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生培养需要审辩式思维

2025/4/11 17:24:56  阅读:33 发布者:

是非、真伪、好坏、因果是作为一个行为人基本的明辨能力,学生成长本质上就是对道德准则下行为规范的审视。“审辩”在于思考,既不能脱离社会法治与道德的框架,也不能固化于带有主观倾向的“挟持”。以“审”度法,以“辩”悟德,是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准则,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

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和力行担责,这三个维度不仅是审辩式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关键路径。

不懈质疑是审辩式思维的基础。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往往依赖于教师传授,缺乏主动的思辨精神,审辩式思维要求学生不只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还要对所学内容保持批判性态度,主动发问并追溯问题的根源。学校管理者应在文化层面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价值,推动师生积极发问、提出问题,并积极推动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如将社会学、历史与自然科学结合,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

包容异见是审辩式思维的重要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和历史视角,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讨论,特别是在道德、社会问题等具有争议的话题上,让学生通过辩论和对话学会尊重异见。

审辩式思维不仅停留在对理论的讨论上,还需要学生学会承担自己观点和行为的后果,成为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个体,学校的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尤其是在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评估不仅限于学术成绩,而且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问题解决能力和行动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落实批判性思维。

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够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生态,通过个性化关注、开放环境营造以及课堂审辩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审辩式思维成长的肥沃土壤。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学校需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和灵活教学策略满足个体差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应当成为一个允许讨论和探究的场所。”学生只有在感到被尊重、包容和鼓励时,才会有勇气提出质疑并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师生互动,鼓励教师接纳学生的不同看法,注重学生回答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证据。与此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学生思维实验室”或组织“自由表达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的驱动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模式,将学生置于动态学习环境中,激发其主动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是推动审辩式思维发展的核心动力,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

学校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还是学校全局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可以明确规定审辩式思维相关课程的比例,并设立阶段性评估目标。学校管理者需要持续推动这一理念的普及,通过教师培训和管理创新,确保全体教职工在教学中内化这一目标。学校可通过教学创新机制激励教师探索更多审辩式思维培养方法。例如,设立“审辩课堂设计奖”或“教学创新示范教师”等奖项,以表彰在教学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同时,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大会、社区议题调研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理论中走出,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审辩式思维解决问题。

学校需要通过健全的制度管理,才能将审辩式思维培养从教学实践转化为学校运行的内在机制,确保其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学校在实践中需要明确审辩式思维相关课程的地位和比例,通过政策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逻辑与思维”“问题与决策”等专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接受相关思维训练。此外,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课程,并有计划地融入审辩式思维元素。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调整,将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发展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组织相关的研讨会、案例分析与专项培训。制度并行为审辩式思维培养提供了全面、长效的支撑,从课程管理、教师发展、学生评价到家校合作,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

转自中国教师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