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的秘密就藏在这三个字里

2025/4/15 16:48:52  阅读:21 发布者:

青年教师要进步,承担“公开课”是一条绕不过去的路。也有一种声音说:公开课都是假的,和家常课没关系,没什么意义。于是青年教师也犹豫起来。

公开课到底上不上?答案很简单:要成长,必须上,有机会就上,没有机会,找机会上。一个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公开课的秘密,就藏在公、开、课,三个字中。

先说“公”

公开课是对“公共资源”的珍爱

公开课的典型案例,给我们很多启迪,名师的教学思想蕴藏在其中。年轻的时候,我不断从名师的公开课中汲取营养,不但现场细致观摩,还逐字记录,认真研读教学实录,思考教学中每个版块,琢磨名师为什么这样教。我相信,这是大家的共同体验。如此宝贵的公共资源,为什么要人为忽视?

有人说:公开课未必都是名师执教。没错,青年教师执教,也有巨大的公共资源在其中。例如,执教者的备课设计思路,教学执行方法,教学思想与观念,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评测与监控等。从公开课中学习,借助公共资源成长,就是青年教师进步的必经之路。

公开课是对“教学公理”的追求

无论如何,不管是谁,执教公开课都应该遵循“教学公理”,也即学科的属性,课程的本质,教学的原理。例如执教语文,就要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给不同年级孩子上课,就要达成不同年段的既定目标;包容接纳所有的教学风格,每一种风格背后都需要与之匹配的学理支持……

这样追根溯源,理论与实际结合,给我们做了好的示范。公开课的设计和执教者用实践在追求,听课者在观摩中精神同行。

公开课就是对“公共话题”的讨论

公开课执教从来没有“保险公司投保”,成功不定,但只要公开示范,就是一个公开的教学现象,产生和暴露出来的就是公共教学问题,提供的就是一种可借鉴的方法和策略,展示的就是一种实验的阶段成果……

上课之时,我们观课。上课之后,我们评课,其间包含的所有信息,都成为一种公共话题,而在对公共话题的关注、思考、辩论、实践中就能促进青年成长。

再说“开”

公开课具有“开放性”

公开课经常需要“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情。这样移开,教学就有了无限可能——悬置熟络的学情,回避了刻意的配合,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更多的随机生成。开放性,使得公开课独具魅力。

公开课具有“开明性”

开明,就要明明白白上课,让所有参与者看清楚、看懂、看出未来发展的路。执教公开课并不是为了求做“名师”,但求成为“明师”。

课,要上到让人明白的程度,也有层次之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设计了“明白”课堂(语文)的四层评价:

最低标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较低标准——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的认识一致;

较高标准——想教的与实际在教的一致,教的与学的趋向一致;

理想标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在王教授的思考中属于理想标准。我们常说的“教为了学”“以学定教”,未必就能轻松抵达。可见,上好一堂公开课不简单,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还没有达到“最低标准”。

公开课具有“开发性”

开公开课花费的精力比常态课多,产生的“二度开发”(加工、提炼、升级)的可能就更多。例如,公开课前对教材更深度的解读,让解读的结果呈现独到之处;公开课中对教材全新的运用,让教材呈现多种的使用样态;公开课中对学情的把握,考验教师的驾驭能力,呈现青年的过人之处……

这些都是青年成长需要的力量,都是亟待开发的。参与公开课,即便只是听课,也能实现在一个个“开发现场”的自我研修。

最后说“课”

会上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评。如何在评课中让公开课增值呢?我认为,评课有三个要点:

评课,少评人

评课很容易关注到执教者,更多评价“人”。例如老师怎么做,做了什么,变现如何等……这种关注点偏移,会导致公开课价值折损。

评公开课,要在课的目标达成上更多关注,做好4个追问: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运用成功与否?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是不是正确、先进的理念?

李海林教授有一个评课流程:

1.观察——概括教学步骤,看执教者在做什么。

2.观察+主观理解——陈述教学形态,看执教者上成什么样子,是怎么做的。

3.事实性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看执教者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

4.迫溯性分析——追问教学理念,执教者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要教这些东西。

5.确认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吗,符合课文和学生特点吗?

6.确认教学内容——内容完整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吗?

7.确认教学方法——方法运用熟练吗?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吗?

 

观课,如观人

虽说评价时不要在意“人”,但你的课就是你的人,人与课是合体的。课堂中说些什么话,如何设计,板块怎样推进......都体现了教师的三观:教学观、儿童观、人生观。

有的教师性格刚烈,强制性比较大,要调整儿童观,有宽容、有期待,让教学软着陆;有的比较松散随意,就需要松弛有度,课堂才有张力;对教材的解读,在执教过程中的各种应对,都考验着教师的人生态度。

磨课,即磨人

执教一节公开课,付出的努力远超家常课。参与公开课的备课、设计、试教过程,都是磨课的过程。青年教师要在主动打磨中淬炼自己,提升自己,抵达一个标准:教学目标定得适合,与内容统一;教学内容设计准确,与方法统一;教学方法运用熟练,与目标统一。

劈柴喂马,上好家常课;面朝大海,上好公开课。“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也将在自我“折磨”中成就自己,在实践中找到飞一般的感觉。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