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2 11:18:15 阅读:971 发布者:chichi77
让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走在实践的路上
增城区高中物理校际教研交流活动
按照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教研计划,2022年3月8日、11日高中物理学科分别在派潭中学、荔城中学、增城一中举行校际教研活动。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观课、议课,共同探讨新课标理念的落地、新教材的分析、新教法的实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教师物理专业素质。
派潭中学专场
星期二上午,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教研组第三组(荔城中学、高级中学、中新中学、派潭中学)四校在派潭中学听课教研,活动在唐利民老师主持下开展。
派潭中学备长李泽刚老师授课《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问题导引
听完李老师的公开课后,四校全体物理教师在小会议室进行评课交流。交流会上,首先由唐利民老师对与远道而来会人员的到来致欢迎辞,接下来由上课的李老师就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学法等内容作了详尽的介绍。
各兄弟学校与会人员全体积极参与进行评课。
兄弟学校教师积极参加评课、议课,他们对李泽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亮点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多媒体平台的应用和情境教学、三段四环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抓住课堂上的学生注意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对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例如李老师可以适当增加实物实验环节,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示意图,让学生多动手体验抛体运动。
唐老师希望高中物理教研组第三组各位物理老师能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利用多渠道多平台进行物理学科方面的教学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每位老师有发言的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上区公开的机会。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加申请上课,争取发言,让这种平台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荔城中学专场
星期五上午,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教研组第三组(荔城中学、高级中学、中新中学、派潭中学)四校在荔城中学听课教研,活动在杨兴华老师主持下开展。首先由荔城中学高三王瑞雪老师授课《力学实验——纸带类实验》。
思维导图
接下来是交流时间,派潭中学赵文杰老师认为从学生的展示与表现来看这个班的学生都是“本科生”,王老师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在学生问题的细节处再深挖,那么会更好。高级中学涂丽琼老师认为这种让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的复习方式,课堂气氛活跃,想学的学生越来越厉害。
备课组谈了下阶段备考工作重点:
1.每周安排学生完成一份套卷——午练练习选择题和选做题;限时训练(40分钟)练习实验和计算题。午练和限时训练主要是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套卷已经做过了2021年6月份的的广东卷物理高考题和2021年3月份的广州一模题。
2.每周一节对临界生的辅导;辅导是针对临界生在做午练和限时训练中出现的错误题,再进行重组,拓展,通过智学网发布,再让学生来讲述解题思路的辅导形式。
3.大家分工合作对四个章节内容做了整合复习,分别是:(1)电磁感应综合复习;(2)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的运动;(3)电学实验;(4)力学实验。
4.一模后针对高考的题型结合姚跃涌和陈汉光主编的《广东高考“3+1+2”选择性考试复习指南二轮总复习》进行二轮复习。
王老师的教学反思:
1.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课堂形式更加要求教师对细节的把控
本节课采取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并对实验各个要点进行讲解,整个知识点流程全部交由学生讲解,课堂气氛较活跃,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但是由于学生讲解逻辑性不强,很多细节无法交代清楚,就需要教师充分倾听学生的讲解,观察台下学生的反应,及时的给与纠正和补充,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模式更加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细节的把控能力,本节课我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是没有把控到位,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小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原理讲解,《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合适纸带的选取等细节,以后的课堂中应该更加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提炼、归纳、梳理的作用。
2.问题导向下的展示,可以让讲解过程更精简
学生讲解复述知识点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时间的把控是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做到学生展示,又能有提炼和总结,同时又让台下的同学有所收获,需要在讲解这一环节做功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将所要复述的知识点,用问题的方式列出来,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一些逻辑性强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系统的掌握该知识点,这样可以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让知识点的梳理更加系统化。
增城一中专场
星期五下午,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教研组第一组(增城中学、郑中钧中学、增城一中、广外增城实验学校)四校在增城一中听课教研,活动在刘柳如老师主持下开展。首先由增城一中高一刘建文老师授课《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前置研究
学生实验
精彩的评课环节
增城中学杨昆老师评课
听了刘建文老师的这节课,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巧妙地处理新概念,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建构过程。物理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理想化的,无法表达或证明给学生知道,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经常说的话是:“由此可以得到”或“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等,而刘老师处理新概念的方法是引导学生体会后再学习,用大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会,学生通过自己从实验中得到的体会得出结论,印象也很深刻。
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刘老师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人听得很舒服,学生学习的兴趣浓。
3、知识严谨,语言表达很严密。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加速度的产生,真正实现了新课改对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难点突破有效。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圆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形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刘老师在这个内容上处理得相当有技巧。
5、课堂很流畅。刘老师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设计体现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新课改理念核心,学生在课堂中从感知和理性上都充分体验到了知识。
6、为所当为。这节课的知识非常难理解,刘老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在关键时候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如何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
广外附设增城实验学校魏娇玲老师评课
2022年3月11日,周五下午第六节,有幸聆听了增城第一中学刘建文老师的一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受益匪浅。下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一点浅薄认识。刘老师一节课张弛有度,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课标里关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辅助说明。
1.刘老师的语言诙谐自如,与学生关系融洽,整堂课与学生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
2.刘老师利用课前前置工作,让学生完成了一些相关的课前任务,如课前小实验,课前问题回答,等等,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
3.整节课,就是学生的主战场,整节课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主要都是学生自己在展示、讲解与活动,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通过课前已经做过实验的学生,引导讲解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讲解,同龄之间的共通性,让没做实验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做过实验的学生,回到组里面还引导同一组的同学进行探究和观察。
5.以学生为主,但整个课堂各个环节的完整性还是做得很好,体现刘老师对课堂的良好把控。
整节课特别突出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整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很好,主动展示,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各个环节中来。
2.刘老师善用教材,结合教材,自制教具(带绳小球,模拟旋转秋千,圆筒转动,洗衣机脱水装置模拟等),让即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具体的情境模型也有一个很形象直观的认知,更好地带着学生实现从具体情景到物理模型的转化同时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拓展学习的知识应用。
如果说有一点个人觉得可以再调整一下的,就是实验安排的细节上。
1.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时,若能直接结合手机投屏,可能会让底下各个位置的学生都可以更好观看同学的展示。
2.有提前进行实验探究的学生可以分入各个探究小组,他们可以更好去引导其他同学去进行实验探究,做好观察,记录数据。
3.实验小组人员搭配上可以适当的男女生搭配,女生比较细心,男生比较大胆,有男生的小组,探究观察讨论的比较激烈,而向心力演示仪底坐是不够稳的,有女生的小组,女生会去扶住演示仪的脚,加以稳固,极大地减小了演示仪的振动。
上面是我的一点浅薄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总的来说,刘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非常精彩、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一节课,感恩刘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场视听盛宴。
增城一中邹素媚老师评课
3月11日,第四周星期五第六节课,在我校高一报告厅举行高一物理科的年级展示课,主讲人刘建文老师,上课班级高一4班,课题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型为新授课。“本原三学”课堂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刘老师充分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每个环节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方案改进,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然后老师做学法总结,关键处点拨升华进而拓展。“本原三学”教学设计的三个原则是:简单、根本、开放。刘老师在“前置研学”的设计非常的简单,开放,知识储备、感受向心力、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根本出发,经历一系列实验感受,从定性到定量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规律。而学生在课堂前对前置研学要求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完成,但是也达到了学生最大能力的上限了。刘老师的课堂依靠大大小小各种实验活动推进,学生概念认知,规律得出都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学生一节课下来,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以外,还经历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结果的过程,了解了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尝试,思考,改进,调整……等实验操作去排除探究困难。总之,物理学科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刘老师这节课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高度完成课堂目标。
刘老师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由向心力的定义,借助已有物理知识总结向心力的特点,但这部分内容知识性过强,所以紧接着是向心力的来源,学生在做受力分析寻找向心力的过程,可以对向心力的定义和特点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通过实验共同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将教材里的案例情景化,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暴露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课堂的生成是极为重要的。
演示实验非常精彩,但在课堂使用时过于仓促,给学生多一点感受和分析的时间,让整个课堂更加充实,学生的而收获感更强。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一般,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确掌握实验的方法,而且实验器材的精确度不足。
区教研员邓治国老师对校际教研活动的点评:
在“三新”的背景下,各年级要扎实开展新课程标准学习,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把所学知识内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吃透学情,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助推我区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