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课堂对话还在浅层次思维上徘徊吗
2025/4/11 17:52:44 阅读:27 发布者:
课文阅读,往往阅读的不是课文内容本身,而是从文本中发现读写规律、读写智慧,或者是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
太多的课堂,依然是在“教课文”,终极目标也不过是把课文掰碎了喂给学生而已。
比教课文稍进一步的,是在低层次思维上徘徊。
比如,循着文本提供的某个“拓展”线索去练习“表达”。
《花钟》,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不同花儿的开放,而不去探讨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语,也不去思考是否只要词语不同就体现了丰富性和多样化。
一有省略号,就让学生去补充省略的可能还有什么。《绿》的第一节,让学生以省略号为线索,说说“到处”让你想到了哪些地方。似乎艾青在这里用上省略号,就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去脑补“到处”。如果教师读得细致深入一些,这里的省略号,可不仅仅是“省略”,不仅仅是为了引起读者想象,更是“驻思”,是启发创意发现并静静回味,是引导读者跟着作者一起探索。所以,在学生补充想象中的地方之后,一定要在诗歌里走个来回,读过后面的内容,再回头看这处省略号。如此,才是抵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现。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对话,还会造成“重视语言表达实践”的假象。
比如,满足于文本表达了什么,而不是探索如何达成了这样的表达目的和效果。
《青山处处埋忠骨》,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内心波澜和伟大精神,忘记了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词句和写法,让毛泽东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高大起来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在西沙群岛如何富饶上下足了信息提取的功夫,却于文本的条理性、关键语句的运用上着墨浅淡,学生的“仿写”也就没有了思维训练的痕迹。
教师要始终记住,提取信息往往仅仅是做进一步思考探究的基础,内容信息之外,还有表达方法和智慧的习得,还有在联系中读懂言外之意的阅读策略和智慧的采撷。
比如,缺失文化背景还原的浅尝辄止。
《桂花雨》中的“雨”,只看见桂花摇落的景象,联想到花落如雨,看不见“雨”的意象中“思乡”的文化密码。
杜牧的《清明》,只看到“酒家”“牧童”“杏花村”的实指,看不到这些都是让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化意象,也就看不到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关系,读不懂诗人到底在表达什么。
要让思维更进一步,避免在浅层次上徘徊,教师自己在文本和文本教学价值解读时,就要想得开阔一些,想得深透一些。
很多浅层次思维的对话,是在浪费宝贵的语文课堂学习时间。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