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扣分机器”到“育人园丁”:德育评价的人文性重构

2025/4/15 16:29:25  阅读:25 发布者:

校园长廊里,几个学生正围着班主任分享周末趣事,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这本该成为教育纪录片中的暖心镜头,却因文明监督岗的到来骤然中断——根据《学校文明班级评比细则》,下课大声喧哗,该班级被扣除1分。这个真实发生在某小学的场景,来自今天一个教师群里老师们的即时讨论。由此,我想到了,一次班级垃圾桶盖子没有盖上被扣分,教室前面有两三点饭粒渣被扣分……我思考,德育真的需要这么多条条框框来衡量吗?常规固然重要,但德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唤醒生命个体的蓬勃生机不是吗?当教育被简化为表格里的数字,当育人异化为流水线上的质检,我们是否正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尺丈量农业时代的秧苗?

“扣分机器”到“育人园丁”:

德育评价的人文性重构

01

量化考核的冰封效应:当数字遮蔽人性

当前德育评价体系呈现明显的技术理性特征。某省教育厅调研显示,86%的学校将"违纪次数""扣分总量"作为班级评优核心指标,72%的班主任承认"为保分数不敢组织户外活动"。这种数据崇拜催生出三大异化现象:首先,教育场景被切割为N项可量化指标,教师如同戴着镣铐的舞者,在"微笑次数达标""谈心记录字数"等指标中疲于奔命;其次,育人过程简化为风险规避游戏,某班主任坦言:"与其带学生春游培养团队精神,不如让他们背《行为规范》更'安全'";最终,管理者沦为"执法记录仪"

这种机械化考评正在消解教育的本质价值。

02

人文关怀的解冻力量:让教育回归温度

破解困局需要重新发现""的价值。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颇具启示:取消班级量化排名,代之以"教育叙事档案"。教师们用影像、文字记录学生成长瞬间,管理者通过"教育故事分享会"进行质性评价。三年后,该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优秀率提升27%,更涌现出多个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这印证了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真正的德育发生在具体的互动情境中。

人文性评价体系应具备三重维度:其一,时间维度上,从"瞬间抓拍"转向"全程记录",我们可以建立《成长微光手册》,持续追踪学生从怯场到自信演讲的180天蜕变;其二,空间维度上,突破教室围墙,将社区服务、家庭劳动纳入评价范畴;其三,关系维度上,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推行"教师成长护照",记录其教育智慧生成过程,让管理者从裁判变为同行者。

03

破冰之道:在制度与人性的平衡木上起舞

建立科学的人文评价体系需要结构性变革。首先,采用"动态指标模型",将60%基础指标(基本规范)与40%发展指标(特色活动)相结合,破处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刚性德育管理;其次,推行"过程性证据链",用视频日志、学生成长树等可视化工具替代冰冷的分数,分享教育瞬间关注教育过程,而非只某一个时间看到的现象去评判这个班级和老师;更重要的是重塑管理者角色,德育管理是激发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只在保底上死抠,赋予教师最大的自主性,德育管理人员深入了解班级和学生,让评价者先成为教育现场的参与者。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知,真正的德育管理者应是"教育生态学家",他们懂得在集体晨会中发现领导力萌芽,在课间嬉闹里看见社交智慧,在"违规"黑板报中捕捉创造火花。"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十字路口,我们迫切需要一场"去工业化"的德育改革。当管理者放下计分板,拿起记录本;当评价标准从"有没有违纪"转向"有没有成长";当校园重新充满敢于拥抱的勇气与信任的温度,教育才能真正完成从规训到启蒙的升华。这不仅是管理方式的转变,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须知那些在量化表格中消失的师生笑语,才是德育评价最该珍视的"加分项"

转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