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范式创生示范——“学、问、思、辨、行”教学范式的溯源和创生

2025/4/24 9:32:10  阅读:10 发布者:

“学、问、思、辨、行”中庸本义是什么?

一、“学”:博学之,广泛地学习。《中庸》对“学”的要求是“能”——“学之弗能弗措”,即“学”要达到“学会”与“会学”的程度方可停止。

二、“问”:审问之,详尽地提问。《中庸》对“问”的要求是“知”——“问之弗知弗措也”——提问要使疑解方可停止。

三、“思”:慎思之,谨慎的思考。《中庸》对“思”的要求是“得”——“思之弗得弗措也”:思考只有得出相对系统与完整的结论方可停止。

四、“辨”:明辨之,充分地分析、判断与辨别。《中庸》对“辨”的要求是“明”——“辨之弗明弗措也”,即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直到清楚、明白事物的是非曲直方可停止。

五、“行”:笃行之,坚持不懈地将知识付诸行动。《中庸》对“行”的要求是“笃”——“行之弗笃弗措也”,即要求学习者坚持不懈地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直到学习者知行合一才可停止,直到行动收到实效才可停止。

“学、问、思、辨、行”王阳明心学有怎样的发展?

一、“学”:博学以求能其事。

1.“主动求学”(学习主体):真正的教学起始于求学的欲望,会使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精气神去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就是“以志养智”。

2.广泛涉猎多方面事务(学习内容):学习者应开放心态,兼容并包地学习各种学说与道理,从而使自己“博学多识”。

3.多渠道收集做事信息(学习方法):

1)遍读圣贤书

2)事上磨炼

3)用心观看

二、“问”:审问以求解其惑

1.“主动问”(问的主体):真正的教学起始于学生主动产生的疑问,而不是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提问。

2.批判圣贤书(外问):抱着批判的态度对圣贤书自身的真理性进行审问。

3.自我批判(内问):心镜磨明。

4.提出真问题,形成真见解:注意解决问题的设想可能并非只有一个,而可能多个并存,学习者要在心中为各种设想留有一席之地。

三、“思”:慎思以求通其说

1.贯通各种学说(类比)

2.贯通学说与事物(具象-抽象-具象)

3.贯通个别的事与普遍的理(特殊-一般-特殊)

四、“辨”:明辨以求精其察

1.省察己见:反省

2.体察己见:现场考察,将整体性认识类推到同类事物之中,用新的观测事实辨析其真伪

3.公共审查己见:与师友分享来明辨其是非得失

五、“行”:笃行以求履其实

1.学以致用(用知):坚持不懈将内部世界的思想转化为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动

1)行是知的工夫:完成的认知过程包括将知转化为行的践行过程

2)行是知的价值实现:知识的真正在价值在于改造世界

3)知易行难

2.行以验知(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行以充知(充知):以实践巩固、深化、拓展己知。

1)行使知变得更加“稳固”和“强大”(巩固)

2)行使知“由空到实”(深化)

3)行使知变得更有拓展性(拓展)

“学、问、思、辨、行”“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如何解读?

一、“学”:自主预学

“学”是学生主动预学新知,获得反馈,为“问思辨”做铺垫。

1.自主预学(预学)

学生借助“课前预学单”,通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尝试应用、提出问题主动、有效地预学新知,以下为自主预学的四种基本方法。

2.预学反馈(预检)

学生借助课前批改、榜样展评、预学检测、探究任务等方式,获得自主预学的有效反馈,以下为预学反馈的四式基本方式。

二、“问”:归疑设疑

“问”是对学生问题整理归类,并提出一个统领性的“主问题”,以驱动学生主动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深思”。

1.审问归疑(归疑)

将学生问题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成闭环)原则整理归类成有有核心、有逻辑结构、指向高阶思维的系列“子问题串”。

2.质疑驱动(质疑)

呈现统领全课的“主问题”,驱动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深思”。

三、“思”:探究深思

将围绕“主问题”的“子问题串”设计成“子任务串”,探究一个“子任务”,就深思一个“子问题”,就获得一个“子结论”。以下是“教学五链”:

1.情境导入(入)

知识的理解要基于“感知/经验/体验”,教师应创设适当的、便于观察、思考、发现的“情境”。

2.有向开放(放):

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任务,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平台。

3.交互反馈(收):

敏感捕捉和充分利用“有向开放”产生的个体或小组的有价值的资源,收到全班进行互动深化。

4.小结生成(成):

把相对分散或局部性的认识,经过分类或聚类处理,从面形成清晰化、丰富化、结构化的观点、结论或模型(较前更高水平的概括和问题)。

5.巩固迁移(用):

应用小结生成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迁移。

四、“辨”:审辨建模

高阶的“思”即为“辨”,通过高阶问题/任务的“入、放、收、成、出”进行多维审辨,进一步建立、完善或验证模型,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1.多维审辨(辨析)

以高阶问题/任务,多维度辨析,教学过程与以下“思”的“五步过程”——“入、放、收、成、出”相同。

2.总结建模/完模/验模

“思”生成的观点、结论、模型进行提升,进一步建模、验模、完模。

五、“行”:知行合一

“行”是迁移应用素养,带着思维模型在类情境中巩固,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打开认知的新世界。

1.当堂反馈(堂馈)

1)对子过关:对必须记忆的新知进行对子过关。

2)习题检测:用基础的、变式的习题对新知进行检测,并有针对性评讲。

2.拓展打开(打开)

1)拓展到下一阶段学习的知识,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期待(求知欲)。

2)打开一个新窗口、新领域、新世界,鼓励学生进行中期或长期的探索。

3.自主作业(课后及时)

1)通过课后自主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自主作业一般除当堂所学的基础题、变式题外,还应提供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机会(综合题)。

2)课后自主作业与下一阶段的课前预学作业要分配好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上如有衔接,效果更好。

4.学科实践(课后、中长期)

鼓励学生参与中、长期的学科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坚持探究与此相关的更广、更深的知识。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