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破解“三无”体育课难题,让学生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课

2025/4/11 17:36:51  阅读:44 发布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制定了明确目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应达到的水平做出了量化要求。在教育改革中挺膺担当、始终走在前列的上海市,也印发了《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的情况在校园里屡见不鲜。一方面这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学校教育领域“重智轻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多年来又受制于应试教育,体育课不被重视,挤占课时、侵占体育场地和挤压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体育活动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以低运动密度、低运动强度为特点的“不出汗”的体育课和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是我国体育课堂教学长期的样态,导致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大多数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要破解这些难题任重道远。

01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校内外锻炼时间

当前,部分地区试点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但仅仅依靠增加体育课时是不够的,还要上好体育课,关注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每节体育课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及“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要求,引导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即每节体育实践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分钟。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同时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校内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的要求。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要改变普遍存在的集体“跑操”、做操的单一形式,要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真正落地落实。

02

合力助推“五育”并重,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和全面的教育评价观,达到相关文件的要求,加强对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的督查和学校负责人的考评,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评价过程中的学段或水平衔接,完善体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动学校体育从“应试”向“育人”转变。加强身心健康监测和干预,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动态监测,早发现、早干预,制定个性化体育锻炼干预方案。

03

有为有位,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教研部门和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体育师资培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研能力。同时遴选学校体育优秀案例,让好的经验得到推广,让更多体育教师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领头雁”。

04

拥抱“智慧体育”时代,不忘初心使命

未来已来,学校体育应始终坚持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双升的工作主线,面对变化积极调适,提升数字化能力,“好风凭借力”,按需采用智慧体育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用好新兴技术。同时,不能一味依赖新设备、新技术带来的便捷,应把助力儿童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作为重中之重。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