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问:“想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可行吗?”
第一反应是身为家长,肯定一口回绝……没必要啊!
每天写日记,什么时候写?自然是回家写。
写不出来怎么办?可以想见家长会有多焦虑,瞬间头有几个大。
但,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不也布置过“每天写日记”的作业吗?好像学生们的接受程度还不错。
怎么操作?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就好。
第一, 每天写日记,不是作业,是挑战。
只要是“作业”,就很难有学生喜欢,更何况是一项这么痛苦的作业。
比如设置成一个挑战活动,可以挑战自己,也可以挑战同学。孩子总是有点冒险好斗的精神,先给一个小目标,慢慢达成,再逐渐提高要求。
比如第一周先不统一要求必须每个人每天都写,让孩子先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这也能看出来孩子是否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
不管是一周写七篇或更多篇,还是先少定几篇,为自己留个后路,只要是孩子在权衡考量后制定的,就没问题。
我们只要给个底线就好,比如最少一周一篇。只要能写起来,还可以变换花样,用“擂台赛”“积分制”等形式来鼓励“日更”。
第二, 不要规定每篇日记的字数。
写日记本来就挺遭罪的了,如果再有字数要求,不管是几百字,难度立刻就会加倍。
试想,如果让我们每天写一篇教学反思,不得少于 800 字,只怕三天都撑不过。
如果想让学生能坚持写日记,不规定字数是必须要有的姿态。
但是,有老师就会担心呀,不规定写多少字,那肯定很多孩子每天就写一小段,甚至就一两行,糊得很。
如果真的对字数有执念,可以规定一周的总字数,设个下限,上不封顶。
以四五年级为例,要求每周写的日记不管多少篇,总字数达到 700 字就行。换算一下,如果一周写 7 篇,每篇只写 100 字即可;如果一周写三篇,每篇也只要写到 200 字多一点就行了;如果一周只想写一篇的,那可能就需要多费点脑筋了。
这样,孩子自己可以根据每天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今天没什么可写的,记个几十个字的流水账也行,明天有内容可写,多写几百字,一下子就完成一周字数的任务了。
实际上,能一周写 7 篇日记的孩子,总字数肯定会远超 700 字。而字数达不到的,要给他们一点追赶的时间,帮孩子分析原因,给出方法。
第三.要求学生每天写,老师就要每天改。
一看到这条,估计很多有此想法的老师立刻打退堂鼓了。每天改几十本日记?不上课差不多。
这的确是大工程啊,但也可以机动灵活一点。
比如,每天改一组日记,多则十来本,少则几本,应该不算多难。按照组的顺序,周一改第一组,周二改第二组,以此类推。早上收来,保证下午放学前发下去。
但是要注意,这样来改,每一组同学的日记都要间隔一周才能被老师改到,也就意味着虽然每天改一组,但一个学生可能就有六七篇日记需要改。
这工作量不是更大了吗?
日记属于自由写作,和课内习作的目标、要求、评价方式都不一样。批改方式也可以完全不一样。
日记不需要静批细改,也不用一个个错字、一个个病句地去改,更不用写长篇大论的评语。
学生日记的属性更像是“和知心姐姐对话”,孩子愿意交出去公之于众的日记,其实都没有隐私的,这也意味着孩子无条件信任阅读日记的老师。那么,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是看见和回应。
看见他们写日记的辛苦,回应他们写日记的情绪,就足够了。孩子的满足感很简单,这也是让他们能坚持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批改日记可以用批注加附加分的形式。批注也不用多,一两个字或词就好。比如觉得一篇日记里的某一句话写得非常好,老师就把它圈出来(或用波浪线标注出来),旁边批一个“写得好!”“超级赞!”,就能让孩子喜不自胜。
每圈出一句好词好句,就给这篇日记在原有评分的基础上,再加上20 分,附加分上不封顶。孩子只要看到自己日记的分多,就会激动,想着下一篇怎么挣到更多的分。
写评语也不要用文绉绉的套话,读日记就像就是和站在你面前的儿童谈心,会怎样跟他交流呢?评语重在情感真挚,不在于多么专业精准。
真诚对话式的评语,孩子最喜欢。每次发日记本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动作和表情,是很有意思的事。他们会立刻翻到日记的最后面,看老师写了什么。如果只是一个分数,大部分孩子会流露出失望之情,如果看到老师写的很有趣的评价,会满脸惊喜,还会跟同桌分享。这也会成为他们写日记的动力之一。
一个孩子每次交来的六七篇日记,不用每一篇都精读精批,选择一到两篇写得较为突出的,圈圈好句,加加分,写一两句对话,这样一组日记批起来也还是比较快的。
第四, 给学生留足写日记的时间。
这一点是最最关键的。
我们不能既要又要,想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就要精减每天的语文作业。其实,如果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很多语文作业根本不用做。
可以多些追问和思考:哪些语文作业,是可以当堂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哪些时间,是不如用来做练习的?哪些话可以不说?哪些作业可以不做?
在校时间节省出来,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完成一天的作业,回家时间就节省出来,写日记就有了时间保障。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就可以尝试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只要坚持就有意义。
还要多展示表扬,比如每周固定日记展示的时间,让孩子读自己的日记;教室里开辟一处“日记展示区”,把经过孩子同意的优秀日记展示出来;开设班级公众号,用于发表学生日记;制作班级电子日记小报,分享给家长和更多的人看;隔一段时间表彰一次,篇数最多的、字数最多的、积分最高的等等,最好有物质的奖励……
如果发现大部分孩子难以坚持,就及时喊停,给一点弹性空间。能主动坚持写的学生,可以鼓励家长为孩子开设个人专栏,记录成长。但要注意,老师不能把这样可能天生就自律的孩子,变成其他孩子的“噩梦”,即不要总是以他们为榜样,或只关注那几个孩子。
在人工智能时代,老师存在的价值,是要让更多的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
写日记的意义,也在于此。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