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宋的政治》|课堂实录

2022/4/11 11:05:14  阅读:484 发布者:chichi77

师: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大家看第二单元彩页的标题,第二单元是什么时期?生:辽宋夏金元时期。

师:我们看年代尺,这张年代史除了短暂统一的隋朝之外,其他的剩下的是我们这个学期古代史下册的所有的内容。那么我们的第二单元时期在哪一段?

师:(随着学生所指)你可以感觉到它明显分成好在这一块对吧?除了元朝之外,辽宋夏金这个时期给你的感觉跟其他的不同是什么?

生:它是一个分裂时期

师:很好,那么这个时期是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而宋在我们所朗朗上口的唐宋元明清中是比较憋屈的。我们再看宋本身它也是个充满矛盾的朝代,我们一起来读一段材料,感受一下。

(材料)宋时外患不断,但内部总是统一,几乎未出现汉、唐时的地方割据对抗中央的内乱。

       社会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但朝廷却国库空虚。

       拥有百万军队,却始终抵挡不住少数民族的进攻。

师:怎么样?有没有感受到充满了矛盾?想不想知道这些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刚才在年代史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宋,我们看到两个北宋和南宋,哪个在前面?

生:北宋

师:好,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北宋的政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首先我们看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北宋的建立被称为史上最轻松的开国,为什么轻松给大家两幅?请大家看课本结合两幅,简要的叙述北宋的建立,准备好的同学就可以举手。好,说说看,如果说不全,大家可以帮你补充。

生:首先是在960年时,后周大将赵匡胤被被朝廷派遣北上抗抵抗辽军,当军队到达陈桥驿的时候,他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然后他就回到了当时的东京,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师:他说的怎么样?很准确很清晰,但是我们上面这两幅,大家在他的陈述中有没有完全理解?大家发生疑惑的是什么?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被部下黄袍加身,黄袍意味着什么?谁穿的?

生:皇帝。

师:基本上他把这个细节说得很清楚了,我们来整理一下,北宋的建立刚才时间有没有交代?生:960

师:事件,怎么建立的?

师:北宋通过兵变的方式。很好,所以这个事件是陈桥兵变,其中发生的黄袍加身意味着他变成皇帝了。那么建立者人物刚才也说到了,是赵匡胤。他是什么身份的?

生:后周大将赵匡胤,他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宋太祖。好,我现在问大家,北宋建立的方式,用上次我们给大家概括的,它其实也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如果说4个字

生:武将夺权。

师:非常好,那么它的都城在哪?

生:在开封。

师:如果说具体的地点的话是在开封。北宋建立之后,我们说他是武将夺权,他夺的是前面哪一个朝代的政权?

生:后周。

师:后周是我们所说的哪一个时期的?

生:五代十国。

师:具体,它应该是五代里的还是十国里?

生: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

师:我们看他所继承的是后周的领土。

        

现在太祖就说了,(材料)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为什么太祖现在睡不好,他明明已经夺取了政权,结合这段材料为什么他睡不好?

生:害怕其他的武将还要夺他的权。

师:其他的武将都是什么人?

生:之前拥他为皇帝的。

师:但是这个材料里面说了,皆他人家。这些人已经占据了这些地盘。

生:当时有很多的割据势力。

师:其他的割据势力,非常好,哪些割据势力?我们说北宋的建立先是结束了五代,但是你剩下来还有什么十国对吧?所以接下来他还是要去进行统一去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的,对吧?但是宋太祖是讲究方针政策的,他没有选择蛮干,在面对这么多的割据政权,他先想办法,分强和弱,先打弱还是先打强?

生:先打弱的

师:哪边弱?

生:南方比较弱

师:所以我们说北宋它统一的方针叫什么?先什么后什么

生:先南后北。

师:好我们看地图,从963978年,北宋相继消灭了南方的9个政权。979年又消灭了北方的北汉。到这儿为止,什么时代真正的完全结束了?

生:五代十国时期。

师:但是北宋的统一战争此后基本上结束了,止步于此了。我们对比一下,这是右边是北宋的疆域,左边是之前的唐朝,有什么区别?

生:小,少

师:少了对吧?少了什么?很明显的西边的左上角的西域,好,还有什么?

生:东北。

师:东北被谁占了?可以说整个北方是强大的辽政权,对吧?我们今天暂时没学到后面会学的。还有什么?还有河西走廊上的西夏,对吧?所以我们说北宋的统一它是全国的统一吗?生:不是的

师:它是一个局部的统一。好,我们再来看这种局部,如果让你形容一下哪些部分被统一了,哪些区域?

生:广大的中原和南方

师:很好,所以说北宋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他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讲,一般除了在肃清外部敌人之外,还有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固内部的政权,或者是建立一些新的制度,对吧?那我们看历史学家对北宋的立国精神是这样总结的

(展示材料)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就是这个国家建立之后,在他建立各种制度的时候,他特别注重什么?

生:防止前车之鉴。

师:那我们来想一想,此前唐朝和五代十国有哪些前车之鉴?

生:唐朝的话都是节度使,最后武将篡位。

师:唐朝都是节度使,唐朝什么时候才出现节度使能武将篡位?

生:唐朝后期,开元盛世后期。

师:什么事情之后更准确?安史之乱之后出现什么?藩镇割据对吧?所以你说的更多的应该是藩镇割据,它有没有被那些节度使最终夺掉政权?

生:没有。

师:好,还有什么?那刚才贾思咏里面说的第一个,你想说还有什么?跟藩镇不太一样的?生:武将。

师:很好,其实他第一个就应该防武将,为什么?

生:他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王朝的。

师:很好,还剩下一个还挺不容易想的,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你觉得在朝廷当中还有什么人能威胁到皇帝的权力?有人说宦官,在唐朝比较成气候的,提示一下,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他贪图享乐之后,朝政都交给谁了?

生:宰相。

师: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有只手遮天的杨国忠,对吧?所以说宰相专权现在也是需要防范的对象之一。好,那么围绕防范这三个对象,北宋开始了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防弊之政。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

三大组分别从武将、宰相和地方割据三个角度出发,第一步读清楚课本。你定位到你所负责那个角度,哪一段是在说它的。然后还有我会给你一些材料作为补充,里面会有一些你在画政治结构当中会用到的机构或者说官职。你在课本旁边画之后,我们每个小组可以派同学上来一边讲解具体措施,一边尝试着能把这些机构放好。什么叫政治结构?跟大家解释一下,就秦朝,我们回想一下书本上他的建制示意图,最顶上是不是皇帝?然后下面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上下左右你这样放。我已经把你需要用到的框出来了。

         好,下面看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你画好了就可以互相讨论。如果你那段比较简单,你看得很快,你也可以把其他人的再看一看,等别人讲的时候你来做纠正或者点评,一边看一边动脑筋,如果打不开思路就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我是怎么想的对吧?我看到陈雨萌听清楚了我的要求,它第一步也是把涉及到的内容先分点,先把这些措施找清楚,然后再结合我给的材料。我看大家点都画的差不多了,可以讨论起来了,这里面你用到哪些机构,最后一分钟讨论一下,一个组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合作上来摆一摆,如果讨论好了你就做好。让我看到我看第三组同学做好的还蛮多的,是不是第三组比较简单,第一组也不少人做好了。

 

师:第一组同学比较困难,我来先帮他第一步,我们说最高统治者是谁?

生:皇帝。(并继续摆放)

                 

师:好,请你根据措施来讲解你为什么这样?

生:第一个就是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掌握牢牢的控制了军队。

师:这个时候在这张结构图上能不能看出来,暂时能不能看出来?皇帝在最上面对吧?那么这里面我们一起给他补充,还有一个什么措施,是一个跟什么事情相关的,什么事情意味着禁军将领兵权被收了?

生:杯酒释兵权。(继续摆放)然后第二点就是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师:这一点要不要用到这个图?

生:它就是通过枢密医院来进行调兵的。然后第三点就是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首先它这个结构图放的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看一下第二点里面,他刚才是不是没有说到三衙?我们针对第二点,其实就跟措施里面的第二条统调分离相对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被皇帝收了之后,枢密院负责调兵,而三衙就是平时军队所在的地方,对吧?你书面的兵符不来,三衙能不能动兵,能不能动军队?

生:不能。

师:所以纵纵使你手握重兵,能不能再捣乱了?

生:不能。

师:然后就算你枢密院跟三衙又伙同一气,准备作乱,偷偷发个兵符,下面的军队是定期换防的,也就是现在我跟大家一个学期以来非常默契了,然后突然又换了下一个老师,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对不对?好,我们看在军事方面的这样一个措施,防武将有没有达到目的这三条?

生:能。

师:但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话,就会导致将领和军队之间没有默契,就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师:很好。而且还有如果发生紧急军情的时候,你手里几十万大军,却要等着一张兵符,会不会延误战机?

生:会。

生:(第二组摆放)

当时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他采取了一种叫做分化事权的方法,当时他宰相往往不止一人,意思就是说他要有很多人一起去参与政事。然后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很多人,副宰相又要和正宰相他们一起去商量政事,也就是说正宰相他还不是几个人就能说了算的,还要和副宰相他们一起再商量。还有很多重的机构,这些机构他们也不是就是听了宰相一个人说了算,他们也可以参与政事,可以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这样就是,通过这样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了宰相一个人的权力,就可以防止宰相专权。

生:(第二位同学摆放)

生:(第三位继续补充)实际的最高行政机构就是中书门下,也就是说它是仅次于皇帝的行政机构,然后他说其中的宰相不止一人,也就是说宰相是隶属于中书门下的,并且他说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共同议政,所以说它跟宰相是几乎平级的,再到下面宰相不再管理军务,由枢密院的枢密室来负责,所以他也和宰相评级。

师:所以枢密院是个机构还是官职?如果是个机构,它应该往上还是往下放?

生:然后三司同时也是跟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平级,来掌管财政。

师:(总结)宰相现在的事权被分化了,被削弱了。第二个宰相不止一个人,而且还有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来跟他一起议政,牵制他的权力。而且宰相原来可以处置军国大事,财政大权,现在这些是归不归他管的,他都不管了对吧?他交给了刚才我们说了军权在枢密院,然后还有管理财政的三司来分割了他的大权。好,现在防宰相专权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有

师:这个又会有什么弊端吗?有没有什么不好的?

生:应该是花销太大了,招募人的花销会变的多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了,发工资。就是官员的什么?俸禄支出,对吧?给财政造成负担,多花钱了。

生:因为宰相太多对于皇帝管理的人员也有增多。管理比较麻烦

生:可能会有些人走后门,就比如说有些人没有通过科举制来当成一些宰相,就会导致会混乱。

生:我觉得假如说平级的宰相之间有矛盾的话,会影响政事的处理。

师:这点说得很好,或者说我一件事情交给你们好几个人同时去处理,如果谁都拿不定主意怎么办?这个事情的处理效率就怎么样?

生:就会降低了。

师:消极的影响,这也带来了机构的臃肿和办事效率的低下。

生:(第三组摆放)

 

首先知州他是由文臣担任的各地的长官,所以他肯定就是比较高的一个职位,但是通判我之前也查过了,他是指由皇帝直接委派,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利,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故称通判,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重要官吏,所以他既是知州副职,但是他也跟皇帝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也不算他一个下级,所以我也往下放一点点。然后转运使它在这个地方上的措施有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中央财富收归中央,其实是一个财政上的职位,所以他也也是一个相当于平级的。

师:我们在细节上补充一点,刚才少了哪一个措施。

生:知州三年一换。

师:对原来藩镇长官的不信任,藩镇长官就是那些节度使,对吧?那么派文臣到地方去担任长官,取代他们手下的爪牙,被皇帝直接管理。而且对知州还不放心,三年一换。再不放心,刚才邓璐希说到的通判,它其实跟知州可以是一个平行的关系,可以分知州的权利,而且我们课本30页的相关事实,包括我刚才材料也跟大家讲了,它里面是怎么样?知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通判,怎么样才能实行?

生:签字同意

师:所以他对他是一个监督的作用在里面。接下来转运使负责把地方的财政收归中央。好,地方现在地方官控制住了,钱也没有了,有没有能够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

生:可以

师:你就是想造反,你也没有那个钱了,但是这又有什么弊端,会不会有不好?

生:办事效率还是会很慢,比如说知州答应做一件事,但是通判要签字,比如说你几个通判和知州之间还是有矛盾,又要延缓时间,还是会效率低下。

师:还有没有?现在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地方只留够正常情况用的。

生:也有时候会突发情况就没办法,比如说边疆附近的话,辽军突然袭击就会必须要地方财政支持,但是还要再通过知州和通判的签字才行。

师:这个措施它既带来机构的臃肿,也带来了地方财政的困难。但是我们看这一系列的措施,它的利和弊谁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生:利大于弊

师:那么它所实现的一些作用,我们把三衙一起拿到这边来,这就形成了北宋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央的政治结构。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本来威胁到他权利的,可能是专权的宰相,现在宰相的权利变大了还是变弱,那么皇帝的权利现在这些都归他掌控,宰相的权利被削弱,皇权就能够大大加强。那么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讲,中央对地方现在的控制力怎么样?更强对吧?可以说在我们之前所学习的朝代当中有没有比北宋更细腻的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我们说这一套防弊之政,把宋朝的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师:就到这儿,宋太祖还是不放心。他想不仅从国家的政治结构上,还要从一些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彻底杜绝前面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么他提出了一个政策叫?

生:重文轻武政策。

师:大家先想一下,你认为什么是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含义是什么?重文轻武怎么理解里面的文和武?

生:我认为这里的文是指的文官,武是指的武官,就是将那些军政大权大多数交到文官的手里,而武官手里少拿一点。

师:她看到的身份文官和武将之间。

生:重文轻武的话,虽然我在预习的时候,知道他那边整个的军力是非常强大的,但他重文的话,万一这些文官唯唯诺诺不敢出兵的话,对整个国家也是个很大的后患。

师:好,待会你就可以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我现在问的是重文轻武的含义,你如何理解文和武?

生:有两种,第一种文是指文官,武是指武官,重文轻武就是指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的权利。然后第二层兴盛文教,然后抵制,也不能算抵制,就是不提倡大量的习武。

师:第二个,大家听懂吗?它是从文化和习武风气方面来讲的。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含义。

 (展示)第一个,看两幅,左边是唐朝武将的头盔,它的头盔上面是有面目狰狞的神兽装饰的,代表的是武将的威严,还有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这种残酷。右边这是宋朝武将的装束,有同学笑了,在他的铠甲外面,大家看经常会披上一件比较宽的袍子一样,对吧?好像并不适合打仗的这种文弱之风,而且这些武将的面部表情跟唐朝相比怎么样?

生:也温和了许多,是一种谦卑的形象。

师:(材料)好,我们再看两段材料,第一个是当时后汉名将史宏肇说的,安朝廷,定霍乱,只需长江大舰至如毛锥子,就是毛笔严足用哉。什么意思?能够让朝廷安定的能够去平定霍乱的,就需要什么就行了,就需要武将我们这些打仗的人就行了。至于毛笔指的是什么?文官,至于你们这些舞文弄墨的,文人焉足用载,你又有什么用,然后到了宋朝宰相寇准就开始嘲笑武将了,说君一武夫耳,岂能解国家大体?你一个习武之人你懂什么国家大事,以及当时宋朝社会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让你最好不要从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差异?这就是重文轻武里面第一层含义,我们用课本语言准确地说一下,到底叫重什么?

生:有意重用文章掌管军政大权。

生: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师:我把它浓缩成重文臣,抑武将。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学家欧阳修,他的职位在宋英宗时到了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一个职位,他管的是什么呀

生:军队

师:他以一个文臣的身份去管理军队,这也是北宋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一个体现,并且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我们看这张饼状图,整个两宋时期的枢密使身份,91%的是文官,只有9%是武将,那这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文臣统兵。

师:我想先问他这么放心的话,北宋是不是很轻视武备?他是不是不重视军队的建设和管理

生:不是,他每年对军队的支出都是非常大的

师:说明他是很重视养兵的。好,你继续说那问题到底在哪里?重文轻武。这种重文臣抑武将的文臣统兵格局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生:打仗的时候文臣不敢让武将出兵,

师:现在文臣是领导,他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文臣对军务他熟不熟悉?

生:文臣他根本不熟悉军务,而且当时我们也讲到了武将他是经常换的,然后导致他和自己的兵都不熟悉,战斗力就减弱了。而且像上面摆的那些框架结构图,就发现它的机构,还有他的那些掌管大权的人都是非常多的,然后导致他们的权力就很重叠,重叠了之后他们就可以自己这件事做不好,反正有自己和自己一起做的人把责任推给别人,然后就导致办事的效率下降。

师:在打仗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

生:也会出现。

师:第二个层面,我们看看是不是重文教。(展示材料)这张表格它所反映的是对比唐朝到宋初科举制的发展,我们看看最大的表现是什么?

生:科举的录取名额多了

师:我们找到书上,这里面北宋它大力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什么?

生:大幅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而且还有进士的地位也被提高了。以前中进士你可能怎么样?不能立刻授官,但现在可以立刻授官,并且升迁迅速。那么当时社会上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现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了,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所以这样一来重视科举对宋朝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大家都去读书了,这样就怎么样?读书风气浓厚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因而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好,所以我们郑博刚才说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对的,在文这个字可以是文教。那么武就是用崇尚读书的风气来抑制原来崇尚习武的风气。

(材料)两位同学在评价刚才中文胫骨政策时发生了争执,请你来评理。到底谁说的对?

生:北宋第一政治的话,说实话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a同学说的话就是利的方面,而b同学说的弊的方面。

生:关于他们的消极影响,比如刚才对战斗力对支出是不是都说到了?那么在它的有利层面,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双重保险之下,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在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好,接下来还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从此文化开始更加昌盛起来。那么从以上这两点防弊之政,你能总结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吗?

生:重文轻武。

师:所以他治国多数是采用什么人?

生:文人治国。

师:刚才在武将的部分,有一则材料说的是京师屯兵十万,然后天下各郡屯兵十万。力量对比,你想想看明显很重视什么地方?

生:中央。

师:跟之前的唐朝在这个中期以后发生的外重内轻局面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它应该是一个内重外轻,如果它是一个树,那就是强什么弱什么?

生:强干弱枝,受内虚外。

师:好,还有一点,就是从这个结构来讲的,北宋的权力的分配,特别强调权力的什么

生:分散和制衡。

师:所以第二点,它还有一个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特征在里面。当然这些措施它特点所带来的弊端,我们刚才也看到了,机构的臃肿,效率的低下,大量养兵,军队战斗力弱不说,还带来了军费开支的浩大,最终导致财政的困难。总的来讲就出现了文化昌盛,但是怎么样?你国家的财政怎么样?

生:困难贫穷。

师:然后兵是比较弱的,对吧?好,那么面对这些弊端要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些弊端?如果弊端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统治危机了,所以下面要怎么样?

生:改革。

师:防弊之政它也会产生弊端,这个改革是什么?

生:王安石变法。

师:我们看一下王安石变法结合我们刚才弊端其实最能知道的是它改革的目的。刚才说了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弱,那你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用4个字就可以说了,

生:富国强兵,摆脱统治危机。

师:哪一年什么时间?

生:1069年,宋神宗在位时期,王安石进行变法

师:他的目的刚才大家也说了,为了摆脱政治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那么它有哪些主要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措施。

(展示表格)首先改革的领域上,富国强兵对吧?所以集中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措施,募役法。原来国家的劳役是要国家去征派的,派到你头上你就得去。一般情况下劳役会不会派到贵族头上?一般不会,现在不存在你是什么贵族,统一,如果你不想去服役的话,你花钱,这个钱给官府雇人来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现在也要缴纳役钱。这样一来政府收到了很多的役钱,同时也

限制了官僚的特权,财政有没有增加收入?

生:有

师:第二个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按你土地的好坏、多少,统一的平均征税,很多以前隐瞒国家的官僚和大地主,现在土地被查出来了,他把这些原来隐瞒的税又交上去了,国家财富怎么样?

:也增加了。

师:农田水利法,最好理解,我们之前讲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增加垦田面积和兴修水利。这个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那么军事上面对强干弱枝头,地方怎么增加它的他的战斗力,把平时农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个人为保丁,把这些人编起来,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这样一来既能控制住人民,也能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王安石想的这些方法,有没有对症下药?

生:有。

师:在我们看来作用应该是很明显的,我们先来看看两段材料里面,(材料)第一个说在宋神宗统治期间,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盈,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20万,什么意思?现在不管是钱还是粮食,都怎么样?

生:都富裕起来了,都积累起来了。

师:所以一来农业得到了发展,而且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不是也增加了,对吧?还有第二个,在王安石支持下,宋西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了5个州,拓展地盘2000余里,这是它什么增强的表现?

生:军队战斗力

师:所以我们看到军事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总的来说,它所产生的作用,我们看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也看到了各地新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但是我们认为它好的,他最后有没有成功的?

生:没有。因为当时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被触犯了。比如说刚才我们看到的地主现在既不能逃避赋税,逃避劳役,也不能逃避赋税,这样一来他们的利益就怎么样?被触犯了。

师:所以最终的结局,王安石变法,他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的,所以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哪怕是他的好友司马光在神宗死后任宰相之后,也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

【总结】经过这节课,我想大家应该对我们刚开始说的为什么宋,它是一个矛盾的时期,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但即使这样,中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对宋朝依然有着很高的评价。我们看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在宋朝是一个顶峰。英国的技术史学家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经呈现了巅峰状态。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更是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那么宋朝还有哪些繁荣的景象?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会学到。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