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依据新课标,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提出:“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1]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大单元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就是以大单元为依托,以主题为线索,对语文要素进行整合和聚焦,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从以下从几方面进行相关阐述,探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掌握大单元教学理论,
构建整体课程结构
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为引领,以主题为线索,将一个或多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小单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将语文要素、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有机融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单元中[2],使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更加明确,让语文要素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应当把握以下理论,构建整体课程结构。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意识,通过整体把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让课程内容不再零乱无序。部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后习题都有对单元目标的描述,教师要结合课后习题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落实。例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课后练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一个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这是一个语文要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文要素,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课后习题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结合所学要素和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究答案并进行交流,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
(二)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在学科中具有统摄性且能够指向学科基本内容或核心概念的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大概念进行教学,重视读写融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情,帮助学生结合阅读资料进行写作,以写作为目标进行阅读,提高读写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确定趣味阅读主题,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并通过仿写、改写等训练,将其运用到作文,通过整合教材中的“读”与“写”两方面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实现对两方面学习的吸收和转化。
此外,从教材编写上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变化趋势。在编排体例上,采用单元呈现形式,以课文为载体,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核心主题或目标,最后实现单篇课文、单个单元与整本书的融会贯通。同时,教材在单篇课文的设置上也进行了调整、整合和重组,使得课文内容更加紧凑,直接指向学科教学核心要素、核心内容和核心素养。
(三)单元意识
单元意识是指学生从单元整体出发,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整合、重组,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方式[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学习任务群整合起来,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单元意识,从整体出发把握语文要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构建整体性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单元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梳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把握教材内容体系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结构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理解所学内容。
(四)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线索,围绕语文要素和核心素养组织起来的课程群。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要以语文要素为基础,以单元学习内容为核心,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由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价方式等要素构成。例如,在小学语文学科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阅读”与“写作”两个学习任务群,阅读学习任务群是指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阅读活动,写作学习任务群是指向语文要素的综合性写作活动。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但都围绕语文要素展开,两个学习任务群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教学体系。
二、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
提升教学效率
大单元教学倡导将语文要素进行整合,从宏观角度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语言积累、语用能力和思维发展为基础,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大单元教学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将大单元教学落实到位,提升教学效率[4]。
首先,教师要明白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是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单元主题的设计要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育人目标来展开。其次,教师要明确不同类型的大单元主题,在进行主题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内容搭配性,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考虑。最后,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
实现深度学习
(一)结合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时,应当注意大单元主题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大单元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大单元教学效果的途径,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
(二)确定大单元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大单元主题是指教材中某一类文本的总和。教师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可以先确定大单元主题,并据此选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先确定大单元主题“送别”,再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送别”的内涵。
(三)整合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确定了大单元主题后,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引入杜甫同时期回忆李白的几首诗作,如《梦李白》等,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深厚友情。此外,在教学这首古诗之前,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秋天的雨,从思考秋天有哪些景色入手,让学生知道秋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再从不同角度理解秋天有哪些景色,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秋天,实现深度学习。
(四)立足学生认知,把握学科特点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另外,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学科,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文字要素。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关注其中某一个要素,而是要锻炼学生对基础性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五)深入挖掘教材,探究文本内涵
文本是学生探微知识世界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找准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文本中心线、标题、插图、词句、情感因素切入,带领学生深挖文本,分析文本的深层信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心、文本疑难、文本重点、思想内涵等角度进行深度剖析,达到深层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和体会知识内涵的教学目标,实现深度学习[5]。
例如,《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奇迹般创建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课文以“青山”为中心,标题总括全文,蕴含丰富;课文词句富有诗意,饱含情感。文中的老人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只看到文本中老人留下的青山,更要体悟其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与博大胸怀,最后深层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平凡的人,只要做有益的事,坚持做就会不平凡,要注重生命的质量,凸显生命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单元教学基于核心素养,依据学生学情,突破当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学科知识零散、学科能力低下带来的局限,弥补了教学单一性的不足。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通过深入探究某个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的理念相契合,旨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应继续对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和价值。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