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2 9:19:05 阅读:804 发布者:chichi77
教研
动态
2022年3月30日下午,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召开了音乐绘本《犟龟》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办,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承办。
本次活动与会领导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音乐教研员、中小学舞蹈教研组组长 程郁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教育教研室主任 王杰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李英杰
昌平教委体卫艺科老师 谷彩梅
昌平进校教科室主任 富殿山
昌平进校体美教研室主任 苏伦高娃
昌平少年宫教研室主任 靳秀蕾
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 杨俐嘉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怡久文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 高欣蕾
与此同时,北京市各区小学音乐教研员、中小学舞蹈教研组成员及相关学科教师也通过线上教研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活动期间在线观看量高达6000余人。
课堂我们这样呈现
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内涵总是十分丰富的,薄薄的一本书,却可以读出无限的韵味。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阵阵触动。 《犟龟》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它有着更深刻、更意味深长的哲学意蕴——只要上路,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
精彩瞬间
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音乐李莹老师、形体廖丽老师、语文罗秀宇老师在程郁华老师带领下,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灵动的现场示范课,一场精彩的《犟龟》新编。课堂上,学生沉浸式学习;表演时,学生生动演绎。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犟龟我们这样打开
学生们为什么能够呈现出
如此灵动的课堂样貌呢?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音乐教研员、中小学舞蹈教研组组长程郁华,从教育的本真进行了诠释:
1.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样貌。在对《犟龟》的研究中,始终聚焦《犟龟》“讲的是什么”,“能带给孩子们些什么”,最终提炼出“犟”“犟是否值得”两个价值取向。
2.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是一个复刻出来的产品。在课堂中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每一个孩子的样貌都是生动的,是在无形中自然生发,这才是课堂最本真的样态,这才是教育最美的样貌。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乔克主任为我们解读了《犟龟》的打开方式。学生由前期简单的“读、观、品”,到多学科融合形成阅读合力,继续深入走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哲学思考。这样一系列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为丰富立体,从而多维度地包裹、滋养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全阅读”学校这样营造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高欣蕾就学校的《全阅读、大空间、新思维》进行发言:回龙观中心小学要打造的是“全阅读生态”,“全阅读”生态就是以“阅读”为脚手架,以“思维”为价值链,以“空间”为赋能场,引阅读深入,助思维发展,让空间无限,通过开展全学科阅读、全空间阅读、全主体阅读,构建起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对象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阅读生态系统,让那种占据孩子们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与思考生动活泼地发生。
“大家”这样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教育教研室主任 王杰
当我们在追求教育中以量取胜,模式更迭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质比量更重要。教育的根源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正是这样创新型的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平台。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李英杰
这样的课堂指向的并不是某一节课,并不是某一学科的生长点,而是全面的教育,全人的培养。更值得肯定的是在课堂中,我们找到了学科融合间的契合点,呈现出螺旋推进的课堂模式,老师“无我”的教育情怀,学生“忘我”的学习状态,思维的碰撞激起了成长的浪花。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怡久文
上课的人是灵动的,观课的人是感动的。在学生演绎《犟龟》的过程中以声释义、以形释义、以文释义,诠释了音乐、形体、语文三个学科的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一个团队一路风雨无阻的行走,源于点亮了自己心中的那盏灯,那盏友善阅读的灯,那盏做好的教育、做最纯粹的教育的灯。
昌平进校教科室主任
富殿山
教化是以教导者为核心,让孩子成为教导者希望的样子;而教育则是以孩子为核心,让孩子成为最适合成长的样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教育。在无声中潜移默化的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在无形中润物无声的唤醒学生的潜能。
云端的朋友这样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后记
这样一群同样有着“犟龟”精神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犟龟”精神,传递着“犟龟”品质,坚持着自己的执着,用自己的理念与行动实践着最本真的教育。
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样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是一个复刻出来的产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郁华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