,区特约教研员真光中学肖翔老师为大家解析了早在上学期就颁布的《初中音乐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并针对音乐学科特殊性,为大家介绍了几种作业设计类型。肖老师提醒大家,现在的调研视导反馈表中多了一项内容,就是各年级作业设计和实施情况,它会从作业的设计情况、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的批改情况等几个维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情况,而且每个年级都需要抽查一定的份数。肖老师提醒大家,除了把课备好上好之外,在作业设计和实施方面也需要兼顾到位。
随后,由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的林冬秀老师执教了一节展示课——《樱花》。
林老师从旅游局宣传的情境创设开始,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在课堂中,林老师通过设问、音高小游戏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征,直观地了解日本都节调式,并从日本传统审美中自然朴素与物哀的审美角度出发,理解歌曲简洁、悲凉的音乐色彩。课堂中穿插多类型小练习,加深学生对日本都节调式的理解与运用。在拓展环节,林老师还带领学生了解日本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渊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该课从实践感受出发,把歌唱和律动作为最直接的体验方式,结合视觉、听觉与联觉等综合体验方式,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文化理解,让学生在听、唱、析、辨、创中理解多元文化,感受日本的音乐之美。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氛围浓烈。
本次教研活动一大亮点当属评课环节,早在教研活动开始前几日,区教研员董燕老师就制定了具有导向性、前瞻性、理论性相结合、针对音乐学科特点的多维度板块式评课角度。要求老师们根据具体的观测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师素养及作业设计等多个方面,根据这节课做出相应评价。老师们积极踊跃、各抒己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
教学目标
伍鸣彪老师指出,林老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审美感知上能让学生大量感知日本音乐风格;在艺术表现上,通过创编让学生理解都节调式的色彩与运用;在文化理解上,通过日本的审美文化元素让学生理解日本传统音乐的朴素与物哀之美。此外,他还建议本课的设计最好在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联系上多做展开,提升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自信。
徐宁老师表示收益匪浅,她指出林老师即兴弹奏三段旋律,判断都节调式的音乐色彩,完成了审美感知目标;学生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的美感,用都节调式做简单的歌曲创编,完成了艺术表现目标;最后,学生通过联系理解日本文化中的自然朴素与物哀之美,完成了文化理解这一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改最大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音乐的快乐体验中学习。
杨宇老师表示,本课在音乐创作与实践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建议,教师可多提一点日本人的坚韧品格,物哀之美的同时,他们的音乐哀而不丧,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人的文化精神是有韧性且励志的。
教学内容
陈凡凡老师认为,林老师的课堂内容设置合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基本功扎实,善于运用对比聆听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验,能涉及学业水平考要求。陈老师建议,在学习都节调式及旋律创编环节中可增加学生吟唱音阶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日本歌曲风格的把握。
张丽琦老师认为,林老师的钢琴前奏能营造氛围,有效吸引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游戏加深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文化差异。
杨岚岚老师表示,林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善于利用钢琴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她建议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在中国音乐与日本音乐对比方面,可提示学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甚远。
教学实施
谢海珍老师对于林老师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中邦乐与洋乐,帮助学生理解日本音乐文化兼收并蓄的教学特点表示肯定。她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方法的运用,钢琴的使用等都显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冯绮雯老师表示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师以歌曲《茉莉花》为媒介,分别用中国五声调式与日本都节调式进行演奏,让学生对比聆听,能帮助学生分辨调式的色彩和风格。
石彦老师首先对林老师的课表示肯定,认为我区音乐教师在教研员董燕老师的带领下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她指出,林老师的课能紧扣音乐本体,整节课能围绕音乐要素展开,善于运用对比法,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日本音乐的特点,还能穿插课堂小练习渗透学业水平考,这些都是本节课的亮点。
教学效果
曹敏老师认为,林老师这节课在课堂实施方面能很好地体现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乐成功的愉悦感,并能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张娟老师指出,林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音乐课堂,运用音乐的魔力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演唱歌曲并运用都节调式进行旋律创编,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李诗晗老师表示,本堂课完整精彩,值得借鉴和学习,导入的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建议学生在演唱时如能调整正确的歌唱状态就更好了。
田慧香老师认为,林老师这堂课非常成功,展示了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可以看出林老师在平日的常规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歌唱要求。小游戏的互动效果很好,她建议林老师在讲日本音乐文化的同时,延伸一些日本民族与我们中华民族中互补的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教师素养
彭智乐老师表示,林老师教师基本功扎实,教态得体,游戏环节组织有序。教师能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还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学生作品,加深学生对都节调式色彩的理解。
徐放老师认为林老师非常优秀,在歌唱环节能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主跟唱,在资源整合方面能与中国民歌做对比,提供了恰当的素材让学生理解日本音乐特点。
张鑫老师称赞林老师是一位化身美的使者,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递美。她的课能顺应学业水平考试趋势,在课堂中渗透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
作业设计
吴小莎老师认为,林老师的课堂设计比较全面,涉及到音乐作业的各种类型。在导入阶段的情境创设,为宣传片选择合适音乐,在展开阶段,学生聆听歌曲体验速度、节拍、情绪等,这些属于体验型作业;在拓展环节带领学生认识日本乐器,理解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之处,这属于拓展型作业。整节课的设计作业能根据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同时结合学业水平考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效巩固提高音乐素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静园老师认为林老师的作业设计十分到位,她提到课堂小练习中,让学生用都节调式以固定的节奏型创作旋律,不仅巩固了都节调式的运用,还强化了节奏型的学习。
肖翔老师则根据林老师布置的两项课后作业进行了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一是让学生用口风琴来吹奏歌曲《樱花》,肖老师认为,这符合2011年版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演奏,在巩固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第二项作业是赏析中国歌曲《茉莉花》与日本歌曲《樱花》,通过歌曲的旋律、调式风格等进行对比。她认为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进行思维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她认为林老师这两项作业布置得很有思考性。此外,肖老师还提出了作业分层设计的建议,她认为,在作业设计方面也要尽量兼顾个体差异,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参与。
区教研员董燕老师认为:评课,其实是建立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推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而一节课中,教学目标才是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准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在当前提倡美育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目标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就好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失去平衡。
董老师一直强调,要将音乐学科素养提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要狠抓常规管理、优化教学模式,在落实初中“强腰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学业水平考,精准把控备考关键、无缝渗透常规教学、升级优化备考策略,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共同打造高品质音乐课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