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文”单元变身为“阅读”单元
2025/4/15 15:53:33 阅读:26 发布者:
大家应该早就注意到,修订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原来被冠以“课文”之名的单元,现在都改称“阅读”了。
这一变化,不能仅仅被“看见”,更应该在教学中被“体现”。
“课文”变成了“阅读”,我们需要重新澄清和定位哪些问题呢?
仅从一二年级来看,“课文”单元区分了“识字”单元和“汉语拼音”单元。我们知道,识字单元就是以理解汉字构字规律、学习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为主要目标追求,单元内的课文,基本只需要承担一种角色——为学习识字服务,课文的性质大概可以归属于“用件”一类,提供的主要是引导如何理解和认识汉字的“资料”。“课文”单元呢?当然就不仅仅是为学习识字服务了,还有“课文”可以承担的其他目标价值,比如学习阅读策略、阅读方式方法、发展阅读思维、探究和学习文章写法等等。
也正是因为“课文”可以拿来为各个维度的学习目标服务,加上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识字写字,结果以往的低年级“课文”单元的教学,老师们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识字上,之外不过是读懂课文内容,外加课后思考题提示的词句练习而已。
如今,“课文”单元变身为“阅读”单元,就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了——既然明明白白冠以“阅读”二字,那么,单元课文运用的首要目标就不是识字写字了,而是学习如何阅读,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经验、方法和智慧,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智慧进一步达成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目标。至于识字写字,不过是常规性的目标而已,且应该以方法运用、理解迁移为基础进行自主识字写字,而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识带着写了。这,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应秉持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否则,那些识字单元的编排和运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教师打开任何一个“阅读”单元,首先要澄清的,就是这个单元在“阅读”上到底需要聚焦什么样的目标要求——可以重点参照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鉴赏”领域的要求,再结合教材单元的编排意图,科学定位属于“阅读”的学习目标。紧接着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都要在“阅读”上下足功夫,而不是在识字写字上。
例如,《要下雨了》时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就是一个“阅读”单元,核心学习目标是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学习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目标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就有相应的条目)。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这一课的识字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建构的理解和学过的方法自主完成,课堂上只需要针对个别重点字进行反馈就行了;写字同样可以放手。主要的学习活动,要聚焦词语的理解和理解词语方法的习得,进而进一步认识到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获得确切意思。另外,这篇课文还要用来学习提取重要信息,学习这些信息中蕴含的气象知识——体验信息提取之于读懂文本的意义。
以“阅读”取代“课文”,就是提醒教师,学习目标不可以偏离了正轨,泛化也不行。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