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高阶挑战让你走向作文巅峰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级中学的作文公开课10)
师:好,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启下一轮的作文之旅了,欢迎大家回到我的作文课堂来。因为我们高二有新组合的成员,有新同学、新朋友,所以我们把以前讲过的内容再回顾一下。
PPT:【前情提要】
名字里有一份深情:给文章拟题
1、活用动词
2、“多元结构法”
3、巧用辞格法
4、引用、化用诗词俗语法
5、逆向思维法
师:好,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名字里有一份深情:给文章拟提”。你们的名字肯定也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长辈倾情拟定的,说不定还翻了不少资料,查阅了不少的文献,才给大家取了一个特别吉利的特别美好的名字。同样,作文的拟题也要特别用心,我们看一下当时学了哪几种拟题方法。
生:活用动词。
师:嗯,注重动词的使用。
生:多元结构法。
师:所谓多元结构法就是几种元素的组合,比如说《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侧”,两元或者有的是三元的。
生:巧用修辞格。
师:这是最常见的,比如说比喻、拟人、借代、对偶等等。
生:化用和引用诗句俗语。
师:就是引用或化用成语、诗词等。
生:逆向思维法。
师:比如“给失败唱赞歌”。失败了怎么能唱赞歌呢?这是采用了一种违逆常情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下面呢,我随意找同学来说说看,你的周末习作题目是什么?你怎么拟题的?
生1:逐梦未知,绽放光芒。
师:我们这次习作是202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是新疆地区学生采用的高考卷,关键词是“抵达未知之境”,你采用的是对仗式拟题方法。好,请坐。
生2:探索未知,成就未来。
生3:乘探索之风,达未知之境。
师:好,请坐。哎,同学们好厉害啊,对称式的题目张口就来啊。三位同学的拟题都特别好,不需要我去加工了,说明大家一年的练习还是有效果的。
PPT:
万能开头模版 | 第一层 | 切题的名言警句、名言、排比句、现实事件、故事、细节…… |
第二层 | 概括材料、联系实际 |
第三层 | 点明中心论点 |
师:拟题下面就是开头了。同学们特别喜欢开头有个万能模式。那开头有什么样的万能模式呢?比如说用诗句开头,或者用一个故事、一个事件开头,或者一组漂亮的排比,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生动的难忘的细节,为了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然后引入正文。吸引了之后呢,下面就要联系实际进行阐述,最后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开头的三段式。
PPT:审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审材料 (头脑热身、联想辐射) | 1(分论点、小立意、相关小话题、名言警句、事实论据……) |
2 |
3 |
…… |
审关键词 (内涵和外延、思辨) | 一元 |
二元(逻辑关系:正反、因果、递进、依存、对立统一、互相转化……) |
三元 |
审条件 (要有整体和全局观) | (联系现实,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确定立场,确定主体立意) |
师:审题是相当重要的。关于审题,我开设了两堂作文课,一堂是“头脑风暴式”的新作文审题观。什么叫头脑风暴式?就是你在阅读材料时,关于里面的一些重要词语,比如说“未知之境”这种关键词,还有辅助性的一些词句,这些都可能扩展你的思维,有的可以成为你的论点、分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头脑风暴”,立刻联想立意,甚至是由这个能想到哪些名句,哪些事例,把这些读题时想到的内容罗列到稿纸上,说不定写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除了审材料之外,还要审关键词,如果像我们这次习作的关键词“未知之境”,是一元关键词,那就要想想其内涵和外延。那我问问大家,审这个关键词的时候,就要理解什么是未知,你们是怎么理解未知之境的?
生:不知道的/还没被发现的。
师:不知道的,还没被知道的,说明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索和发掘。还能是什么呢?
生:始终不知道。
师:能不能跳出来,不要再在“不知道”里面绕圈圈了。那我问你们,过去能不能叫未知啊?
生:不能。因为过去叫历史。
师:哦,那还有什么是未知的?
生:未来。
师:未来是未知的,它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吧?所也,未知的也是带有不确定性的东西。大家的思维一定要放开来,比如由“未知”还能联想到——
生:迷茫/恐惧/好奇/憧憬/向往……
师:好,这是一元的。二元呢?比如我们以前练过的“强”和“弱”,还有“面壁”和“破壁”,这些都是二元的。三元就是三个要素的,“本手”“妙手”“俗手”。多元因素审题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审条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比如说“我们青年人”,那落笔就应该在青年身上,注意命题者的意图。
PPT:最常见的二元思辨关系:
并列、递进、条件、因果、转折、让步
对立统一:
1、矛盾着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斗争
师:讲二元思辨的时候,重点讲了逻辑关系。上面一排常见逻辑关系是小学、初中学关联词的时候接触过的,并列、递进、条件、因果、转折、让步等关系。下面对立统一关系是我们政治里面哲学一章学到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讲矛盾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互为前提,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弱变强,强变弱,只要假以一定的条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PPT:巧用“连连看” ,自理三元辩证关系
师:其实会了二元的话,三元以上就不难了,也就把三元、四元、五元都拆分成两两对应的关系。比如说“本手”和“妙手”是什么关系?“本手”和“俗手”是什么关系?“妙手”和“俗手”是什么关系?
PPT:高分作文=审题立意+逻辑结构+丰富内容+美化语言
师:高分作文公式。我发觉,这个公式通过我们半年使用还是蛮有效果的。在普通班里面也能立竿见影。高一期末考试作文普通班里面五十几分的相对其他班级人数比较多。高分作文就要抓住什么呢?
生4:一审题立意不偏。第二,逻辑结构清晰的。第三,内容丰富,文章有事例、有引用等等。第四,美化语言,可以借用我们背诵的诗句、名言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好比一个人戴个耳环,配个项链,就多了一种华贵之气。
PPT:解剖热搜“三步曲”
第一步:热点追踪
第二步:观点启发
第三步:拓展延伸
读过的书万能化用法则:拆解、组合、改造
师:好,平常我们同学特别喜欢刷屏,最近出现什么消息了都喜欢看一看,其实这些热搜都可以成为你的作文素材。比如“青年现象的多样性”,什么“脆皮现象”“全职儿女”“佛系青年”“45度躺平”、Z世代、“小挣青年”等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像今年的奥运热搜比比皆是。所以大家看热搜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第一,热点追踪。第二,看的过程中,可以想一下这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观点启发,拓展延伸。然后有些素材可以拆解、组合、改造。比如说我发给编辑的“面壁”和“破壁”作文稿,编辑回信息给我,说学生作文中用普京的例子比较敏感,建议换一个事例。我立马让学生换一个从失败里面吸取教训的别的事例。这跟“面壁”和“破壁”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话在人嘴说啊!我教学生把那个例子拿过来,然后放到文章中去,把它圆到观点中就行了。学生的观点是,“面壁是对上一次试图破壁失败的教训总结”。失败也可以成为经验教训,学生用中国造大飞机的例子换掉了普京的例子。我老说,任何一篇作文没有什么绝对唯一的主题,一般一个题目什么都能写,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行。比如“抵达未知之境”也是绝大部分主题都可以写的,昨天我们有同学写到“兴趣”举全红婵的例子,能不能用到“抵达未知之境”这个题目里来呢?
生5:可以。对全红婵来说,未来跳水达到巅峰状态是少年的她所未知的。她在抵达未知之境之前,是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的。
师:是的。要学会拆解、组合、改造事例,把它圆到习作中去。拆解、整合的时候一定要看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围绕分论点进行重组。熟能生巧,掌握了方法,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轻轻松松升格。高分作文没那么玄,其实就是个技术活。
PPT:正确立意,不跑偏
1、 要正确、鲜明
2、 要集中、专一
3、 要深刻、新颖
4、 要积极向上
5、 不要换词
师:立意,我讲了两次,第一次是头脑风暴式的审题立意方法,训练打开思路。第二次,我讲的是正确立意,不跑偏。高考作文偏题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哪怕是再怎么简单的题目都会有人偏题。所以,注意一下,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你要看材料中体现的主体是什么,一定要重视主体,不要拿着细枝末节去生发,不要看到“青年”,然后就去鼓吹青年去了。青年可以写,但不是主要的啊。还有深刻、新颖、积极向上,不要换词,不要把关键词换掉。比如说,写“刻苦”可以,但是你不能把“抵达未知之境”的关键词换成“刻苦”。
PPT:【三种结构框架】
1、并列式结构
踏实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踏实是支撑人生的拐杖。
踏实是塑造人格的斧头
2、对比式结构
踏实者登临高峰,浮躁者跌落谷底。
踏实者行阳关大道,浮躁者走独木危桥。
踏实者无悔人生,浮躁者追悔人生。
3、层进式结构
(个人)踏实的人走得更远。
(社会)踏实的社会走得更稳。
(国家)踏实的国家走得更快。
师:高一结束时,我们就讲的它,对吧?并列式和对比式,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层进式。
PPT:层层递进,高阶挑战让你走向作文巅峰
师:层进式结构是高阶式的。上面一张PPT里面的层进式例子是最简单的,由个人、社会到国家,由小到大式的。
PPT:【“是-为-怎”三部曲】
1、提出问题——是什么?——现状、定义
2、分析问题——为什么?——原因、益处
3、解决问题——怎么办?——方法、行为
师:好,现在要学习一个高阶的层进式结构。你会发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什么?我们回忆一下,好像鲁迅没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来写,我们写文章是不是一定要按这个顺序写?
生:不是。
师:对,鲁迅写《拿来主义》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先说拿来主义,而是先说闭关主义,闭关锁国,不准你来,我也不去,后来国门被大炮轰开了,就通通是送去了,送去了之后又有送来的,但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比如鸦片等东西,这些都是“为什么”。在这个前提下,作者提出了要“拿来”,主动去拿,“是什么”。然后怎么拿?
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占有,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些都是“怎么办”。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这么写的,看着结构好像没有并列式那么整齐和清楚,其实它们都是按照三个W的结构框架写的。
PPT:【1、是什么】
1、对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论证主题是什么,要对论证主题进行解释说明、下定义,同时可以引用他人的话来论证观点。
2014年江苏卷: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2、对于时事评论类型的作文,可以对题目中给定的新闻热点进行现象的阐明描述,并由对现象现状的阐述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主题。
2015年重庆卷: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考生按照这个材料进行发挥。
师:好,那我们下面就学起来。“是什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材料作文,像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你要对概念进行解释;另一种是时事评论型。像小男孩儿让公交车上的乘客等一下他的妈妈,好多人起先很反感,很生气。尤其有一年发生了女子为让她的丈夫能赶上地铁,而霸着地铁门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对这种事一脸嫌弃。好,我们看这个事件,过几分钟,小孩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但等到的时候,大家看是一位残疾妈妈,都沉默了。故事反转了。这则材料里没有关键词,不像“青春不朽”一看就能明白中心是什么,而这个材料就需要你阐释事件并引出自己的观点。
PPT:【1、是什么·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
方法一:比喻
爱国是一面旗,是在沙场上的战士内心坚定的目标;爱国是一首歌,是每周一清晨校园里回荡的稚嫩童声;爱国是一枚徽章,是无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内心的永恒追求。
方法二:多事例并列且引用
爱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操;爱国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爱国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
师:好,我们下面进行“是什么”的练习。这是我们周末布置的作文题。“是什么”练习有两种方法,其实也是带着练写作语言。一种方法是比喻,比如说“爱国是一面旗帜”“爱国是一首歌”“爱国是一枚徽章”,就是用比喻的方式诠释“爱国”是什么。还有一种方法叫“多事例并列且引用”,比如说爱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操;爱国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爱国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我们本次作文的材料是时事评论型的,还是新材料作文只要找关键词啊?
生:新材料作文。
师:关键词或关键句是什么?
生: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师:那就来解释什么是“未知之境”吧。
生6:未知之境,是伽利略的望远镜窥见星辰的奥秘;未知之境,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足迹;未知之境,是天问一号对神秘星空的探索。
师:你用的第二个方式,多事例并举,那解释一下呢,比如“未知之境,是伽利略的望远镜窥见星辰的奥秘”,解释一下里面包含“抵达未知之境”的什么精神呢?
生6:体现探索精神。“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足迹”体现敢为人先的精神。“天问一号对神秘高空的探索”体现创新精神。
师:探索,敢为人先和创新。敢为人先也可以称为勇气。你看,是不是后面的分论点就已经有了。好,请坐好。
生7:抵达未知之境,是个人对生活的一次次追求;抵达未知之境,是对成长过程的一次次积淀;抵达未知之境,是对黑暗的一次次探索,是光明后的锲而不舍;抵达未知之境,是一次次跌倒后的奋然起身,是位于迷茫中对于解疑的一种执着。
师:她对“抵达未知之境”的解释很不一样,抵达未知之境是一次次的追求,是一次次的不懈的探索,是一种执着。他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我们将两位同学对“未知之境”的诠释放在一起,然后看PPT里的这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前面同学是关于科学发现的,而这位同学的解释正好体现了“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精神。两位同学正好将命题者的意图体现出来了,就是由对太空的探索逐渐过渡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现实追求。好,这是关于“是什么”的训练,如果解释时再有名句、诗词的引用,那语言就更漂亮了,已经有进步了,继续努力!
PPT:【2、为什么·练习】
“为什么”就是讲论证中心有什么好处,有哪些原因值得你去这么做,同时举出事例(谁这么做了)。
eg论述主题:兴趣引领着人们前进
是兴趣,让科比甘愿在凌晨四点起床独自在球场训练,终成一代飞侠。是兴趣,让马尔克斯面对同行的嘲讽和当局的迫害坚持写作,才有了震惊文坛的《百年孤独》。是兴趣,让只有十四岁的泰勒·威尔森在专业人士的不屑与嘲讽中完成了核聚变实验。所以,是兴趣,引领着人们前进。
因为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岩田聪是前任的任天堂总裁,他曾经主持开发了《超级马里奥》等一系列红遍全球的游戏。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在电子游戏制作方面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岩田聪很想学习关于视频游戏制作的知识,但老师并没有讲授相关课程,他就自己选修了一些工程及早期电脑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的游戏制作打下了基础。是兴趣,激发了岩田聪的求知欲。
因为兴趣可以带给人坚持下去的勇气。中国球王丁俊晖的台球之路并不平坦,虽然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台球天分,但是他曾经无数次地被低迷的状态影响。有一段时间,早已成名拿过世界冠军的他在参加的各种比赛中都是一轮出局,他曾经想过放弃,但是对台球的兴趣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他积极地采用各种办法调整状态,终于重新回到了巅峰。
师:好,我们再来进行“为什么”的写作训练。什么是“为什么”呢?它就是论证中心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样的原因。比如PPT中关于“兴趣”的例子,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连用三个人物的事例,分别是科比、马尔克斯和泰勒·威尔森,用排比式解释兴趣的作用,例证详实,语言有气势,具有说服力。还有一种是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比如用任天堂的前任总裁岩田聪的事例来论证“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这个分论点,又用丁俊晖的事例来论证“兴趣可以带给人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个观点。这些事例分析具体、充分,能将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好,下面来看看同学们练得怎么样。
生8:探索未知之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所幸这个世界总有不安份的灵魂,每时每刻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远方——人类永远没有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到太空行走,我们不断扩展的认知领域,是难以计数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无数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勇于挑战现实的结果。只有在永不满足现状精神的推动下,人类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
师:非常好,用事例论述了“探索未知之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一功用。
生9:是未知之境,让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以不眠不休的探索,最终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是未知之境,让杨利伟夜以继日的训练,最终登上了太空的舞台;是未知之境,让徐芑南励精图治,最终使蛟龙号沉入深海的怀抱。
师:很好,他用的是一连串的事例,仿的是第一组的例子。
生10:探索未知,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探索未知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给予人走向未来的勇气。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爱因斯坦的光电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世界战胜饥饿作出了杰出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鲁迅在荒野中勇敢地走出了“疗救精神”的启智之路;史铁生在未知中用轮椅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大道。他们开创了前人未有的路,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开启了他们对更多未知的上下求索,也圆满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点亮了未来。
师:很好,这么充分的例证。来,为我们三位同学鼓掌,这个片段训练要求还是挺高的,我发觉大家完成得都很好。议论文就是把自己的道理说得让别人心服口服。
生:说通透了。
师:对,就是大家说的,通透了就可以了。
PPT:【3、怎么办·练习】
“怎么办”就是在讲做法,在说行动指南,在号召大家一起这么做。
eg论述主题:祖国成长,青年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阅读书籍,增长见识,让我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只有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祖国国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才更能肩负起时代对我们青年的嘱托和期望,我们青年才更能担当得起发展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任。我们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起青年应该肩负的重任,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
师:来,下面看“怎么办”?哎,我现在问一下大家,是不是一篇作文里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必须写?
生:不是。
师:是不是一篇文章里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必须浓墨重彩、平均用力。
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得对,要有所侧重。比如说,像刚才同学就讲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样的益处。那就挺好的,把它扩大了写。或者说怎么办,怎么去抵达未知之境,然后几个分论点,也很好。好,我们看PPT,这个例子比较简单,就讲做法、行动指南,还有发出号召。这个例子有点像文章结尾部分,要收束全文了。其实,我们也可以模仿前面“是什么”“为什么”的例子进行训练。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写的。
生11:在我们探知未知时,要保持一个谦虚的心, 尊重自然规律,不断学习进步。在我们的人生中,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他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师:那我问你,你的探索未知之境的做法是什么?
生11:首先自己保持一个谦虚的心,然后尊重自然规律,不断地去学习,去创新。
师:嗯,非常好,我特别喜欢尊重自然规律这个建议。
生11: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然后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师:好,请坐。来,再看看其他同学的。
生12:我们应该保持对未知之境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脚踏实地,勇敢地迈出每一步,相信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能收获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好的未来。
师: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好,请坐,有没有举事例的?
生13:想要抵达远方之境,必须心中有信念,脚下有行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终于圆梦禾下乘凉;又如樊锦诗扎根大漠,热爱敦煌文化,才取得了辉煌的举世瞩目的成绩;还如张桂梅,半生奔波,半生坚守,才实现了让贫困女孩儿走出大山的梦想。
师:他将未知之境换成了远方之境,挺好的。远方之境其实就是未知之境,未知可以换成远方、前方。
生14:抵达未知之境要有全红婵队对跳水的坚定决心,要有孙颖莎坚持乒乓球训练的顽强毅力,更要有像乔布斯那样敢于创新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追寻通往未知之境的途径。
师:非常好,“怎么办”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用三个事例构成一组排比句。好,请坐,有没有用一个例子的?
生15:迈向未知之境需要勇气,就像杨利伟勇敢的踏上太空之旅,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在未知之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师:我们通过不断地训练,让同学们在写作时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生16:探索未知需要坚持,就像“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研发团队一样,他们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奋斗,才取得了如今这般宏伟的成就。
师:你的字很好看,直接可以打到45分,很清晰。如果事例分析透彻,再有引用,那打到50分以上肯定没问题。50分以上也没有那么难的,关键是要按照老师教的去做。
PPT:【“是-为-怎”·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
请按照“是一为一怎”的逻辑结构为上面的作文题写三个分论点。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师:这堂作文课的重点一个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片段仿写练习,一个是列层进式逻辑结构的提纲。下面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罗列的分论点。
生17:是什么:探索未知之境是发现未知,是创造未来。
为什么:因为探索未知之境可以突破认知维度,能够提升生命格局,成就精彩的自我。探索未知之境可以助力强国崛起,推动人类的进步。
怎么办:心怀热爱,攻坚克难,永不止步,还有辅以好奇之心,深入对未知之境的探索。
师:挺好,不错。“为什么”里面好像有一个由小到大的顺序呢!
生18:是什么:材料讲的是探索未知之境。
为什么:我们探索这些未知之境,要对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加深探索。探索这些奥秘,以便于人类对未知之境的了解和认识。
怎么办: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你的“为什么”的内容好像车轱辘话呀,说了一圈,相当于没说,有凑字数之嫌,要有干货,有内容。
生19:是什么:未知是驱动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为什么:是因为对未知的渴望、探索和追求。
怎么办:它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要有敢于挑战的精神。
师:你的“是什么”内容更贴近“为什么”。“为什么”的内容话没说全,应该是探索、渴望和追求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促进作用,或者说对我们的科技,对国防等等有助力作用。
好,我总结一下,三位同学好像“怎么办”都写得很好,但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部分好像写得不尽如人意,需要修改。
生20:是什么:探索未知之境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憧憬。
为什么:因为探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怎么办:坚定信念,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和谦逊,勇敢迈向未知。
师:听起来很通顺。通就好了,就可以了。来,再看下一个。你这个还没写完,来,站起来,让你当场表现一下。
生21:是什么:未知之境,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
为什么:未知之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增添动力,甚至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目标和方向。
师:嗯,那怎么办呢?
生(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师:哦,你好好学习,好好做作业,增加自己抵达未知之境的能力。好,这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结构,希望大家训练之后可以写得越来越高阶,不是流于浅层。
PPT:【“由小到大”的递进式】
个人——社会——国家
PPT:【“个人—社会—国家”·练习】
论述主题:尊严与灵魂
尊严是人的灵魂。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之源,来自生命的灵魂。正是源于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
尊严才会如此坦荡。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变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词?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危难之时发出的不屈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驻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
尊严是万物的灵魂。尊严看不见、摸不到,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师:好,那还有一种由小到大的层进式结构,“个人—社会—国家”。看这个例子,尊严是人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是万物的灵魂,由人、民族到万物。哎,同学们看,这个例文能打多少分?
生:55分。
师:至少55分,有观点,有事例,化用诗文典故,语言又很好。好作文就长成这样,知道吧,大家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好,我们来看看“个人—社会—国家”层进式结构大家列的提纲。
生22:个人:探索未知之境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个人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未知,成就自我。
社会:探索社会中的未知能发现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现象,如隐藏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等等,可以执行精准扶贫计划,更好地改变社会风尚。
国家:不断探索未知,祖国才能更昌盛,人民才能更幸福,世界才会更美好。
师:可以,每一个分论点有分析,有事例,就可以了。
生23:个人:探索未知之境,能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社会:探索未知之境,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国家:探索未知之境,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相信大家通过这次学习能很好地掌握层进式高阶作文结构的写法,可以助力大家的考试作文获得高分。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