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技能 | 大单元教学备课30问(1):如何规范撰写大单元教学目标?

2025/4/15 17:24:46  阅读:26 发布者:

如何规范撰写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大单元教学中,当确定学习内容之后,首当其冲需要认真对待的应该是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撰写,但在很多备课检查中,会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单元目标设计或照抄教参,或行为主体缺失,或表述不明,或语焉不详,或过于简略,或重心偏移,或与单元教学内容是两张皮。

总结起来,可以将大单元教学目标的问题归为两类:表层问题和深层问题。本文囿于篇幅,暂且讨论表层问题的解决。表层问题,主要是由不清楚目标的基本概念、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等原因引起的。对这类问题,只要明确什么是目标,只要能掌握撰写目标的基本因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目标,是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行为和内容的结合。因此,撰写目标时需要涉及学生的行为和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加上”是行为,“正确的标点符号”是内容。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这本书中提到,克拉思沃尔和佩恩(Krathwohl and Payne,1971)两位学者根据目标连续体确定了目标的三个具体性层次,并把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称为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指导目标,其中教学指导目标现普遍认为是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层次代表了目标连续体上具体程度不同的三个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详见表2-8

2-8 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目标层次

总体目标

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范围

广泛

中等

狭窄

学习所需时间

一年或多年(通常多年)

几周或几个月

几小时或几天

目的或功能

提供愿景

设计课程

准备教学计划

用途实例

计划一个年度的课程(例如,初级阅读)

计划教学单元

计划每天的教学活动、经历和练习

 

对照表格得知,教育目标位于目标连续体的中间部位,它所涉及范围为“中等”,用于计划要求几个星期或个把月的时间学习的单元。

它比总体目标,如各学科课标要求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求相比,会更为具体,但比教师用于指导日常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目标相比又相对概括一些。

所以,大单元教学目标,应属于教育目标,它的撰写原则同样可以延用泰勒关于教育目标的描述:“学生行为+行为所针对的某一内容主题”。再结合美国学者马杰在《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提出的目标陈述的ABCD方法(Audience行为对象+Behavior行为动词+Condition行为条件+Degree表现程度),确定了大单元教学目标撰写的四要素(见图2-7,力求帮助教师更加清晰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01

目标主体是学生

在教育中,目标指向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所论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此外,学生的学习是目标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将学生作为目标的主体,能够确保目标的设计、制定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力水平、未来发展相匹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

但一线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则是撰写目标时说的常常是自己在课堂上要做什么,而非学生具体要做什么,学业表现是什么。如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等,类似的目标表述,它们的主体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自己,这显然不妥。

那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单元教学目标表述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里以统编版二(上)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识字单元)的目标撰写为例。该单元虽属于没有单元导语的单元,但整个单元指向识字与写字,结合课标要求,本单元应在使学生理解字义与具体语境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因此,单元目标可以具体描述为:

1.在识字的基础上发现汉字的规律,把握同音字、形近字等的读写,尝试对本单元所学生字进行分类。

2.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硬笔书写本单元生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通过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喜爱大自然,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这个案例中,每一条目标的主体均指向学生,是学生在识字,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行为主体均是学生,这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可见,将学生作为目标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帮助学生发展其核心素养。

02

目标动词应明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这本书将目标进行分类,并明确一个目标的陈述中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其陈述的具体句式:“学生将能够或学会 动词 名词”,动词通常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通常描述我们期望学生将要习得或建构的知识。比如,这就是一个数学的目标的例子:“学生将学会区分(认知)有理数和无理数(知识)”,因此,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撰写中一定要有使用精准动词的意识。

参考布鲁姆关于对“认知过程维度”的梳理,笔者整理了一些在撰写目标时可以参考的常用动词及其运用场景(表2-9),以期更好地帮助教育工作者表述涉及范围更广、可能产生保持和迁移两种学习结果的单元目标。

2-9 目标撰写动词表

类别

动词(认知过程)

同义词

例子

记忆/回忆

识别

辨认

识别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日期

回忆

提取

回忆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日期

理解

解释

澄清 释义 描述 转化

解释即兴演讲对中学生的意义

举例

示例 实例化

举例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分类

归类 归入

将你看到的中国石拱桥进行分类

总结

概括  归纳

概括鲁迅一共回忆了藤野先生几件事

推断

断定 外推 内推 预测

请根据戏剧前几幕戏推断主人公的结局

比较

对比 对应 配对

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的情形进行比较

说明

建模

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应用

执行

实行

两个多位数的整数相除

实施

使用 运用

在牛顿第二定律适用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该定律

分析

区别

辨别 区分 聚焦 选择

区分一道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相关数字与无关数字

组织

发现连贯性

整合 概述 分解 构成

将历史描述整合起来,形成赞同或反对某一历史解释的证据

归因

解构

依据其经历确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题

评价

检查

协调 查明 监控 检验

确定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与观察数据匹配

评论

判断

判断哪一种说法更符合西施的结局

创造

产生

假设

提出解释观察的现象的假设

计划

设计

计划关于“我为钱塘代言”的成果汇报

生成

建构

有目的地建立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上表一共19个主要动词(19种具体的认知过程),其中两种与回忆相关 ,另17种与回忆以外的其他过程类别相关联,这些过程类别分别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动词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具体选择哪些动词则要根据具体的学科、主题和学习目标来确定。在选择动词时,要确保其与目标的要求相匹配,能够准确地描述所期望的学习结果。

03

目标条件要清楚

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条件是什么,有什么规则和限制,有时单靠行为动词(认知过程)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如对学习情境、工具、方法、时间、空间等的提示或规定。

“通过索引、目录、参考书等的指导找出相关信息。”——“找出”是行为动词,“相关信息”是内容,而“索引”“目录”“参考书”等就是提供的工具,这十分必要。相当于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了支架,这对学生才是友好的,不会让学生陷入解决问题孤军奋战之中,从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如高中物理的“浮力”单元,河南靳玉宝老师共制定了四个目标,分别为:

①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②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③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④了解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体会剔除错误猜想,合并有效猜想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以上四个目标,均清楚地描述了目标达成的条件,即行为动词的条件。如第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知道”的条件便是“通过实验”;如第二个目标行为动词“测量”的条件是“用弹簧测力计”。像这样的目标条件,都被表述得较为清楚,明确告诉学生可用的方法,可借助的工具,这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目标表述,很值得我们学习并迁移运用。

总之,清楚目标条件对于指导教学、评估进展、提高效率、激发学习动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能清晰地告诉学生完成目标时可借助的工具或方法,以促进自己的学习。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我们应该尽量明确目标条件,以帮助学生学习,最终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04

目标表现能具体

目标越具体,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估就越容易进行。具体的目标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提供明确的方向。学生能知道应朝着何种具体的学习结果努力,教师知道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那目标表现该如何具体化呢?基于单元大概念或单元主题的目标拟写,更容易描述具体。这里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劝学》《师说》大单元教学为例,阐述目标表现具体的一种策略:

笔者首先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确定素养目标,然后结合单元内容提取单元大概念,依据大概念拟制具体的单元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释、正反对举、先破后立等论证结构”。

该目标非常具体地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如“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多角度阐释、正反对举”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程度肯定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只能掌握“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这一核心知识,而有些学生或许可以全部掌握。


因此,目标表现越是具体,目标表现程度的差异就越明显。而像“领会劳动之美,感悟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这类大而空的目标表述,通常无法评判出学生表现的差异程度。当然,对于不同学科,陈述具体目标的难易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为具体的目标表述所做的努力。

总之,具体的目标描述对于学习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指导学习和教学的方向,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促进评价和反馈,增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尽量使目标描述具体明确,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归纳以上要素,提示我们在大单元教学目标撰写时可以参考以下框架(表2-10)。

2-10大单元教学目标撰写参考框架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学生

经历

感悟

探索

理解

……

任务驱动

题组比较

说理解释

……

能正确说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会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验算,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的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大单元教学目标撰写只有四要素可以参考,本文囿于篇幅,仅谈了其中重要的因素,如还未涉及目标的个数确定要适宜,目标的呈现要多维等因素。当然,这也不代表所有大单元教学目标撰写一定要满足这四要素,其实,目标规范撰写只是涉及目标确定的表层问题,一般而言,只要能说清学习内容和期待学生产生的行为就很不错了。

总之,我们重在探索陈述以学生为本的,基于学习的、外显的以及方便评估的预期认知学习结果。其实,我们探索的规范撰写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四大要素,不仅可以用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撰写上,同样可以迁移运用到课时目标的撰写。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