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3 14:51:58 阅读:286 发布者:chichi77
《科学风》节目是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官方网站“小学科学教学网”的视频类品牌栏目之一,报道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动态,介绍全国各地校园科技活动,更推出短小精悍、干货满满的教研员巡礼专栏,深受全国各地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科学教师喜爱和好评。
2022年起,《科学风》节目改版,“教研员巡礼”停止更新(仍可通过互联网搜索观看),增设“特级教师展示”,播出时间更改为每月10日。(本期因为有特殊情况,故推迟到现在)
资源简介
链接:小学科学教学网目前旗下有网站、微信公众号、论坛、视频号等项目,拥有超过50人的专业管理团队,目前微信公众号总注册人数超过28万人。小学科学教学网宗旨: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全开放的姿态实现所有资源免费开放。
本期科学风栏目主要内容为: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程誉技老师的“特级教师在线”,请点击观看本期《科学风》栏目。
激趣导行:引导每一位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目标,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的题目中,没有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是用“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我想强调的是,后者的表述更加明确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与探究中逐步达成的。在这中间学生是自己科学素养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帮手,是引路人和促进者。
(一)“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观念,我是怎么形成的
“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是学科“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观念的形成,对我来讲,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在“边干边学”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大概早在1993年左右,我有了多年的教学实践,上了许多的公开课、研讨课,并通过层层选拔,作为台州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浙江省首届小学自然常识优质课评选,得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指点,领悟到了小学自然常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情感”,实现从原来的知识性教学转轨到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性教学。
2001年前后,我在参加教育部的中小学跨世纪园丁工程“小学自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报告中介绍的一个“科学素养模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及以课题等形式进行的教学研究和以全国课改实验科学(教科版)培训专家等身份参与的讲学、交流中,我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加深了理解,并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科学素养”不只是“知识”一个平面,而是由“知识”、“能力(方法 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实践(研究)”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立体化的整体。组成科学素养整体的各大要素,各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科学实践研究,在人的科学素养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能力(方法 过程)”,无论是学科学,还是用科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地位重要,一个人有了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其它方面有所欠缺也不是大问题;而科学知识则是一个人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和底色。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模型图的标注改一改:比如把“能力(方法 过程)”改成“科学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与技能)”,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改成“科学观念(习惯、态度与责任)”,把“实践(研究)”改成“科学实践(探究及其过程)”。科学素养中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已经被提到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
(二)“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我为什么强调“激趣导行”
孔夫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我强调“激趣导行”,并把“激趣导行”作为我的治教格言。我是这样考虑的:要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首要问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如何通过激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是一个重要的选题。
这里的“激趣”,是指激发学生科学学习、探究的兴趣(包括乐趣、志趣)。一个人的爱好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兴趣可能会变成乐趣,然后再带上志向就可能发展为志趣了;“导行”是指引导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行为,主要包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手脑并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激趣导行”,就是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包括乐趣、志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动手实践,动脑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感,逐步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
“激趣”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考虑引导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与探究。比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巧设悬念,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还可以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从组织容易引发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或思维冲突的教学内容(包括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等)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是我们“激趣”的常用方式。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筛选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然后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有效的研究,更为重要。在课的导入部分,重视“激趣”是需要的,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要“激趣”,也很值得思考。从教师“激趣”,如何过渡到学生自己能发现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更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深入探讨。
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我们教师适当的“导行”还是不可或缺的。引导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动脑思考、用心探究,自己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发展科学素养,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师“导行”的重点所在。
“导行”也是有不少方法的。比如在“激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重视引发学生有兴趣(或乐趣、志趣)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必要时提供一些学习支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研讨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注意教学的开放度把握,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主探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不同想法。更多的实验,应该鼓励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信地“我就这样自己做”。当然有必要时,教师可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加学生“议一议”等环节的讨论,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帮助。我们教师的“导行”主要在课内,也应该适当地拓展到课外。
(三)“引导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我为什么重视“每一位”
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在不断地走向优质、均衡。习总书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号召,在要求地方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给他们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面向全体学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应该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去落实。我们上课要面对那么多学生,要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的“激趣导行”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可是具体落实时,比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主要方式的选择等等,可能应该先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在课堂提问、汇报展示、研讨交流,特别是课堂巡视、作业指导等环节,我们要关注各个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尤其是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有一个好传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的方式进行。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效果、效率问题,还是值得大家进一步的探究。要克服有的分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阶段,一些学生只是图个热闹而已;有的分组合作,出现了好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而后进生经常成了“小观众”、“小陪客”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进一步建设好合作小组,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努力把每一个小组建设成真正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的小团队。
引导每一位学生发展好科学素养,还值得一提的是,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教师必须尽可能避免在有意无意间就“打压”或“阻碍”了一些学生的发展,对于那些爱钻牛角尖,常常异想天开,喜欢质疑问难等有些特殊的学生,科学教师更要注意善待和善导。
综上所述,所谓我的教学观点,也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激趣导行:引导每一位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我的教学观点,其实是一种研修学习的体会,更是长期教学实践和研究思考的心得,当然也是我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有而且能够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只要大家坚持认真学习,大胆实践,积极研究,日积月累,终会水到聚成。 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了,我们要学习、研究、领会,并积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继承和发展中与时俱进,主动梳理并合理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