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成性AI与教育教学融合的8点深度思考
2025/4/15 16:41:01 阅读:27 发布者:
一、生成式AI教育应用的阶梯式发展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生成式AI的融合应用呈现出"能力进阶三部曲"特征:敢用(认知突破)→会用(技能习得)→巧用(智慧生成)。这个递进过程既符合技术接受模型(TAM)理论,也暗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规律。教育主体需经历从技术焦虑到工具掌握,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认知跃迁。
二、学校推进AI与教学融合的三步策略
学校若想整体推进生成性AI与教学的融合,可以按三步走。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常见生成性AI(如DeepSeek、豆包、Kimi、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腾讯元宝、剪映、即梦等)操作技术的培训,这一步就像是让教师先过技术这一关,熟悉这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接着,鼓励教师去寻找生成性AI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备课、讲课、辅导、考评、纠错等环节的结合点,并进行实践。最后,再进一步迭代升级,实现AI背景下教学模式和课堂生态的全面更新。
三、强化提示词撰写基本功,建立资源库
在AI时代,我们要把学会写提示词当作教师的一项新基本功来强化。学校可以以学科为单位建立优质提示词资源库。要让教师明白,教师遵循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决定了提示词撰写的层级和质量,而提示词的质量又直接影响AI输出的质量和效果。例如,要让DeepSeek生成高质量回答,教师撰写提示词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问题具体化,清楚地告诉AI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二是拆分任务,把复杂任务分成几个小步骤,让AI逐步完成;三是设定角色,让AI扮演特定身份;四是提供示例,给AI一个参考样式,让它按照要求的风格生成内容;五是多次优化迭代。要是能提供更多信息,如背景、受众、输出要求(风格、格式、长度等),效果会更佳。
四、注重人机互动,改变课堂生态
生成性AI与学科融合要想改变课堂生态,就得在人机互动的时机、深度和效果上下功夫。以前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现在出现了人工智能体与师生的人机互动。课堂互动维度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形成:人际互动(师生、生生);人机互动(师-AI、生-AI) 机机互动(AI-AI);混合互动(人机协同)的四维互动矩阵。这种多模态交互系统显著提升课堂的生成性特征,为高阶思维培养提供支架。人际互动和人机互动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高阶思维能力。
五、探索并优化思维链学习模式
在AI时代,我们更要探索、优化和完善思维链学习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三重求索"学习链:独立求索:激活前认知,形成问题表征; AI求索:技术增强的问题解决; 比对求索:元认知层面的策略优化通过认知冲突引发深度学习,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即遵循“独立求索→AI求索→比对求索”的流程,实现策略优化和思维生长。
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选择、取舍与决策
虽然AI能提供创意、信息和参考意见,但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I只是提供多种多样的策略,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策略的筛选者和判断者、行动的决策者。可以说,AI是教育教学的助手,就像汽车里的副驾驶,而教师自己要始终握住控制权。
七、AI承担标准任务,教师聚焦高阶教育
一键生成并不能真正赋能教育,使用生成性AI不能让我们有偷懒、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教育生态的发展方向是:AI承担更多“数字助教”的角色,从事自动化批改、学情分析、精准知识补充和标准化内容传授;教师则转向深度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学生个性化成长规划、情感与品格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场景设计。这样,教师将负责高阶思维激发和情感引导,AI处理标准化任务,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首席执行官”。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也得到了升级,成为学生高阶能力(如情感联结、价值观塑造、复杂问题解决等“人类专属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者。
八、借助AI完善自身思维
教师要借助AI的思考功能来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思维,让思维不断发展。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跳过AI的思考过程而直接去看答案。而是要仔细品味AI是怎样确定问题、拆解问题的,从哪些维度、视角去思考问题的,还有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成长。
转自变压器王红顺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