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英语学科渗透海洋文化的实践探索

2025/4/15 17:28:10  阅读:47 发布者:

一直以来针对英语语法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英语语法在中国需要教吗?如何教?有些教师怀疑语法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教师讲解了语法,学生练习了语法,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所愿,还不如直接做练习题来得简单,既可让学生发现语法问题,又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但这样的教学枯燥无趣,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不少教师坚信语法教学占据英语学习的核心地位,但是,教学中普遍缺乏沉浸式的英语交流环境和系统性的语法指导。通过精心设计语法教学,学生能在互动体验中逐步熟悉并内化语法规则,进而促进其语言流畅度与准确性的双提升。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在实际交流情境中应用语法,而非单纯记忆规则,旨在培养学生在沟通中的自信,同时激发其批判性思维与培养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语法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是加快改变传统语法教学的应试局面。

传统的语法教学过分侧重于考试成绩的提升,常常采取“填鸭式灌输规则+题海战术”的模式,虽然短期内提升了某些学生的分数,却未能同步增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将思维能力培养纳入语法教学核心理念,能够从根本上革新这一状况,促使教师跳出唯分数是从的束缚,转向关注语法的实际意义及其在沟通中的功能性作用,从单纯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转而重视语法知识在复杂情境下的灵活运用与迁移。

二是强化学生中心地位,激发内在动力。

以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语法教学设计,能够有效点燃学生对语法学习的热情,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鲜活有趣。通过构建充满思维挑战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学习旅程中亲自体验、探索和构建知识。

三是有利于实现语法“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

英语语法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掌握语法知识不是语法学习的最终目标,语法学习应包括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及语言使用的学习。“形式”是指语法知识或结构的构成,强调准确性;“意义”是指语法知识或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强调表意性;“使用”是指语法知识或结构为何使用、何时使用,强调适切性。

在语法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笔者结合以下被动语态课例,从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的角度,着重阐述如何在语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巧设递进性问题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强大的逻辑思维力。当逻辑思维足够清晰时,语言的组织便显得井然有序,人际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值得注意的是,逻辑思维虽存在个体差异,但后天的刻意练习同样能够显著提升这项能力。鉴于此,教师应当树立逻辑思维教学的意识,时刻留意自身与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逻辑连贯性,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蕴含内在的逻辑架构。问题链是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一连串问题。精心编织的问题链,即一系列相互勾连、逐级深化、循序渐进的提问序列,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问答的零散化与随机性,保证教学流程的逻辑一贯性,为学生剖析与推敲问题搭建坚实的平台,进而促进逻辑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案例1】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以TomJerry的关系变化为明线,以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为暗线,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实现被动语态“形式-意义-使用”学习的统一。

首先,在播放一段视频后,教师利用图片引出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若学生回答“Tom is chasing Jerry”或“Spike is beating Tom”,再通过问答引出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Jerry is being chased by Tom.Tom is being beaten by Spike.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被动句的表意功能,分析、推断出TomJerryTomSpike彼此之间不友好的关系。

接着,教师追问:Tom为何要追赶Jerry?Tom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观看下一段视频,观察视频中动画人物的表情,分析表情变化的原因,概括出核心信息,完成相应的思维导图,判断并推断出Tom生气的原因。比如:Toms cheese was being eaten by Jerry.Tom's milk was being drunk by Jerry.Toms being played a prank on by Jerry.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很自然地被引出。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继续追问:“未来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动画片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该动画片因制作公司的更替,出了好几个版本,结局不完全一样。因此,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推测,其逻辑思维能力在观察、理解、分析、推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评析】TomJerry是一对冤家,互相捉弄但关系一直没有决裂,就像日常吵吵闹闹的小伙伴。该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实又有趣。教师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学生在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寻找答案的同时,实现了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及一般将来时三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的理解与运用。

语法知识仅靠教师教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而是要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层次被动语态知识的学习转向使用被动语态进行理解、分析、归纳、推理的深层次学习。在递进性问题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巧用辨析性语言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正如学者彼得·费希万所阐述:“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塑性强、可后天习得的技能。”个体通过投身于解决复杂难题的实践,结合手中现有的信息资源与外界环境条件,不懈探寻最优解答方案的过程,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究其实质,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包含了独立思考、反思质疑,以及基于实证的论证重构能力。教师要致力于在教学实践中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反思性思维,避免单一模式的重复模仿导致的思维僵化与惰性滋生。构建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辨析场景,学生会被鼓励展开深度对话与辩证分析,激发内心的探索欲望,培养锐利的辨识力,最终促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飞跃式提升。

【案例2】教师通过一幅新闻报道图片导入被动语态的学习。

画面中是海洋周边堆满垃圾的景象。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发生了什么。

S1:The ocean were polluted by humanity.

S2:The coast was flooded with rubbish.

S3:The clean sea water was contaminated by nuclear wastewater.

S4:A large quantity of sea creatures were poisoned by waste.

S5:The terrible sea condition was caused by peoples irresponsibility.

S6:The balance of ecosystem was damaged by humansill behaviour.

这样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学生要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造成海洋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人们追求经济增长、生活品质提高的过程中,违背了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原则进行质疑。教师继续追问:How can we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了以下观点。

G1:Strict laws must be made by the government.Disposable plastic and operations at sea must be controlled properly.

G2:Fishing methods that minimize bycatch and do not harm non-target species or their habitats should be promoted.

G3:Carbon emissions should be reduced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use and efficient practices to slow down acidity and warming of the sea.

G4:Marine Protected Area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enforced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restricted to conserve marine biodiversity and allow ecosystems to recover.

G5:The public should be educat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s and how human actions affect them.

G6:New technologies for cleaning up pollutants like oil spills and plastic debri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applied.

【评析】教师创设辨析性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探讨“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深度思考人类该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等问题时需要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形成自主的反思性态度,做出理智的决定。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海洋是人类的朋友,但在对如何平衡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等问题上,人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所以该课例创设了典型的辨析性语言情境。在该情境中,被动语态的学习与使用不再是机械模仿或造句,被动句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需要用被动句说清楚人类活动给海洋造成了什么影响、人类该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如何对海洋进行保护。在独立思考、质疑论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结语

语法学习,远非单纯的记忆规则,而是在鲜活、富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自如驾驭语法知识。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每一场思维能力的训练营。在设计语法课程蓝图之际,瞄准同时增进语言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双重目标,精选那些贴合青少年心理特质与认知发展阶段的语言素材。在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语境里,学生们将语法知识融会贯通,巧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锤炼出缜密的逻辑思维、锐利的批判性思维与富有魅力的创新思维。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